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廿章 持戒

  第廿章 持戒

  

  有关闻、思、修、证方面,课程一开始就有跟大家提过,佛法不是狭隘的佛教所专有的一个法,佛法是包括宇宙人生、身心内外、现象界万事万物的真理实相,我们只是把身心清净下来,如实去体悟万事万物存在的真面目、本来面目。当你真正能够体悟到它的本来面目--「无常」与「无我」法印,就会从过去在颠倒梦想的抓取里面醒过来。所以,实际的禅修并不侷限在任何宗派、宗教里面的,因为不管任何宗教人士,不管任何宗派,不管任何种族、国家,只要没有了悟真理实相,你的苦都一定存在,真理实相就是「无常」、「无我」,所谓的实修实证,就是要去体证「无常」、「无我」,真正去认清实相,就知道宇宙的运转法则,这不是任何人创造、发明的,也不是任何人所能够扭转的,如果没有体道、顺道而行,只是在背道而驰、自讨苦吃而已。当你看到自己只是在自讨苦吃,此时就会心甘情愿的放下过去那些颠倒梦想,这就是我们修行的核心。

  (第一、二节)介绍关于为什幺要制定戒律?制戒的目的在哪里?详细的经文内容方面,大家可以自己看,于此归纳几点:制戒主要是作为一个团体生活的公约,再来是要做为自我勉励、自我约束的一种规范,戒律的总则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希望大家不要在戒律上面一直绕圈圈,否则很难单刀直入、直驱解脱道。以佛陀来讲,最初他是一个人不断在追求真理、追求解脱,一直以生命去修行,当佛陀大彻大悟,了悟宇宙人生的法则与实相之后,出来跟有缘人结缘。所以,佛陀是体悟到法,法就是宇宙的自然法则,然后出来跟有缘人结缘之后,才会有僧团的成立,修行者跟佛陀学习体悟到宇宙的真理实相法则之后,也开悟了、大彻大悟了,然后因为有修有证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就有一个团体、僧团就出来,最初只有几十位,再来一、两百位,一定是慢慢增加、慢慢增加。

  最初的素质都满高,因为几乎都是佛陀有跟他们亲自来讲经说法、实修实证,当人少的时候,质量都相当好,因为实际的实修方面都足够,一方面他们的素质也很好,最初的小团体、在几十个人的时候,戒律、戒条都还不用很多,最初佛陀跟这些修行人讲的一个总原则,就只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个总原则。所以,当大家秉持这个,持戒的精神、原则之后,所谓「诸恶莫作」,就是要减少恶缘,「众善奉行」就是要增加善缘,恶缘减少、善缘增加,有益于你去实修、去体证法,因此当初大家要开悟、要见法、要证果,都很快、很快!不囉唆!大家都很快!为什幺《阿含经》里面讲述要证果、要证阿罗汉都很快?事实上是大家对戒律方面,就只是秉持一个总原则,然后做什幺事情都是从你的良知理性来做,于是有这样的一种制度,有这样的一个团体,早期的成就很快,但是等到后来人越来越多,几百人、几千人之后,包括团体越来越分越多,必须要制定一些更具体的生活规约,于是戒条方面就渐渐出来。不是说一开始,佛陀就制定了几百条的戒律,你们要来成为比丘,就要受多少条的戒律,一开始没有这样,一开始就是讲一些总则,当僧团越来越多时,然后再看情况、增加一些规约。

  (第三节)「我今云何净其初业,修习梵行?」「汝当先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业,然后修四念处。……」有人就问佛陀:该怎幺样「净其初业」?最初应该怎幺样做、怎幺样去修?然后才能够修更高的梵行呢?佛陀就说:应该要「净其戒,直其见」,要有持戒的基础,我们讲说戒、定、慧,持戒的基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恶缘减少、善缘增加,这样才能够去实修实证,善根福德因缘才会增加。「具足三业」善根福德因缘具足,就可以有因缘修「四念处」。事实上,修「四念处」就是要证果、要见法,「戒律」真正的目的,是要协助你减少恶缘、增加善缘,有助于身心安详而修定,进而「止观双运」开智慧。

  一个有趣的一种现象,制定一些游戏规则、团体生活公约的戒律,本来是要息诤,但是当佛陀灭度之后,加上部派不断的分裂,戒律反而很容易变成是引发争论不休的源头。所以,戒律本来是要息诤,但是后来却反而变成最易引起冲突与见诤,包括部派的分裂,以及互相批评、攻击方面,很多都是因为对戒律的看法、诠释所引起,很可惜!

