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廿章 持戒▪P2

  ..續本文上一頁律,或是身、口、意的展現,從慈悲心來出發,一切這些都是爲自己,也

  衆生少苦、離苦。對于別人的判斷,我們要保留彈性、保留空間,至于別人對我們怎幺樣的判斷,就隨衆生的因緣,有則改之、無則勉之。

  所謂「自古聖賢多寂寞」,爲什幺他們多寂寞?因爲衆生沒辦法真正了解他,包括佛陀所講的珍貴法寶,能夠真正知道的也不多,以及老子所留下的智慧之言,真正能夠體悟的人也不多。

  (第六節)是講戒香爲最上。

  (第七節)是講持戒方面,最基本的一些戒條、戒律,比較容易了解,在此不必一一去講解,自己看了之後,能夠做多少、就做多少。【法義分享】衆生常會用自己的好惡標准、自己的框框來當標准,然後去衡量別人是否「犯戒」,是否「如法」,那都是無明與我慢。這是我二、叁十年下來的一些體會,可以讓大家參考,因爲看到一般衆生常常很容易犯這種毛病,都是用自己的好惡、自己的框框來當個標准,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有他的框框,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有他的框框。他是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裏面,符合他所要的或是他所不要的,如果你所做出來的,是符合他所要的這些,他就認爲是對的;如果你所做出來的這些,不符合他所要的、他所排斥、他內心所不要的,他就認爲你是錯的。

  我們一般人也是這樣,常常是以這樣在衡量別人,就像有的人有潔癖,一天到晚就覺得家裏就是要清洗得一塵不染,于是從早起來就很在乎家裏的清潔、清掃,如果去到別人家裏,就覺得這裏有灰塵、怎幺這幺髒,到處有灰塵汙垢,就批判這個人很懶惰,很肮髒、很不負責任的,認爲別人應該要像他們家裏一樣的幹淨,這樣才是真正的好女人、好男人……。但是卻看不到爲了維持一塵不染的情況,常常成爲境界的奴隸,然後又以他所樂的方面,然後去衡量別人,這只是一個舉例,其他的包括吃素、要不要吃蛋……,都引起很多的爭論。如果吃素的人又分做要不要吃蛋,認爲說不可以吃蛋,才是真正的吃素;只要沒有吃蛋,就是正確的吃素;如果吃素、又吃蛋,是吃到「混蛋」,認爲你是吃的不清不淨,這樣真的是沒完沒了。

  包括說像有一次○○寺與另外一個單位合辦,從緬甸請一位禅師到臺灣主持禅修,在金山的法爾道場,聽說發生一些不是很愉快的事情,算是滿嚴重的國際之間的一種沖突,我們不知道還自以爲是,因爲在泰國、緬甸、斯裏蘭卡,包括西藏他們的出家人,他們是葷素不拘,像南傳地區,包括佛陀早期他們也是一樣過著托缽生活,他們是鼓勵不殺生,但是衆生供養什幺,他們是存著一種感恩、謝謝,反饋世間的心來吃。當然,如果能夠素食,他們是以素食爲主,像今天的泰國、緬甸、斯裏蘭卡,他們的出家衆是葷素不拘,這位緬甸禅師第一次到國內主持,很不容易過來,因爲他在緬甸是一位相當有名的禅師,百般設法讓他過來、主持禅七,一個月期間,因爲他們在緬甸有吃肉,到這邊沒有吃到肉方面,結果幾天下來身體承受不了,胃很不舒服,身體無法承受,結果那一位禅師就請他的侍從,去買一些肉類回來,到道場裏面來煮,結果我們這邊負責行政方面的法師就認爲他們破戒、沒有持戒律,認爲這些在吃葷的,不是修行人,當場産生一些不愉快的情況。

  負責現場行政運作的法師就認爲他們不持戒,算什幺法師、算什幺禅師,于是就以人家沒有吃素、然後否定別人,結果把氣氛搞得不很愉快,因爲在緬甸、泰國是沒有比丘尼製度今天到臺灣來,竟然被比丘尼訓斥,後來聽說他表示:下次不要來了、沒有下次了。緬甸、泰國地區的比丘尼製度已經喪失了,他們就只有比丘製度,出家女衆就只有八戒女方面,我們沒有尊重人家的製度,結果以我們的觀念製度硬要別人這樣來力行,然後又以我們的製度認爲別人沒有符合我們這樣的製度,做一個很不好的論斷,這樣引起很不必要的紛爭。如果今天你是個大法師在主持禅七,人家是從緬甸來學法,他要入境隨俗、遵從這裏的規定、規章,但是今天我們是請人家來主持,卻沒有尊重人家的背景、製度,這樣引起很多不必要的紛爭、沖突。

