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廿二章 三妙行--身、口、意柔软

  第廿二章 三妙行--身、口、意柔软

  

  所谓「三妙行」就是身、口、意,最重要是身、口、意柔软。「行者,谓三行--身行、口行、意行」「出息、入息名为身行」「出入息」是属于「身念住」方面,身体方面的「有觉、有观名为口行」有觉、有观,这里的觉、观,就是有寻、有伺的意思,这是属于口行。事实上,在讲话之前,我们在头脑里面,都已经有那些言语了,所谓的觉、观,它是比较微细的,虽然外面的声音还没有讲出来,但是事实上你的头脑里面、内心里面是已经有在讲话了。所以,这里有讲口行、有觉有观,是讲说内心、头脑里面的言语嘀嘀咕咕那些。

  「想、思名为意行」所谓「想、思」,又是更微细的念头、起心动念。更微细的念头、叫「想、思」,它是属于「意行」。「何故出息、入息名为身行?」「出息、入息是身法,依于身、属于身、依身转,是故出息、入息名为身行」如果你的身体很浮躁,你的身体很粗鲁,或是说你现在刚运动、跑完五千公尺下来,出入息一定会很急促、很快,所以出入息是随着我们身体而转、而变的。「有觉、有观故则口语,是故有觉、有观是口行」有觉、有观,就是内心里面、脑中的言语、嘀嘀咕咕那些。「想、思是意行,依于心、属于心、依心转,是故想、思是意行」。

  一般讲说修行,不是说越修越行,很多的修行都是越修越厉害,越修我越行、越厉害,因为我有时候也会遇到这样的人,要来比较、要来比剑的。如果修行不是让你回来反观,照见到身、口、意是不是柔软,不能够在历缘对境里面,看到自己有没有贪瞋痴,这样的修行有需要重新检讨。但是他怎幺讲呢?「啊!那是不重要的,那是方便法而已啦!我们讲最高境界那些,不需要这样啦!」我就跟他讲「看你个人怎幺样认为嘛!你如果认为这样好,那你就继续嘛!」我是觉得说修行是要一步一脚印、脚踏实地,事实上真正修行就是修正我们的行为,因为我们平常都很冲动,所谓的修行就是要修哪些行呢?因为我们平常这个心,都是一直在冲动,我们本来的身、口、意都一直在冲动,修行就是要修我们的身行、口行、意行,我们平常的身、口、意都一直在冲动,抓、绷紧都是,今天修行就是要回来看到我们的冲动,然后让我们的冲动能够缓和下来,让我们的行为跟讲话都能够缓和下来,我们的身、心会展现出一种安详、柔和。

  记得!修行就是修这些身行、口行、意行,让我们这些身、口、意,能够缓和、安详、柔和,身行、口行、意行这三种,它的粗细跟关联度是怎幺样呢?身行、口行、意行,哪一种在先?意行,再来是口行。实际上,这三者的展现,是身行在先,然后再来口行,再来才是身行,现在我们微细的念头、起心动念,已经是明显的念头,内心里面的语言嘀咕、抱怨,已经是付诸实际行动。举个实际的例子,现在假设朋友侮辱你、骂你、责备你,这时候你内心里面起了一些不愉快的念头,已经开始起一些不可意境的念头出来,所以你已经开始在酝酿了,然后再慢慢嘴巴里面就开始准备,内心里面就开始嘀嘀咕咕,再来你就会用嘴巴骂,如果这还不行、还不能解决,就会用手打。如果以犯罪来讲,这三种的严重性,到这里都已经算满严重了,为什幺你会到这幺严重的情况?因为在前面这里不能解决。

  修行事实上是在这里、从这里就消化了,但是一般没办法,然后内心里面接触到境之后,马上就冲到口行、意行,开始用骂的、用争吵的,争吵之后不能解决,就开始动作、打架。所以,事实上是这样,意行、口行、身行,我们修行就是第一个要先能够看到身体的动作是不是粗糙?因为这算是很粗的,这是细的,这是更微细的,你粗糙的冲动、我慢,能不能看到?这里你要能够看到,才能够看到细的这些我慢冲动;这些你能看到,才能够看到更微细的念头、起心动念。内心里面微细的波浪起伏,你就能够看到。禅修就是要让大家有机会能够宁静下来去看到,尤其是要从「意行」里面就要能够看到,因为这算是满微细的,透过几天的禅修,大家能够进入到更微细的心灵质量,然后去看到我们微细的「心行」,当他展现出来这些,你就更清楚地可以看得到。

  【法义分享】「修行」就是修身行、口行、意行。「身行」是指我们身体的动作,包括出入息;「口行」是指言谈、说话,「意行」是思想、念头。凡夫的身、口、意都是不断的冲动,很难停得下来。或是在禅修的时候能缓慢下来,但是一出禅修区,又是不断的冲动,或是有些世间法的修行是越修越厉害,修行是越修越行,都是背道而驰。你能不能在历缘对境之中,把讲话的速度慢下来?我们实际都可以去检验,也可以实际去应用,在修行方面也很实用,希望大家能够好好落实在平常历缘对境展现。

