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原書教材 第十四章 四聖谛

  第十四章  四聖谛

  

  一    雜  叁九七(叁九八)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小綿丸、小劫貝華丸,置四衢道頭,四方風吹,則隨風去向于一方。如是,若沙門、婆羅門于苦聖谛不如實知,于苦集聖谛、于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不如實知,當知彼沙門、婆羅門常觀他面,常隨他說,以不如實知故,聞彼所說,趣說而受,當知此人不宿修習智慧故。

  譬如因陀羅柱,銅鐵作之,于深入地中,四方猛風不能令動。如是,沙門、婆羅門于苦聖谛如實知,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如實知者,當知是沙門、婆羅門不視他面,不隨他語,是沙門、婆羅門智慧堅固,本隨習故,不隨他語。是故,比丘!于四聖谛當勤方便,起增上欲,精進修學。

  【法義分享】

  ◎學佛者、修行人若于四聖谛沒有如實深觀體證,那就會如同小棉花丸一樣,一會兒飄東、一會兒飄西,到處去找人、找法,所以常觀他面,常隨他說。而所親近、所認定的善知識,是否有正知正見、是否體證正確,也沒有能力深入辨別。

  ◎如果能對四聖谛進行如實深觀、體證,那就如同地基深入地中,很穩固的銅鐵柱,任四方猛風吹襲,亦不能動搖。因本身有正知正見,能深觀世間實相,所以不視他面、不隨他語。但要來到此階段,通常都要經曆過很多很多的波折。

  二    雜  叁九八(叁九九)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石柱,長十六肘,八肘入地,四方風吹,不能令動。如是,沙門、婆羅門于苦聖谛如實知,于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如實知,斯等沙門、婆羅門至諸論處,無能屈。其心解脫、慧解脫者,能使余沙門、婆羅門反生憂苦。如是如實知、如實見,皆是先世宿習故,使智慧不可傾動。是故……

  【法義分享】

  ◎當你真的體證四聖谛,真的開悟、解脫,證到無學位的阿羅漢,你原來內心的不安就會完全一掃而光。是沒有我慢,但會展現出「大無畏」的氣勢。

  ◎當你大徹大悟、解脫自在,同是修行人知道後,大多數的反映是「你走偏了、同行相忌、反生憂苦」。只有極少部份的人,會透過觀察了解而想親近、聞法。

  叁    雜  叁九九(四○○)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有人火燒頭衣,當起增上欲,急救令滅。」

  佛告比丘:莫作是說!當置頭衣,于四聖谛起增上欲,勤加方便,修無間等。

  【法義分享】

  ◎就算是在火燒頭衣的緊要關頭,還是要以現觀四聖谛爲第一優先。

  四    雜  四○○(四○ 一)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士夫年壽百歲,有人語言:『士夫若欲聞法,當日日叁時受苦。晨朝時受百槍苦,日中、晡時亦複如是。于一日中受叁百槍苦,如是日日,至于百歲,然後聞法,得無間等,汝甯能不?』

  時,彼士夫爲聞法故,悉堪能受。所以者何?人生于世,長夜受苦,有時地獄,有時畜生,有時餓鬼,于叁惡道空受衆苦,亦不聞法,是故我今爲無間等故,不以終身受叁百槍爲大苦也。是故,比丘!于四聖谛未得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法義分享】

  ◎爲了「能聽聞到正法、爲了了知宇宙人生實相」,條件是:每天打叁百大板,連打一百年,然後才能聞法--聽聞出離苦海的解脫法。佛陀認爲真正要求法的人「悉堪能受」。

  ◎靜下來問問自己:有沒有這樣求法的魄力與決心?有沒有像玄奘大師那樣,爲法縱使粉身碎骨在所不惜的魄力?有沒有像六祖慧能、像密勒日巴那樣,爲法忘軀、爲法捐軀的決心?如果有,因緣具足則明眼善知識就會協助你。如此,要開悟、證果那就「不待時節因緣」。

  五    雜  四○六(四○ 七)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衆多比丘集于食堂,思惟世間而思惟。

  爾時,世尊知諸比丘心之所念,往詣食堂,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汝等比丘慎莫思惟世間思惟。所以者何?世間思惟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覺,不順涅槃。汝等當正思惟:此苦聖谛、此苦集聖谛、此苦滅聖谛、此苦滅道迹聖谛。所以者何?如此思惟則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正智、正覺、正向涅槃。

  【法義分享】

  ◎凡夫的言論都是不離世間思維,「世間思維」就是談論那些名、利、是、非、好、壞、對、錯、美、醜、熟優、熟劣、誰多、誰少……。

  ◎若尚未見法、未證果的修行人,所談仍然是不離世間思維。世間思維談論再多,都無助于見法、開智慧。

  ◎問題是: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所想、所談論的是屬于世間思維。更不易覺知到己所修的是世間法。

  六    雜  叁八一(叁八二)

  一時,佛住波羅奈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聖谛。何等爲四?謂苦聖谛、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若比丘于苦聖谛當知、當解,于苦集聖谛當知、當斷,于苦滅聖谛當知、當證,于苦滅道迹聖谛當知、當修。」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苦谛當知當解,集谛當斷、滅谛當證、道谛當修。這些都需要「止觀雙運」才能辦得到。否則學佛再久,「四聖谛」仍只是個名相,仍只是頭腦中的一種知見。

  七    雜  叁八二(叁八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聖谛。何等爲四?謂苦聖谛、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若比丘于苦聖谛已知、已解,于苦集聖谛已知、已斷,于苦滅聖谛已知、已證,于苦滅道迹聖谛已知、已修,如是比丘則斷愛欲,轉去諸結,于慢無間等究竟苦邊。

