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章 持戒
有關聞、思、修、證方面,課程一開始就有跟大家提過,佛法不是狹隘的佛教所專有的一個法,佛法是包括宇宙人生、身心內外、現象界萬事萬物的真理實相,我們只是把身心清淨下來,如實去體悟萬事萬物存在的真面目、本來面目。當你真正能夠體悟到它的本來面目--「無常」與「無我」法印,就會從過去在顛倒夢想的抓取裏面醒過來。所以,實際的禅修並不侷限在任何宗派、宗教裏面的,因爲不管任何宗教人士,不管任何宗派,不管任何種族、國家,只要沒有了悟真理實相,你的苦都一定存在,真理實相就是「無常」、「無我」,所謂的實修實證,就是要去體證「無常」、「無我」,真正去認清實相,就知道宇宙的運轉法則,這不是任何人創造、發明的,也不是任何人所能夠扭轉的,如果沒有體道、順道而行,只是在背道而馳、自討苦吃而已。當你看到自己只是在自討苦吃,此時就會心甘情願的放下過去那些顛倒夢想,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核心。
(第一、二節)介紹關于爲什幺要製定戒律?製戒的目的在哪裏?詳細的經文內容方面,大家可以自己看,于此歸納幾點:製戒主要是作爲一個團體生活的公約,再來是要做爲自我勉勵、自我約束的一種規範,戒律的總則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希望大家不要在戒律上面一直繞圈圈,否則很難單刀直入、直驅解脫道。以佛陀來講,最初他是一個人不斷在追求真理、追求解脫,一直以生命去修行,當佛陀大徹大悟,了悟宇宙人生的法則與實相之後,出來跟有緣人結緣。所以,佛陀是體悟到法,法就是宇宙的自然法則,然後出來跟有緣人結緣之後,才會有僧團的成立,修行者跟佛陀學習體悟到宇宙的真理實相法則之後,也開悟了、大徹大悟了,然後因爲有修有證的人越來越多,于是就有一個團體、僧團就出來,最初只有幾十位,再來一、兩百位,一定是慢慢增加、慢慢增加。
最初的素質都滿高,因爲幾乎都是佛陀有跟他們親自來講經說法、實修實證,當人少的時候,質量都相當好,因爲實際的實修方面都足夠,一方面他們的素質也很好,最初的小團體、在幾十個人的時候,戒律、戒條都還不用很多,最初佛陀跟這些修行人講的一個總原則,就只有「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一個總原則。所以,當大家秉持這個,持戒的精神、原則之後,所謂「諸惡莫作」,就是要減少惡緣,「衆善奉行」就是要增加善緣,惡緣減少、善緣增加,有益于你去實修、去體證法,因此當初大家要開悟、要見法、要證果,都很快、很快!不囉唆!大家都很快!爲什幺《阿含經》裏面講述要證果、要證阿羅漢都很快?事實上是大家對戒律方面,就只是秉持一個總原則,然後做什幺事情都是從你的良知理性來做,于是有這樣的一種製度,有這樣的一個團體,早期的成就很快,但是等到後來人越來越多,幾百人、幾千人之後,包括團體越來越分越多,必須要製定一些更具體的生活規約,于是戒條方面就漸漸出來。不是說一開始,佛陀就製定了幾百條的戒律,你們要來成爲比丘,就要受多少條的戒律,一開始沒有這樣,一開始就是講一些總則,當僧團越來越多時,然後再看情況、增加一些規約。
(第叁節)「我今雲何淨其初業,修習梵行?」「汝當先淨其戒,直其見,具足叁業,然後修四念處。……」有人就問佛陀:該怎幺樣「淨其初業」?最初應該怎幺樣做、怎幺樣去修?然後才能夠修更高的梵行呢?佛陀就說:應該要「淨其戒,直其見」,要有持戒的基礎,我們講說戒、定、慧,持戒的基礎--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惡緣減少、善緣增加,這樣才能夠去實修實證,善根福德因緣才會增加。「具足叁業」善根福德因緣具足,就可以有因緣修「四念處」。事實上,修「四念處」就是要證果、要見法,「戒律」真正的目的,是要協助你減少惡緣、增加善緣,有助于身心安詳而修定,進而「止觀雙運」開智慧。
一個有趣的一種現象,製定一些遊戲規則、團體生活公約的戒律,本來是要息诤,但是當佛陀滅度之後,加上部派不斷的分裂,戒律反而很容易變成是引發爭論不休的源頭。所以,戒律本來是要息诤,但是後來卻反而變成最易引起沖突與見诤,包括部派的分裂,以及互相批評、攻擊方面,很多都是因爲對戒律的看法、诠釋所引起,很可惜!
