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廿二章 三妙行--身、口、意柔软▪P2

  ..续本文上一页柔和、安详,包括「意行」的安都是啊!

  (第二节)最主要就是讲一个人用种种武力来防卫自己,都没有用啊!最重要你要自我防卫,就是实修「四念住」,还有把「三妙行」做好,这样才能够真正的防卫自己,能够累积各种的善缘、减少各种恶缘,这样对你的修行会有很大的益助。

  (第三节)是有关于修行的次第,「具善人已,便具亲近善知识」然后下面就可以以此类推,就像骨牌效应这样,当你有具备前面的正知正见,后面的这些就会陆续的跟着出来。「便具护诸根」当你有正确的闻思之后,就会来到「守护六根」,守护六根「便具三妙行」,所谓「守护六根」就是你在历缘对境的时候,六根的冲动已经有认真在看,自然身、口、意的展现就会柔和。「三妙行已,便具四念处」在历缘对境的时候,你都有在检验、在应用,实际在深入四念处、禅修的时候,就更能够深入,更能够体证、见法、证果。所以,「四念处」要修得成功,平常闻思、实修,都是要在平常历缘对境的时候,已经要开始在应用了,不是说等到禅修的时候,才是真正修行,不是这样。在平常就慢慢已经在应用、在加温。「具四念处已,便具七觉支;具七觉支已,便具明、解脱」就是修行的一个过程。

  六根与身、口、意「三妙行」,两者有什幺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平常是透过「六根」向「外六境」,就是「六尘」攀缘、接触的,所谓「守护六根」,因为我们「六根」是向外接触之后,在接触的当下,你就要能够守护。身、口、意「三妙行」,是你有这些功夫之后,再来是向外展现。所谓「六根」向外接触,事实上反过来是「六尘」跟我们的「六根」接触,其实是境界到我们的心,境界流入我们的心。在境界流入我们心的当下,就要能够去看到我们「六根」有没有守护。所以,「六根」与「六尘」接触的当下,事实上是各种境界流入到我们心来,身、、口、意的行呢?是当有这些境界流入、进来之后,你下一步就会采取行动,因此这是一种实际行为的展现。前面有先「六根」的接触,后面才会有身、口、意的行为展现,这是实际上要做出来的。就像前面要开始搜集信息,再经过一些判读、解读,后面这里就会展现行为出来。所以,修行就是前面接触的当下,你就要能够去看到,再来当你能够看到时,身、口、意就能够展现「三妙行」,他就会柔软。

  (第四节)讲述关于修行的次第,如果一个人没有惭愧心,他就会不恭敬,「不恭敬故习恶知识」所以常会「求人短」,「求人短故不信」,比如前面这一位从别人那里听到,当然也有看到这本书,然后打电话过来讲一些问题,就开始要比较、要较量,当我稍微跟他回答一些问题,他就说:不是这样!不是这样!」,我就跟他讲:「如果你真正要了解,必须多看佛教历史方面」他认为:「佛教历史不重要,是小学生在读的,那是祖师禅」我跟他讲:「不是这样啦!」因为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已经有相当证量的开悟者,于是我跟他讲:「如果你要跟我互动、希望听到真话,我希望你能够学习着归零,否则还是存着原来的观念、知见,我们没办法沟通、没办法互动,这样因缘不成熟。因为我跟你讲什幺,你就是还是存着原来的观念在下论断……」就会有「常求人短」的心态,因为凭着很多过去的知见,认为他修行境界很高,他已经开悟、已经怎幺样了……。因为他讲的那些、我没有肯定他,反而跟他讲:「如果你要这样认为,只会耽误你自己迈向解脱之路,如果你愿意的话,就是要学习着归零。如果学佛一开始,惭愧心、柔软心没有出来,却要在那里较量,这样要重新检讨」。

  所以,「无惭、无愧」就不会有恭敬心,就会去「常求人短」,因为你的心是想要透过修行越修越厉害,然后到处去跟人家展现自己的修行很高、很厉害,这样都是不正确的。如果一个人能够有惭愧心、「不放逸」,就会「恭敬顺语」,真正要解脱就会遇到善知识,走在正确的解脱道上,就会回来内观,身心渐渐地柔软,于是不会去「求人短」,不会跟人较量高低。记得!我们修行不是在跟别人比高比低,是在跟自己比;修行不是去跟别人比,也不是要你去跟某某大师、某某偶像比较,修行就是如实闻法之后,回来反观自己,一方面能否看到每一次的闻、思、修,让自己有不断的脱胎换骨,看到「昨非而今是」。如果听闻一段期间,还没有看到过去的知见不正确,没有脱胎换骨的感觉,表示很多还停留在过去的知见里面。