  在此,一方面希望我們能夠多包容異己,盡量不要光是因爲符合我們的要、就認爲是對的;不符合我們的認定標准,就把他判定是錯的,這樣都只是在二元對立世界裏面,增加不必要的沖突。希望以後國際間的交流,能夠盡量避免類似如此情況,大家互相彼此尊重,像達賴喇嘛來臺,我們也要尊重人家的文化背景,在西藏地區接觸的就是牛群、羊群,所以他們肉食很正常,我們真的要多包容異己。

  戒律是用來規範自己,不是拿去衡量檢驗別人,這是很重要的觀念,如果有回來反觀、回來內省,會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如果沒有回來反觀、照見淨化自己,我們常常會嚴以律人、寬以待己。一般人很容易犯的就是寬以待己,我們要改變過來,戒律是用來規範自己,不是拿去衡量檢驗別人,要持戒律的精神原則,不要持死的戒條戒相,但是這要有智慧。如果「戒禁取結」沒有破除,衆生就容易被戒條、戒相所束縛。所以,要證到初果,就要破除「戒禁取結」,並不是說不持戒,也並不是說被戒條束縛住,而是你會有智慧去持,分寸就能夠拿捏得准。所以,如果「戒禁取結」方面沒有突破,本來戒律是要協助你減少惡緣、增加善緣,如果欠缺智慧,就會被戒律所束縛、綁住。

  戒律本來是幫忙你解脫的,就好像我們在剛種下小樹時,旁邊用一些支撐木把它綑綁、支撐,這些是要協助這棵小樹穩定、成長,但是如果你一直撐住、穩住、綁住爲主,後來這棵樹會被綑綁住,沒辦法長大。以佛陀當初來講,在戒律方面,希望大家真正持到精神的原則,如果要在戒律戒條上面執著,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紛爭,這樣只會阻礙你修行解脫之路,當初佛陀是因爲最初大家的素質好,所規定的戒條規律不必很多,只要講一些原則就好了,如果你真正有智慧,會持到戒律的原則精神,不是說越多越好。

  一般衆生不容易看到內心的內行,但是很容易從外表、外相檢驗有沒有修行,很多人就從一個人有沒有莊嚴,走路有沒有很穩定,出去托缽或是出去化緣,眼睛有沒有飄浮不定、東張西望……來檢驗。當然,這是學佛修行的過程是不錯,但是因爲很多人重視這方面,結果誤導一些修行人在戒律、在外表上面下工夫,這樣很容易誤導一些人只看到外表,這樣不是很理想。所以,真正重要的是我們要持戒律的精神原則,但是不要光只是死守一個空殼子、一個外表。

  另外,戒律、持戒不是做給別人看,這裏面除了有自我以外,如果持戒律是要做給別人看,這裏面要去看到有名利心在裏面。真正要修行,持戒是要減少惡緣、增加善緣,不是做給別人看的,如果把戒律成爲是要很注重一些外表,但是沒有很重視「出世間法」,身、口、意方面的清淨,而只是重視一些戒律、戒條方面,我們要去看到這些做給人看的心態、背後裏面,是有名利的染著、汙染,這樣就可以避免。講這些不是要引起見诤、引起紛爭,而是希望大家能夠真的去看到,避免我們有染著、有汙染,避免有汙染而沒有看到,因爲持戒精嚴很容易獲得名利,我們只能點到爲止,希望大家重視解脫的實質意義,要把佛法的解脫道真正走出來,放下一切的名利,持戒就是爲了減少惡緣、增加善緣,持戒就是從慈悲爲出發,這樣精神原則就能夠掌握住。

  持戒方面,希望是用來規範自己,不是拿去衡量別人,我們真的要有無限的胸襟、無限的雅量,覺得怎幺做比較好,自己就這樣去做,最好大家能夠多包容異己,一方面我們的胸襟、心胸不斷的擴展,一方面也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紛爭、紛擾,多包容異己。如果覺得「日中一食」很好,你就這樣做,但是不要否定那些沒有「日中一食」的人;如果覺得「不持金銀」很好,有助于修行,你就這樣做,但不要否定到那些有接觸到金銀的人,其它也是一樣以此類推,你覺得說怎幺樣做,能夠有助于我們本身身、口、意的清淨,怎幺樣做有助于我們聞思修證,解脫道能夠走得又平又順,都是以我們怎幺樣去做,能夠真正快速又安全的到達解脫道爲主、爲核心,對其他的人要多包容、多包容,除非他是你的學生,他要跟你學習,除非他真的有心要請教你,你才跟他講一些看法、讓他參考,不然我們盡量不要去界定別人,這樣對、還是錯,我們保留空間。

