..續本文上一頁柔和、安詳,包括「意行」的安都是啊!
(第二節)最主要就是講一個人用種種武力來防衛自己,都沒有用啊!最重要你要自我防衛,就是實修「四念住」,還有把「叁妙行」做好,這樣才能夠真正的防衛自己,能夠累積各種的善緣、減少各種惡緣,這樣對你的修行會有很大的益助。
(第叁節)是有關于修行的次第,「具善人已,便具親近善知識」然後下面就可以以此類推,就像骨牌效應這樣,當你有具備前面的正知正見,後面的這些就會陸續的跟著出來。「便具護諸根」當你有正確的聞思之後,就會來到「守護六根」,守護六根「便具叁妙行」,所謂「守護六根」就是你在曆緣對境的時候,六根的沖動已經有認真在看,自然身、口、意的展現就會柔和。「叁妙行已,便具四念處」在曆緣對境的時候,你都有在檢驗、在應用,實際在深入四念處、禅修的時候,就更能夠深入,更能夠體證、見法、證果。所以,「四念處」要修得成功,平常聞思、實修,都是要在平常曆緣對境的時候,已經要開始在應用了,不是說等到禅修的時候,才是真正修行,不是這樣。在平常就慢慢已經在應用、在加溫。「具四念處已,便具七覺支;具七覺支已,便具明、解脫」就是修行的一個過程。
六根與身、口、意「叁妙行」,兩者有什幺不一樣的地方?我們平常是透過「六根」向「外六境」,就是「六塵」攀緣、接觸的,所謂「守護六根」,因爲我們「六根」是向外接觸之後,在接觸的當下,你就要能夠守護。身、口、意「叁妙行」,是你有這些功夫之後,再來是向外展現。所謂「六根」向外接觸,事實上反過來是「六塵」跟我們的「六根」接觸,其實是境界到我們的心,境界流入我們的心。在境界流入我們心的當下,就要能夠去看到我們「六根」有沒有守護。所以,「六根」與「六塵」接觸的當下,事實上是各種境界流入到我們心來,身、、口、意的行呢?是當有這些境界流入、進來之後,你下一步就會采取行動,因此這是一種實際行爲的展現。前面有先「六根」的接觸,後面才會有身、口、意的行爲展現,這是實際上要做出來的。就像前面要開始搜集信息,再經過一些判讀、解讀,後面這裏就會展現行爲出來。所以,修行就是前面接觸的當下,你就要能夠去看到,再來當你能夠看到時,身、口、意就能夠展現「叁妙行」,他就會柔軟。
(第四節)講述關于修行的次第,如果一個人沒有慚愧心,他就會不恭敬,「不恭敬故習惡知識」所以常會「求人短」,「求人短故不信」,比如前面這一位從別人那裏聽到,當然也有看到這本書,然後打電話過來講一些問題,就開始要比較、要較量,當我稍微跟他回答一些問題,他就說:不是這樣!不是這樣!」,我就跟他講:「如果你真正要了解,必須多看佛教曆史方面」他認爲:「佛教曆史不重要,是小學生在讀的,那是祖師禅」我跟他講:「不是這樣啦!」因爲他認爲自己是一個已經有相當證量的開悟者,于是我跟他講:「如果你要跟我互動、希望聽到真話,我希望你能夠學習著歸零,否則還是存著原來的觀念、知見,我們沒辦法溝通、沒辦法互動,這樣因緣不成熟。因爲我跟你講什幺,你就是還是存著原來的觀念在下論斷……」就會有「常求人短」的心態,因爲憑著很多過去的知見,認爲他修行境界很高,他已經開悟、已經怎幺樣了……。因爲他講的那些、我沒有肯定他,反而跟他講:「如果你要這樣認爲,只會耽誤你自己邁向解脫之路,如果你願意的話,就是要學習著歸零。如果學佛一開始,慚愧心、柔軟心沒有出來,卻要在那裏較量,這樣要重新檢討」。
所以,「無慚、無愧」就不會有恭敬心,就會去「常求人短」,因爲你的心是想要透過修行越修越厲害,然後到處去跟人家展現自己的修行很高、很厲害,這樣都是不正確的。如果一個人能夠有慚愧心、「不放逸」,就會「恭敬順語」,真正要解脫就會遇到善知識,走在正確的解脫道上,就會回來內觀,身心漸漸地柔軟,于是不會去「求人短」,不會跟人較量高低。記得!我們修行不是在跟別人比高比低,是在跟自己比;修行不是去跟別人比,也不是要你去跟某某大師、某某偶像比較,修行就是如實聞法之後,回來反觀自己,一方面能否看到每一次的聞、思、修,讓自己有不斷的脫胎換骨,看到「昨非而今是」。如果聽聞一段期間,還沒有看到過去的知見不正確,沒有脫胎換骨的感覺,表示很多還停留在過去的知見裏面。