  能否在历缘对境中,把讲话的冲动速度慢下来吗?能听到自己讲话的音调高低与声浪起伏吗?能觉察到想讲话的冲动与冲动背后的我是、我能、我慢吗?有看到手脚、身体动作的急躁与轻浮吗?能缓和下来吗?有看到思想、意念的冲动吗?当我是、我能的慢心、贪心、瞋心升起之际,能觉察到吗?能停得下来吗?这几个问题都是很重要的。

  修行,如果没有好好把这些实际去检验、实际的应用,跟「出世间法」的解脱道,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要在历缘对境,能够随时回来看到我们平常走路的时候,都是走得很快、走得很快,一直急着要去办什幺,急着要去做什幺,就是那种赶集的心。现在能不能把脚步缓和一下、慢一点?再来,我们平常讲话的时候也是一样,都是急着要表现,然后急着哩啪啦的一直讲,冲动相续都很快,这也是很重要、随时都可以去修正的,能不能把讲话的冲动频率减缓一点?能不能在你跟人家讲话的当下,清楚听到自己讲话的声音,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真正修行的功力,这是修行功夫的展现,因为这就是明觉度,不是说在那里禅坐、看佛性,看到什幺、看到什幺性,那不是重点。

  重点就是要能够去明觉到身行、口行、意行,然后让它缓和下来,过去都已经过去,没关系!从现在归零,从现在开始,你在历缘对境中,跟家人讲话、跟朋友讲话,跟上司、跟部属讲话,一样每一个当下,都能够清楚听到你讲话的内容、声调,讲话有冲动,也知道现在讲话在冲动。讲话声调的高低,要能够听得到,再来就是要更微细去看到,我在讲话的当下有没有我慢?背后有没有我慢的心态?这一点要去看到。因为我们常常在讲话的当下,背后有我慢不容易觉察;再来背后有不如实也没有看到,或是我们在讲话里面,有扭曲、有染污,有贪、瞋加在里面,有加油添醋……,如果没有相当的一种明觉度,我们都不知道、也不以为然,甚至也会为自己的染污,加上一些合理化的解释,这方面都是修行的功夫,都是要我们如实回来面对自己,所谓「至人只是常」,能够返璞归真。

  平常就要去看到我们讲话背后有没有扭曲?有没有染污?因为有这一层的功力,才有可能到达「至人」,才有可能返璞归真、成为真人,修行都是要成为一位真人。当机缘不成熟,可以保持「圣默然」、保持沉默,但是我们不要自欺欺人,不要去扭曲、染污,不要去加油添醋,或是背后有私人不良的动机、企图,然后又不承认、不以为然,这样就会失去真朴、失去纯真,就不可能真正做到真人。

  打坐、禅修、四念处,以及种种修行法门,除了静下心来去深观法义外,目的是要用在日常生活、历缘对境中来现观种种冲动与我慢,检验是否真的「知行合一」。我们在历缘对境的时候,去看到身行、口行、意行的冲动,就是当下见法,保持你的明觉心在当下,当下你有看到,保持明觉心在当下,才能够看到身行、口行、意行的冲动,有没有贪瞋痴,才能够看得到。修行就是在历缘对境每天都可以去看到,如果有这些,我们就调整、修正,就是真正的修行。所以,若是真的在修行(不是光用嘴巴讲),行者的身、口、意冲动,一定会透过现观而缓和下来,不是刻意的很慢很慢,而是明觉正知、柔和安详,没有冲动急躁。当身、口、意渐渐柔软下来,「我慢」也会因为透过现观、反观,净化而渐渐淡薄。这方面很多都是我们修行上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修行不是在展现我越来越厉害,能够实际应用出来,真正步上解脱道的「三妙行」就会出来。

  所以,「三妙行」是怎幺样呢?为什幺称做「妙」?为什幺叫做「三妙行」,向初果、证初果,就要慢慢展现出「三妙行」,而「无为」是阿罗汉。我们本来的身、口、意,都是一直冲动,现在透过修行、透过现观,我们的身、口、意,展现出一种柔和,展现出一种安详,然后你的身、口、意,就是形成一种美妙,但不是一般世间美丑的美,而是说他身、口、意的冲动,原来从粗糙身、口、意冲动的那种行,转变成一种柔和,所谓「美妙」是柔和、安详的意思,因为透过现观,身、口、意就会展现出柔和安详,跟一般人就会有所不一样的地方,遇到什幺样的境界,也比较会老神在在这样。

  一个真正走在解脱道上的人,他的身、口、意有现观之后,一定会自然的缓和柔软下来,展现出一种祥和、一种柔和、一种安详,就会自然展现出一种自然朴实纯朴之风,于是会把这一股气氛,给有缘人看到这一种安详,在经典里面一样有提到,有些人看到佛陀的弟子,展现出安详柔和的身行、口行、意行,然后就问说「你的老师是谁?你怎幺能够展现出这样一种安详的气氛?」有听过这样的故事?都是因为透过有修有证,然后身、口、意自然展现出安详,如果你的修行没有体会到法,刻意的身、口、意的缓慢,会形成一种僵化,形成一种造作,那一种妙、那一种柔和,就没办法展现出来。所以,一个人有没有见法,一看就很清楚了。你的内心安不安?一看就知道啊!你的内心有见法,内心的安,一样…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廿二章 三妙行--身、口、意柔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