(第五節)「雲何不善戒?」所謂「不善戒」就是不善行,「善戒」就是善行,「不善戒」就是不善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物主是一個人的人名,「物主!此不善戒從何而生?」所謂「不善戒」是怎幺樣來的呢?「我說彼所從生,當知從心生」如果一個人的心有欲貪,「若心有欲、有恚、有癡」「欲」就是貪,當你的內心裏面有貪、瞋、癡,展現出來的身行、口行、意行就不會清淨。如果內心無貪、無瞋、無癡,你的心是清淨的,你展現出來的身、口、意行就會清淨。
我們一般都只有看到事情、現象的外表而已,很少人能夠去看到一個人的心,我們很容易從一個人的外表,就去判斷一個人的行爲之是非、對錯。舉例來講,在1987、1988年,當時我把工作都放下,在臺南開元禅學院的研究所讀書,有一次早上在打掃環境時,在走道上面有一只蝴蝶,看牠還活著,于是就輕輕把那只蝴蝶移動爬到畚鬥上面,因爲當時是在樓上,想從樓上放下讓牠飛走,把牠放生、讓牠能夠飛走,當我正拿著畚鬥往陽臺一放,要把牠往外面放出去,結果旁邊就有一個人走過來了,說:「你怎幺在上面倒垃圾呢?」在他的心目中看到的是一幅我在倒垃圾的動作,所以他認爲:「奇怪!你這個人怎幺這幺沒有修養?!竟然在樓上把垃圾往陽臺下倒!……」當他這樣講,我才發現「喔!」就跟他講我在做什幺,他才知道「喔!是這樣!」這只是一個舉例。
我們很多情況都是站在另外那位學員的角度在看事情,而我們看了之後,還好!因爲他有講出來,我有跟他解釋,這樣才知道嘛!不是他所想象的這樣,如果他沒有講出來,就會在他心裏面存著一個很不好的印象,認爲「這個人很缺德!這個人怎幺樣……,這個人怎幺樣……,連叁歲小孩子都知道,連國小的小孩子都知道不可以倒垃圾,這幺大的人了,還這樣!……」我們是不是常常犯這樣的毛病?常常是看到一些現象、行爲、外形,外面行爲的展現,然後就去下論斷:別人這樣不對,別人這樣……,別人這樣沒道德,我們常常在犯這樣的毛病。所以,當他這樣的一個反應,也讓我體會到我們衆生常常都只看到事情的外表,從一個外表的行爲,就來判斷別人的是非、好壞,卻沒有真正去了解,其實人家他的內心是在放生,你卻沒有去看到。這只是舉出一個例子讓大家參考。
因此,返回來關照我們自己,做事要從我們的良心理性來出發,別人要怎幺樣看,要怎幺樣批評、論斷,那是隨衆生啊!隨衆生怎幺樣去看,最重要就是出發心,你的動機在哪裏,有些時候沒辦法設想很周到,如果處處考慮那幺多喔,變成就會很在乎別人的看法,很在乎別人的眼光,到最後你就不太敢做,因爲你很在乎別人怎幺講,你就沒辦法有魄力,沒辦法圓滿,只要盡力就好。所謂「你做到流汗,別人嫌棄罵得口沫橫非」都是沒辦法圓滿,但就是盡心盡力、盡其在我,憑著我們的良心理性去做,別人要誤會、別人要怎幺樣,如果可以解釋、我們就解釋,如果知道、我們就解釋,如果沒有、我們也無可奈何。如果他不講,就憑著他的看法,然後在那裏論斷,就隨緣啦!沒辦法!
世間的是是非非這幺多,就是這樣。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回來看到我們常常是憑著看到一個片面的現象,然後我們就下論斷,于是還會跟人家講說:這是我親眼看到的。其實你親眼看到的,也常常都只是看外表而以,因此佛陀才講高標准方面的,「切莫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羅漢果已,方可信汝意」就是說不要隨便相信你的判斷,你對你的判斷要保留一個空間,不要認爲說「我看的明明就是這樣,他就是這樣的人……」我們太武斷的那些論斷,很多是錯誤的,我們沒有給自己留有空間,也沒有給別人留有空間,這樣只會自尋煩惱,增加世間的苦惱,因此對我們的判斷,我們要保留一個空間,不要一下子太武斷啦!
我們看書本後面「學佛的心路曆程」第六點,都是實際經曆過來的一些情況,在我大專時期,動態方面則積極服務人群,除了當班代表外,先後擔任過校友會會長,學生會主席、畢聯會主席,從服務人群中去體悟人生哲學、找尋生命的意義,同時也實際去體悟「名、利」的腐蝕性,也實際去參悟爲什幺世間人看不開名與利?從領導與服務中,去觀察「我慢、我是、我能」,讓我對人生哲學方面有很深的這些體會。因爲以前當我遇到一些困擾,是否承擔或是不承擔的時候,我會去請教一些滿不錯的老師,他們都會鼓勵我勇于去承擔,鼓勵我勇于去接受挑戰,因爲從實際的服務人群、承擔之中,可以體會到書本裏面學不到的人生哲學,會看到衆生的真實面--「你做到汗流;別人嫌到涎流」,體會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後來慢慢對這些衆生的實相體會越多,後來就會知道:我覺得該怎幺做,憑著我的良心理性去做,至于別人要怎幺樣論斷、要怎幺樣評論,就隨衆生、世間因緣,才會慢慢地從八風一吹就動的情況之下,慢慢超脫出來,不然怎幺樣做到八風吹不動?!如果你很在乎別人的閑言閑語,很在乎別人的評論,幾句話就把你打得東倒西歪,你怎幺樣八風吹不動?!
所以,不要逃避、也不要怕承擔,各種的境界都是可以讓我們學習,可以讓我們成長。戒律的精神總則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所秉持的是「良心、本性」,具體的展現是「慈悲、愛心」,有了善緣當基礎,就比較容易「自淨其意」。一個重要的歸納,只要你是從慈悲心出發,這樣大致上就不會錯,包括持戒…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廿章 持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