事實上,修行是隨時回來反觀照見,讓我們的知見從原來的框框裏面,不斷的跳脫、不斷的升華,讓我們的知見、讓我們的視野,超脫過去的框框,來到跟解脫者、佛陀他們相同的視野、相同的世界、相同的胸襟。所以,修行不是去跟別人比較,而是跟自己比較,看自己有沒有不斷的成長、脫胎換骨?所以「不求人短」,因爲你會向內反觀看自己,「不求人短故生信」,爲什幺「不求人短」就會「生信」呢?因爲你的心甯靜下來、有活在當下,然後認真去聞、思、修,因此就能夠體悟到法。
【法義分享】整個解脫道次第都是環環相扣,都有前因後果。只要能腳踏實地、實實在在的依法次法向而行,要見法、斷結、證果、解脫,那是不待時節,隨時都有可能。最大的問題是:「我慢」梗阻作祟,要歸○而虛心學習,談何容易。
(第五節)這一節是敘述佛陀跟萦發目楗連的一個對答,萦發目楗連不是大目楗連,這是另外一個人。「佛告目楗連:『汝爲何等福力故,從彼衆多種種異道沙門、婆羅門、遮羅迦出家所聽其說法?』」萦發目楗連常常到處去聽一些講經說法,佛陀就問他說:「爲什幺你到處去聽那些呢?」他也很老實回答:「我試聽其競勝論義福利,聽其相違反論議福利故」我就是很喜歡去聽他們那些比高、比大、比小,又去看誰能夠比出他最高的,就覺得這個人就是最厲害的,所以我就想去聽聞這方面,也許就跟他學習,就像看武林哪一位高手最厲害,我就想跟他學啊!「聽其相違反論議福利故」那些最會罵的,講的最大聲的,我覺得那些最精采啊!我最喜歡聽這些啊!這好像在政治參選、選舉的時候,很多是罵得越大聲的,罵得越厲害的,掌聲越多、群衆會越多、造勢越成功,所以這就是一般衆生都是喜歡看熱鬧,要越有沖突、越有戲可看,才覺得這樣越有意思,衆生就是喜歡看很有「內容」的一些戲。所謂的「內容」,不是真正好的內容。
「長夜久遠,種種異道沙門、婆羅門,遮羅迦出家競勝論議,相違反論議福利,疊相破壞」佛陀就告訴他說:我看太多了!衆生長夜以來的習氣就是這樣,種種異道沙門、婆羅門,各方面的各宗各派、各種修行團體,以及一些宗派,不同的宗派、不同的宗教,大家彼此都是在那裏「競勝論議」,都在比高比低、比大比小,要比出一個己大人小、己高人低、己優人劣,對于別人優點都看不到,然後都是一直在挑別人的毛病、找別人的問題,所以「相違反論議福利」總是針對著別人、沖著別人,一直在那裏挑毛病,「疊相破壞」。這是世間的實相--「疊相破壞」,所謂「文人相輕」。
修行人也是一樣,如果沒有建立起正知正見,你是抓住一個山頭、抓住一個宗派,當你貼上這樣一個大的標簽之後,排他性就會出來,因此「文人相輕」方面,修行人也是一樣。當你認定一個團體、一個標簽,框框、架構出來之後,就會排除異己。所以,我們一開始就跟大家講:修行要走在解脫道上,就是要打開無量的胸襟,你要超越任何宗教、宗派,這樣才能夠看到真理、看到實相,解脫自在。
「萦發目楗連白佛言:『雲何六入處律儀,修習多修習,令叁妙行滿足?』」怎樣才能夠收攝六根?然後「叁妙行」做得好呢?佛陀就告訴他:「若眼見適意、可愛念」就是歡喜的境界,很合自己意思的境界。遇到這種境界,「能長養欲樂」就會讓你起貪、增長你的貪,「令人緣著之色,彼比丘見已,不喜、不贊歎、不緣、不著、不住」當遇到這種境界的時候,一般衆生會起貪,但是對一個有修行的人,能夠了悟實相的人,他不會去起貪。「若眼見不適意」不可意境、逆境、不喜歡的境界,一般人就會起瞋,但是對一個有正確聞、思、修的人,有了悟實相真理的人,他不會起瞋。
「比丘見已,不畏、不惡、不嫌、不恚」不會成爲境界的奴隸,「內心安住不動,善修解脫,心不懈怠」因爲有在「守護六根」,「叁妙行」就會展現出來,平常都有在現觀,已經把法應用出來,于是一期禅修的「四念處」,就有機緣不斷的脫胎換骨。衆生喜歡聽那些己高人低、己是人非、己大人小、己優人劣的高談闊論,滿足彼此內心的欲求,事實上是因爲你內心有這方面的欲求,好像說找不到人出氣,去找一個很會罵的人幫你出氣,于是去找相應。事實上,你內心裏面有這樣的欲求,于是去找那些跟你相應的人,但是一般衆生只要還沒有解脫以前,都很喜歡比高、比大、比小,就是身見、我見不斷,總是在高談闊論、比較。佛教部派之所以會這樣分裂,跟這些都有關系,因爲人多之後,團體的素質沒辦法掌控,很自然的一定會分裂,只是分裂到後來,佛教變成互相內部的攻擊、厮殺,都不是很好的現象,然而這也是無常法則,無常啊!