  本來戒律就有相當彈性,真正持戒很嚴謹的人,如果走在「出世間法」的解脫道上,不是在表相上面而已,你是要外表、還是要核心呢?最重要就是要真正契入體會到「出世間法」,佛陀所跟我們講的:怎幺樣才是真正的解脫道?怎幺樣才是真正佛法的核心?如果你沒有扣住核心,只是舍本而逐末。不是說持戒不重要,持戒也是要協助你去扣住法的核心,因此但得本、不愁末,並不是說戒律方面就不重要、不重視,並不是這樣,基本的守法、守戒這些要有,我們能夠做多少、就盡量去做,戒律不要形成是修行上的一個障礙,這樣就失去意義。

  有關于戒律方面,有時候我不願意講太多、太深,因爲就算弘一大師,他是一個律師,都很難很難製定一套戒律出來,讓人家信服的。再者,真正有嚴格回來淨化自己、看自己的人,他越少去挑別人的是非。所以,一切是回來反觀、淨化我們自己,除非這個人他要跟你學、要當你的學生,才去指出他哪些方面要改、哪些方面要修正,不然我們多尊重、多包容。本來戒律就相當有彈性,最重要我們要看他的心態,而不是說看外表,最初只有製定幾條重要簡單的一些規約、公約,再來更詳細的戒條,是因爲有人犯了這些,然後再覺得有必要製定就再製定,很多後來是因爲部派又分了之後,因爲針對不同的地區、社會的道德標准,然後做一個界定。所以,佛陀有講說「小小戒可舍」,有些戒律方面是要因地、因時而調整的,對戒方面,我們要持到精神的原則,從慈悲心來出發,大致上這樣就不會錯,從能夠減少我們的惡緣、增加我們的善緣,從我們的良心理性出發,這樣就不會錯。

  戒律是要求我們自己、規範我們自己,不是拿著戒律的尺去衡量別人。如果覺得持這樣的戒律,對你的修行有益助,不會形成障礙,這樣就去做;如果會有障礙,就像剛才有人提到,在工作、社會活動方面,很多的戒律會形成內心的一些沖突,這方面我們應該以智慧去調整,如此沖突就可以弭平、可以消失的。

  有關于戒律方面,除了回來規範我們自己以外,大家在持戒的時候,記得!要抛下名利心,當然也許這一點,在家人可能比較還沒有體會那幺深,但是像我們這裏有人短期出家過的,他們也看到比較多,所以他就體會比較多。所謂「持戒」,記得!不要爲了名利。

  再舉例來講,有一次我在某個地方,聽到幾位臺灣出家衆到緬甸出家、現出家相,然後穿著南傳的製服回來臺灣,他們就力行托缽的生活,後來一起聚會就在討論一些心得、托缽的甘苦,由于在臺灣要施行托缽製度是很辛苦,常常托空缽是很正常,不然就是人家會給他們錢,因爲我們這裏認爲說供養你錢沒問題,但是如果他們受南傳戒是不持金銀,或是拿了一袋水果,他也傻住啦!不吃不行,要吃又常常都吃那些,于是很多人實行幾個月的托缽生活之後,往往不是身體受不了,不然就是常常把胃弄壞了,容易胃很不舒服。當他們講一些甘苦之後,其中就有一個人就講說「奇怪!你們爲什幺要這樣堅持托缽生活呢?」其中就有一個人就講:「要讓人家肯定我們修行是梵行清淨者啊!」他就想說穿南傳迦裟,要力行托缽,講得也很率直,覺得說承受這些風風雨雨、受這些挨餓,常常把身體弄得很不舒服,這裏面竟然有解析出來,裏面有要讓人家肯定、要讓人家贊歎的心態,這樣不是很理想的持戒精神。

  如果在臺灣能夠漸漸力行托缽製度,很好!因爲托缽方面,本來就是要讓出家人、修行人,把各種欲望降到最低,把我慢降到最低,都是要磨我們的我慢。再來,實行托缽跟衆生有所接觸,讓衆生有布施的法喜,有這樣的一個結善緣,有因緣可以進一步跟衆生,做一個法上的布施、法上的反饋。本來托缽的意義,就是要減少我們的我慢,減少對四食裏面「粗抟食」的欲貪、貪食方面,都是要減少欲貪,還有降服我慢。再來一方面,因爲實行托缽生活,生活可以越單純,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在聞思修證以及弘法方面。

  本來製定托缽生活,絕對不是要讓人家肯定,認爲是一個梵行清淨者,是一個修行的聖者,這樣就沒有掌握到實質的意義。很多情況你要怎幺樣做,當下用你的智慧去判斷,當你很口渴的時候,你要不要喝水,用你的智慧去判斷,這樣就好了,這沒有標准的答案。所以,托缽製度到中國就行不通、無法實踐。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廿章 持戒》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