  事实上,修行是随时回来反观照见,让我们的知见从原来的框框里面,不断的跳脱、不断的升华,让我们的知见、让我们的视野,超脱过去的框框,来到跟解脱者、佛陀他们相同的视野、相同的世界、相同的胸襟。所以,修行不是去跟别人比较,而是跟自己比较,看自己有没有不断的成长、脱胎换骨?所以「不求人短」,因为你会向内反观看自己,「不求人短故生信」,为什幺「不求人短」就会「生信」呢?因为你的心宁静下来、有活在当下,然后认真去闻、思、修,因此就能够体悟到法。

  【法义分享】整个解脱道次第都是环环相扣,都有前因后果。只要能脚踏实地、实实在在的依法次法向而行,要见法、断结、证果、解脱,那是不待时节,随时都有可能。最大的问题是:「我慢」梗阻作祟,要归○而虚心学习,谈何容易。

  (第五节)这一节是叙述佛陀跟萦发目楗连的一个对答,萦发目楗连不是大目楗连,这是另外一个人。「佛告目楗连:『汝为何等福力故,从彼众多种种异道沙门、婆罗门、遮罗迦出家所听其说法?』」萦发目楗连常常到处去听一些讲经说法,佛陀就问他说:「为什幺你到处去听那些呢?」他也很老实回答:「我试听其竞胜论义福利,听其相违反论议福利故」我就是很喜欢去听他们那些比高、比大、比小,又去看谁能够比出他最高的,就觉得这个人就是最厉害的,所以我就想去听闻这方面,也许就跟他学习,就像看武林哪一位高手最厉害,我就想跟他学啊!「听其相违反论议福利故」那些最会骂的,讲的最大声的,我觉得那些最精采啊!我最喜欢听这些啊!这好像在政治参选、选举的时候,很多是骂得越大声的,骂得越厉害的,掌声越多、群众会越多、造势越成功,所以这就是一般众生都是喜欢看热闹,要越有冲突、越有戏可看,才觉得这样越有意思,众生就是喜欢看很有「内容」的一些戏。所谓的「内容」,不是真正好的内容。

  「长夜久远,种种异道沙门、婆罗门,遮罗迦出家竞胜论议,相违反论议福利,迭相破坏」佛陀就告诉他说:我看太多了!众生长夜以来的习气就是这样,种种异道沙门、婆罗门,各方面的各宗各派、各种修行团体,以及一些宗派,不同的宗派、不同的宗教,大家彼此都是在那里「竞胜论议」,都在比高比低、比大比小,要比出一个己大人小、己高人低、己优人劣,对于别人优点都看不到,然后都是一直在挑别人的毛病、找别人的问题,所以「相违反论议福利」总是针对着别人、冲着别人,一直在那里挑毛病,「迭相破坏」。这是世间的实相--「迭相破坏」,所谓「文人相轻」。

  修行人也是一样,如果没有建立起正知正见,你是抓住一个山头、抓住一个宗派,当你贴上这样一个大的标签之后,排他性就会出来,因此「文人相轻」方面,修行人也是一样。当你认定一个团体、一个标签,框框、架构出来之后,就会排除异己。所以,我们一开始就跟大家讲:修行要走在解脱道上,就是要打开无量的胸襟,你要超越任何宗教、宗派,这样才能够看到真理、看到实相,解脱自在。

  「萦发目楗连白佛言:『云何六入处律仪,修习多修习,令三妙行满足?』」怎样才能够收摄六根?然后「三妙行」做得好呢?佛陀就告诉他:「若眼见适意、可爱念」就是欢喜的境界,很合自己意思的境界。遇到这种境界,「能长养欲乐」就会让你起贪、增长你的贪,「令人缘着之色,彼比丘见已,不喜、不赞叹、不缘、不着、不住」当遇到这种境界的时候,一般众生会起贪,但是对一个有修行的人,能够了悟实相的人,他不会去起贪。「若眼见不适意」不可意境、逆境、不喜欢的境界,一般人就会起瞋,但是对一个有正确闻、思、修的人,有了悟实相真理的人,他不会起瞋。