記得印順長老就講過一句話--「我們要以佛法來研究佛法」,佛法講的就是無常,要以無常法印來看待佛教佛法的流傳與演變。,這樣知道嗎,當你能夠站在這樣的立場,當你有一天體悟到原始法味的珍貴,這時候也能夠以無限的胸襟,來包容一切的宗派、宗教,不會說一種「排他」,我們要有包容的胸襟,大家「以佛法來研究佛法」,了悟整個就是世間的常態,就是不斷一直在演變、演變。佛法,當它講出來成爲世間法,落入世間的語言文字,就是沒辦法不受世間法的影響。當落入文字,一百個人來讀這本書,每個人的解讀會相同嗎?不相同啊!你也沒辦法去強迫別人來相同,因此經典有經典的好處,但是也有它相當的弊病,都沒辦法避免的,因爲世間就是這樣無常。
「長夜久遠,種種異道沙門競勝論議,相違反論議福利,疊相破壞」這是世間很普遍的現象,佛門也是不例外。【法義分享】若能守護六根,因有向內反觀,所以身、口、意沖動會漸減少,而且會漸柔軟。「六根觸滅」,並不是六根不去觸,而是遇到可意境--不攀緣、不粘著、不起貪愛;遇到不可意境--不畏、不惡、不拒、不瞋。講起來好像都很簡單,但事實上不容易,遇到逆境要不畏、不惡、不拒、不瞋,很不容易啊!這都是修行的境界。真正的境界、真正的功夫,都是在這裏考驗,也就是能夠以平等心、舍心,去面對一切境界的可意--順境,或是不可意境--逆境,因此內心能「安住不動」解脫自在,但不是像木頭人麻木不覺。
昨天我突然生病,睡到清晨覺得肚子很痛,一陣一陣的一直痛,經診斷是腸胃發炎,所以從昨天清晨開始,整天身體都很不舒服,到昨天晚上更是進入身體很不舒服的情況,到今天上午才漸漸地好轉,現在是恢複到百分之八十、九十,昨天就是突然發生腸胃炎,在疼痛的情況之下,一樣啊!該吃藥、當然我們吃藥,但是在疼痛的情況之下,以及身體的這些反應,包括拉肚子的情況,我們都是如實去看,就是看它怎幺樣痛的變化,它一陣痛、一個頻率起來,然後就又消失,看著它的變化,最重要就是你內心不迎不拒,內心接受它的變化,不是說不會痛啦!不痛就沒感覺了,就是會痛,但是你看著它痛,你不去瞋恨,也不需要去埋怨說:我是去沖到、還是去煞到……?都不必有這些心態。
現在當下症狀是這樣,你就是如實去覺察現在身心的變化,看到我們內心裏面,有沒有在起瞋啊?有沒有起不安的心?如果這樣一病不起,你能不能真的放下嗎?中鼎不能過來上課啦!大家能不能可以放得下啊?整套課程沒有結束,能不能放得下啊?當然可以呀!因緣如此,就接受啊!全部接受啊!所以,要應用到曆緣對境、面對各種境界,都能夠去如實觀察,然後溶入、接受。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廿二章 叁妙行--身、口、意柔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