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原書教材 第廿章 持戒

  第二十章  持戒

  

  一    雜  八叁八(八二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比丘!何等爲學戒隨福利?謂大師爲諸聲聞製戒,所謂攝僧,極攝僧,不信者信,信者增其信,調伏惡人,慚愧者得樂住,現法防護有漏,未來得正對治,令梵行久住。

  二    增  四○八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十事功德,如來與諸比丘說禁戒。雲何爲十?所謂承事聖衆;和合將順;安隱聖衆;降伏惡人;使諸慚愧比丘不令有惱;不信之人使立信根;已有信者倍令增益;于現法中得盡有漏,亦令後世諸漏之病皆悉除盡;複令正法得久住世;常念思惟當何方便正法久存。是謂,比丘!十法功德,如來與諸比丘而說禁戒。

  叁    雜  六叁八(六二四)

  郁低迦白佛:「我今雲何淨其初業,修習梵行?」

  佛告郁低迦:「汝當先淨其戒,直其見,具足叁業,然後修四念處。」……

  【法義分享】

  ◎前面兩節都提到製戒的目的。

  ◎戒律真正的目的:是要協助你減少惡緣、增加善緣--有助于身心安詳而修定--進而止觀雙運開智慧。

  四    雜  六四二(六二八)

  「何故如來、應、等正覺所見,爲諸比丘說聖戒,不斷、不缺……乃至智者所歎、所不憎惡?」

  尊者阿難語優陀夷:「爲修四念處故。」……

  五    中  一七九

  物主!雲何不善戒耶?不善身行,不善口、意行,是謂不善戒。物主!此不善戒從何而生?我說彼所從生,當知從心生。雲何爲心?若心有欲、有恚、有癡,當知不善戒從是心生。

  物主!雲何善戒耶?善身業,善口、意業,是謂善戒。物主!此善戒從何而生?我說彼所從生,當知從心生。雲何爲心?若心無欲、無恚、無癡,當知善戒從是心生。

  【法義分享】

  ◎所有戒律的精神總則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所秉持的是「良心、本性」,具體展現的是「慈悲、愛心」。有了善緣當基礎,就比較容易進行「自淨其意」。

  六   雜  一○六一(一○ 七叁)

  

  多迦羅、栴檀,優缽羅、末利,  栴檀等諸香,所熏少分限,

  如是比諸香,戒香最爲上!  唯有戒德香,流熏上升天。

  七   雜  一○二七(一○ 叁九)

  淳陀!何等爲白法、白報,……乃至執以不執,亦得清淨?謂有人不殺生,離殺生,舍刀杖,慚愧,悲念一切衆生。不偷盜,遠離偷盜,與者取,不與不取,淨心不貪。離于邪淫,若父母護,……乃至授一花鬘者,悉不強幹起于邪淫。離于妄語,審谛實說。遠離兩舌,不傳此向彼,傳彼向此,共相破壞,離者令和,和者隨喜。遠離惡口,不剛強,多人樂其所說。離于壞語,谛說、時說、實說、義說、法說、見說。離于貪欲,不于他財、他衆具作己有想,而生貪著。離于瞋恚,不作是念:撾打縛殺,爲作衆難。正見成就,不顛倒見:有施、有報、有福,有善惡行果報,有此世,有父母、有衆生生,有世阿羅漢于此世他世現法自知作證……乃至觸與不觸,皆悉清淨。

  【法義分享】

  ◎衆生常會用自己的好惡、自己的框框來當標准,然後去衡量別人是否「犯戒」、是否「如法」。那都是無明與我慢。

  ◎戒律是用來規範自己,不是拿去衡量檢驗別人。

  ◎要持戒律的精神原則,不要持死的戒條、戒相。但這要有智慧。

  ◎若戒禁取結沒有破除,衆生就容易被戒條戒相所束縛。

  八   雜  一○四七(一○ 五九)

  謂不殺生,教人不殺,口常贊歎不殺功德,見不殺者心隨歡喜;……乃至自行正見,教人令行,亦常贊歎正見功德,見人行者心隨歡喜,是名四十法成就。如鐵槍鑽空,身壞命終,上生天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