  「比丘见已,不畏、不恶、不嫌、不恚」不会成为境界的奴隶,「内心安住不动,善修解脱,心不懈怠」因为有在「守护六根」,「三妙行」就会展现出来,平常都有在现观,已经把法应用出来,于是一期禅修的「四念处」,就有机缘不断的脱胎换骨。众生喜欢听那些己高人低、己是人非、己大人小、己优人劣的高谈阔论,满足彼此内心的欲求,事实上是因为你内心有这方面的欲求,好像说找不到人出气,去找一个很会骂的人帮你出气,于是去找相应。事实上,你内心里面有这样的欲求,于是去找那些跟你相应的人,但是一般众生只要还没有解脱以前,都很喜欢比高、比大、比小,就是身见、我见不断,总是在高谈阔论、比较。佛教部派之所以会这样分裂,跟这些都有关系,因为人多之后,团体的素质没办法掌控,很自然的一定会分裂,只是分裂到后来,佛教变成互相内部的攻击、厮杀,都不是很好的现象,然而这也是无常法则,无常啊!

  记得印顺长老就讲过一句话--「我们要以佛法来研究佛法」,佛法讲的就是无常,要以无常法印来看待佛教佛法的流传与演变。,这样知道吗,当你能够站在这样的立场,当你有一天体悟到原始法味的珍贵,这时候也能够以无限的胸襟,来包容一切的宗派、宗教,不会说一种「排他」,我们要有包容的胸襟,大家「以佛法来研究佛法」,了悟整个就是世间的常态,就是不断一直在演变、演变。佛法,当它讲出来成为世间法,落入世间的语言文字,就是没办法不受世间法的影响。当落入文字,一百个人来读这本书,每个人的解读会相同吗?不相同啊!你也没办法去强迫别人来相同,因此经典有经典的好处,但是也有它相当的弊病,都没办法避免的,因为世间就是这样无常。

  「长夜久远,种种异道沙门竞胜论议,相违反论议福利,迭相破坏」这是世间很普遍的现象,佛门也是不例外。【法义分享】若能守护六根,因有向内反观,所以身、口、意冲动会渐减少,而且会渐柔软。「六根触灭」,并不是六根不去触,而是遇到可意境--不攀缘、不粘着、不起贪爱;遇到不可意境--不畏、不恶、不拒、不瞋。讲起来好像都很简单,但事实上不容易,遇到逆境要不畏、不恶、不拒、不瞋,很不容易啊!这都是修行的境界。真正的境界、真正的功夫,都是在这里考验,也就是能够以平等心、舍心,去面对一切境界的可意--顺境,或是不可意境--逆境,因此内心能「安住不动」解脱自在,但不是像木头人麻木不觉。

  昨天我突然生病,睡到清晨觉得肚子很痛,一阵一阵的一直痛,经诊断是肠胃发炎,所以从昨天清晨开始,整天身体都很不舒服,到昨天晚上更是进入身体很不舒服的情况,到今天上午才渐渐地好转,现在是恢复到百分之八十、九十,昨天就是突然发生肠胃炎,在疼痛的情况之下,一样啊!该吃药、当然我们吃药,但是在疼痛的情况之下,以及身体的这些反应,包括拉肚子的情况,我们都是如实去看,就是看它怎幺样痛的变化,它一阵痛、一个频率起来,然后就又消失,看着它的变化,最重要就是你内心不迎不拒,内心接受它的变化,不是说不会痛啦!不痛就没感觉了,就是会痛,但是你看着它痛,你不去瞋恨,也不需要去埋怨说:我是去冲到、还是去煞到……?都不必有这些心态。

  现在当下症状是这样,你就是如实去觉察现在身心的变化,看到我们内心里面,有没有在起瞋啊?有没有起不安的心?如果这样一病不起,你能不能真的放下吗?中鼎不能过来上课啦!大家能不能可以放得下啊?整套课程没有结束,能不能放得下啊?当然可以呀!因缘如此,就接受啊!全部接受啊!所以,要应用到历缘对境、面对各种境界,都能够去如实观察,然后溶入、接受。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廿二章 三妙行--身、口、意柔软》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