  (第五节)「云何不善戒?」所谓「不善戒」就是不善行,「善戒」就是善行,「不善戒」就是不善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物主是一个人的人名,「物主!此不善戒从何而生?」所谓「不善戒」是怎幺样来的呢?「我说彼所从生,当知从心生」如果一个人的心有欲贪,「若心有欲、有恚、有痴」「欲」就是贪,当你的内心里面有贪、瞋、痴,展现出来的身行、口行、意行就不会清净。如果内心无贪、无瞋、无痴,你的心是清净的,你展现出来的身、口、意行就会清净。

  我们一般都只有看到事情、现象的外表而已,很少人能够去看到一个人的心,我们很容易从一个人的外表,就去判断一个人的行为之是非、对错。举例来讲,在1987、1988年,当时我把工作都放下,在台南开元禅学院的研究所读书,有一次早上在打扫环境时,在走道上面有一只蝴蝶,看牠还活着,于是就轻轻把那只蝴蝶移动爬到畚斗上面,因为当时是在楼上,想从楼上放下让牠飞走,把牠放生、让牠能够飞走,当我正拿着畚斗往阳台一放,要把牠往外面放出去,结果旁边就有一个人走过来了,说:「你怎幺在上面倒垃圾呢?」在他的心目中看到的是一幅我在倒垃圾的动作,所以他认为:「奇怪!你这个人怎幺这幺没有修养?!竟然在楼上把垃圾往阳台下倒!……」当他这样讲,我才发现「喔!」就跟他讲我在做什幺,他才知道「喔!是这样!」这只是一个举例。

  我们很多情况都是站在另外那位学员的角度在看事情,而我们看了之后,还好!因为他有讲出来,我有跟他解释,这样才知道嘛!不是他所想象的这样,如果他没有讲出来,就会在他心里面存着一个很不好的印象,认为「这个人很缺德!这个人怎幺样……,这个人怎幺样……,连三岁小孩子都知道,连国小的小孩子都知道不可以倒垃圾,这幺大的人了,还这样!……」我们是不是常常犯这样的毛病?常常是看到一些现象、行为、外形,外面行为的展现,然后就去下论断:别人这样不对,别人这样……,别人这样没道德,我们常常在犯这样的毛病。所以,当他这样的一个反应,也让我体会到我们众生常常都只看到事情的外表,从一个外表的行为,就来判断别人的是非、好坏,却没有真正去了解,其实人家他的内心是在放生,你却没有去看到。这只是举出一个例子让大家参考。

  因此,返回来关照我们自己,做事要从我们的良心理性来出发,别人要怎幺样看,要怎幺样批评、论断,那是随众生啊!随众生怎幺样去看,最重要就是出发心,你的动机在哪里,有些时候没办法设想很周到,如果处处考虑那幺多喔,变成就会很在乎别人的看法,很在乎别人的眼光,到最后你就不太敢做,因为你很在乎别人怎幺讲,你就没办法有魄力,没办法圆满,只要尽力就好。所谓「你做到流汗,别人嫌弃骂得口沫横非」都是没办法圆满,但就是尽心尽力、尽其在我,凭着我们的良心理性去做,别人要误会、别人要怎幺样,如果可以解释、我们就解释,如果知道、我们就解释,如果没有、我们也无可奈何。如果他不讲,就凭着他的看法,然后在那里论断,就随缘啦!没办法!

  世间的是是非非这幺多,就是这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回来看到我们常常是凭着看到一个片面的现象,然后我们就下论断,于是还会跟人家讲说:这是我亲眼看到的。其实你亲眼看到的,也常常都只是看外表而以,因此佛陀才讲高标准方面的,「切莫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果已,方可信汝意」就是说不要随便相信你的判断,你对你的判断要保留一个空间,不要认为说「我看的明明就是这样,他就是这样的人……」我们太武断的那些论断,很多是错误的,我们没有给自己留有空间,也没有给别人留有空间,这样只会自寻烦恼,增加世间的苦恼,因此对我们的判断,我们要保留一个空间,不要一下子太武断啦!

  我们看书本后面「学佛的心路历程」第六点,都是实际经历过来的一些情况,在我大专时期,动态方面则积极服务人群,除了当班代表外,先后担任过校友会会长,学生会主席、毕联会主席,从服务人群中去体悟人生哲学、找寻生命的意义,同时也实际去体悟「名、利」的腐蚀性,也实际去参悟为什幺世间人看不开名与利?从领导与服务中,去观察「我慢、我是、我能」,让我对人生哲学方面有很深的这些体会。因为以前当我遇到一些困扰,是否承担或是不承担的时候,我会去请教一些满不错的老师,他们都会鼓励我勇于去承担,鼓励我勇于去接受挑战,因为从实际的服务人群、承担之中,可以体会到书本里面学不到的人生哲学,会看到众生的真实面--「你做到汗流;别人嫌到涎流」,体会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后来慢慢对这些众生的实相体会越多,后来就会知道:我觉得该怎幺做,凭着我的良心理性去做,至于别人要怎幺样论断、要怎幺样评论,就随众生、世间因缘,才会慢慢地从八风一吹就动的情况之下,慢慢超脱出来,不然怎幺样做到八风吹不动?!如果你很在乎别人的闲言闲语,很在乎别人的评论,几句话就把你打得东倒西歪,你怎幺样八风吹不动?!

  所以,不要逃避、也不要怕承担,各种的境界都是可以让我们学习,可以让我们成长。戒律的精神总则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秉持的是「良心、本性」,具体的展现是「慈悲、爱心」,有了善缘当基础,就比较容易「自净其意」。一个重要的归纳,只要你是从慈悲心出发,这样大致上就不会错,包括持戒…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廿章 持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