  八    雜  叁八八(叁八九)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法成就,名曰大醫王者,所應王之具、王之分。何等爲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叁者善知病對治,四者善知治病已,當來更不動發。雲何名良醫善知病?謂良醫善知如是如是種種病,是名良醫善知病。雲何良醫善知病源?謂良醫善知此病因風起、癖陰起、涎唾起、衆冷起、因現事起、時節起,是名良醫善知病源。雲何良醫善知病對治?謂良醫善知種種病,應塗藥、應吐、應下、應灌鼻、應熏、應取汗,如是比種種對治,是名良醫善知對治。雲何良醫善知治病已,于未來世永不動發?謂良醫善治種種病,令究竟除,于未來世永不複起,是名良醫善知治病,更不動發。

  如來、應、等正覺爲大醫王,成就四德,療衆生病,亦複如是。雲何爲四?謂如來知此是苦聖谛如實知、此是苦集聖谛如實知、此是苦滅聖谛如實知、此是苦滅道迹聖谛如實知。諸比丘!彼世間良醫于生根本對治不如實知,老、病、死、憂、悲、惱苦根本對治不如實知。如來、應、等正覺爲大醫王,于生根本知對治如實知,于老、病、死、憂、悲、惱苦根本對治如實知,是故如來、應、等正覺名大醫王。

  【法義分享】

  ◎佛陀鼓勵大家要成爲「大醫王」。先把自己的病根、病源醫治好,成爲具格的醫生--再協助衆生從病根、病源拔除諸苦。治病要治本,不要只治標。

  九    雜  四叁八(四叁九)

  爾時,世尊手執土石,問諸比丘:「于意雲何?此手中土石爲多?彼大雪山土石爲多?」

  比丘白佛言:「世尊手中土石甚少少耳,雪山土石甚多無量,百千巨億,算數譬類不可爲比。」

  佛告比丘:「其諸衆生于苦聖谛如實知者,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如實知者,如我手中所執土石;其諸衆生于苦聖谛不如實知,于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不如實知者,如彼雪山土石,其數無量。是故,比丘!于四聖谛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法義分享】

  ◎幾乎學佛者都知道「四聖谛」的名相,但能真正如實知、如實現觀、如實修證四聖谛者,萬人中不得其一。

  十    雜  四一一(四一二)

  時,有衆多比丘集于食堂,作如是說:「我知法、律,汝等不知我所說成就,我等所說與理合;汝等所說不成就,不與理合;應前說者,則在後說;應後說者,則在前說,而共诤論言。我論是汝等不如,能答者當答。」

  ◎世俗之人,欲爭不斷;修行之人,見诤不斷。懂些名相知見或稍有體證後,很容易就加入「破除異己」的行列。不斷的宣說己高人低、己大人小、己優人劣……這個山頭排斥那個山頭,這個宗派排斥那個宗派,這個宗教排斥那個宗教。

  ◎凡夫是活在二元對立的世界中,真正到達彼岸的解脫者是超越一切二元對立。所謂「入空戲論滅」。

  十一    雜  四一○(四一一)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衆多比丘集于食堂,作如是論:或論王事、賊事、鬥戰事、錢財事、衣被事、飲食事、男女事、世間言語事、事業事、諸海中事。

  佛告比丘:汝等莫作是論,論說王事‧‧‧‧‧‧乃至不向涅槃。若論說者,應當論說:『此苦聖谛、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所以者何?此四聖谛以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正智、正覺、正向涅槃。

  十二    雜  四二八(四二九)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無量叁摩提,專心正念。所以者何?修無量叁摩提,專心正念已,如是如實顯現。雲何如實顯現?謂此苦聖谛如實顯現,苦集聖谛……

  【法義分享】

  ◎修定、修止就是爲了「止觀雙運」,以便對四聖谛、對宇宙人生的實相,進行如實深觀。很多人卻迷在禅定的種種方法與境界上,早已忘掉了修定的目的。

  十叁    雜  四叁四(四叁五)

  時,須達長者往詣佛所,稽首佛足,于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此四聖谛爲漸次無間等?爲一頓無間等?」

  佛告長者:「此四聖谛漸次無間,非頓無間等。」

  佛告長者:「若有說言『于苦聖谛未無間等,而于彼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無間等』者,此說不應。所以者何?若于苦聖谛未無間等,而欲于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無間等者,無有是處。」

  十四    雜  四叁五(四叁六)

  如須達長者所問,有異比丘問,亦如是說,唯譬有差別:「如有四登階道,升于殿堂。若有說言『不登初階,而登第二、第叁、第四階升堂殿』者,無有是處。所以者何?要由初階,然後次登第二、第叁、第四階得升殿堂。如是,比丘!于苦聖谛未無間等,而欲于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無間等者,無有是處。」

  【法義分享】

  ◎第一步:首先知道世間種種苦的實況。

  第二步:對種種苦的形成原因加以探討,知到苦因,才能對症下藥。

  第叁步:確定這些苦是可以斷滅、可以根除的。

  第四步:腳踏實地的走在八正道上,老老實實的修行。(解脫者是已證涅槃而自然的走在八正道上。)

  【法義分享】

  ◎高樓大廈要落成--來自深厚的地基與逐層堅固的建築。「頓悟」--來自漸修、來自實修。

  十五    雜  四八九(四九○)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苦者,雲何爲苦?」

  舍利弗言:「苦者,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所求不得苦,略說五受陰苦,是名爲苦。」

  

  

  

《阿含解脫道次第 原書教材 第十四章 四聖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