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四聖谛
(第一節)「世尊告諸比丘:如小綿丸、小劫貝華丸,置四局衢道頭,四方風吹,則隨風去向于一方。如是,若沙門、婆羅門于苦聖谛不如實知,于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不如實知,當知彼沙門、婆羅門常觀他面,常隨他說,以不如實知故,聞彼所說,趣說而受,當知此人不宿修習智慧故」。「譬如因陀羅柱,銅鐵作之,于深入地中,四方猛風不能令動。如是,沙門、婆羅門于苦聖谛如實知,于苦集滅道四聖谛如實知者,當知是沙門、婆羅門不視他面,不隨他語,是沙門、婆羅門智慧堅固,本隨習故,不隨他語。是故,比丘!于四聖谛當勤方便,起增上欲,精進修學」佛陀做一個滿重要的法義分析。
【法義分享】學佛者、修行人若于四聖谛沒有如實深觀體證,那就會如同小綿花丸一樣,一會兒飄東、一會兒飄西,到處去找人、找法,所以常觀他面,常隨他說。而所親近、所認定的善知識,是否有正知正見、是否體證正確,也沒有能力深入辨別。如果能夠對四聖谛進行如實深觀體證,那就如同地基深入地中,很穩固的銅鐵柱,任四方猛風吹襲,亦不能動搖。因本身有正知正見,能深觀世間的實相,所以不視他面、不隨他語。但要來到此階段,通常都需要經過很多很多的波折。
這一經有滿重要的一個啓示,也希望大家能夠好好地去體會。如果還沒有到達見法、證果、究竟,甚至更深入講究竟解脫以前,內心一定還有苦、不安,只是你願不願意如實去面對,願不願意認真去找而已。一般人在找法的過程之中,卻常常都是依人而不依法,第一階段就是依人而不依法。
一般衆生都是一直去找大師、找名師,「名」是很有名的,都去找很有名的法師,很有名的老師,很有名的上師,很有名的那些大師,「常觀他面、常隨他說」,都隨著大師這樣帶來帶去、帶來帶去。爲什幺一般衆生會一直形成「依人不依法」呢?因爲他本身對于真理實相,對苦、集、滅、道,沒有真正深刻地去體悟,更具體一點講,就是他沒有見到法,沒有見到叁法印,沒有見到四聖谛,對實相無知、不了解。所以,他說要找法、找法,要找那些善知識來告訴他:法、真理是什幺,但是因爲他本身沒有實修、沒有親證到,只是以前所聽聞的過程,人家說某某大師很有名啊!最有名的應該就是啊!最有名的應該就是最有修行、最有體證,因此都去找「名」師啊!都去找那個「名」師啦,就這樣。
常常一個這樣的心態,跟隨此人一段期間之後,發現還是沒有找到他所要的,或是失望、挫折,然後又再離開、又再找。當然,有的人還會知道要離開再去找,有的人一輩子就ㄧ直跟下去。佛陀就跟我們講,如果一個人沒有見到四聖谛,沒有見到苦、集、滅、道,沒有看到叁法印,就會像輕飄飄的棉花,因爲棉花很輕,輕飄飄的棉花放在十字路口間,在這大道上的十字路口,它會隨著風吹到哪裏,它就飄向哪裏,它是浮而無根,沒有知見,沒有自己的一些體會,于是就變成人家說什幺、就信什幺。
當他越抓越苦時,就會形成病急亂投醫,因此就會到處去找名師,聽人家講說某某人神通廣大,有神通力,某某人法力無邊,某某人是很厲害,有很高的那些祕法,所以你要趕快去挖……。這些都是很正常、很正常的過程,一開始說你要到達後面「如銅鐵柱」這樣很穩,四方八面的風都吹不動,不容易啊!不容易啊!所以,你沒有經曆過這一種「依人」,然後又讓你很失望的這些過程,你很難知道什幺叫做真正的「依法」,你還是要經曆過很多的這些挫折、波折之後,到後來才能夠真正來到「依法不依人」。
再者,比較深入的講,如果一個人認爲說他是善知識,他爲人老師、爲人法師、爲人導師,但是假如他本身沒有體證無常、無我,又如何引導衆生去體證無常、無我法印?!如果本身沒有來到依法、法住法界,本身沒有來到自依止、法依止,他怎幺引導衆生來到自依止、法依止?!如果你本身是盲目的,怎幺樣引導衆生?!很容易形成以盲引盲的這種現象,這又是一個滿嚴重的問題。因爲通常在引導的人,大多數不知道自己是盲,這是很嚴重的問題,所謂「以盲引盲」的一種現象。他本身是盲,沒有真正體證到法,沒有真正證到「無我」,他沒辦法真正做到自依止、法依止,這樣以盲引盲,這種情況很難照見到自己是盲。
如果能夠虛心地反觀、照見到,這個現象很容易就可以自己破除掉,能夠照見到自己的不足,照見到自己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能夠照見到自己是在以盲引盲,這時候他一定會虛心地再繼續學習。就是因爲不知道,于是就繼續以盲引盲的現況,這種情況就是因爲他本身不知道怎幺樣回到自依止、法依止?于是又不斷地引導衆生來依人、去抓人,去依靠他、依賴他,于是就變成一直要強調他的重要、地位的崇高,然後他有什幺秘法給你,對他越死忠或是對他越恭敬,對他越供養越多,他就傳給你越多,把法都變成是生意的買賣,都是不應該的。
所以,佛陀就告訴我們,如果你本身不能夠回來親知、親證「叁法印」、「四聖谛」,還不知道法是什幺,內心還沒辦法安心,于是就一直要去找名師、去找人。如果你所依附的人,他本身是盲、是明,你沒有能力去分辨的。最近有一些人私下跟我在談,有時候他就會覺得說「唉!我過去走了十幾年的這些冤枉路!」一想起來又有點憤慨,我就跟他講:你也不用挫折啦!也不用自責啦!因爲你沒有這些過程,很難珍惜我們當下所跟你分享的這些。那些你過去所走的這些,也沒有白浪費,問題是我們就是要現在當下,真正回到自依止、法依止,要回來自己去親證,不要依靠別人。善知識只是協助你去體證,他只是一個「指月的手指」而已,善知識只是一個「指月的手指」,他只是協助你去看到真理實相。
真正的善知識,他只是協助你去看到真理實相,一般衆生或是以盲引盲的那些善知識,他是引導你去抓這個手指,去抓住那個大師啊!對他的依靠越抓越強,一般衆生一開始大部分都是很難超出「見指不見月」這些都是成長的過程,是很容易犯的毛病,也是很正常的過程,佛陀就講,如果你沒有親知、親見、親證,你就會常觀他面、常隨他說,都是常常去抓住一個人,或是不斷地一直東奔西跑的去抓人、依人。如果真正見到法,你可以超越一切的善知識,也可以超越一切的書本、經典、教理,因爲法是無所不在的,而且「法」絕對不是密藏在某人的身上。
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還是盲,還沒有到達究竟,現在只能夠說將我所知道的告訴衆生,如實知、如實見,如實的如實而語,講我所知道、體證到的,自己還沒有到達究竟,也如實而說,這樣就沒關系!一方面他本身也會繼續上進,也會協助引導大家繼續提升,就像這個地區,沒有夠資格的老師,我現在讀到高中,知道我現在還不足,但是現在因爲這個地區師資不夠,我就教導那些國小的學生,這樣可以啊!問題是,很多人一當起人家的老師之後,都忘了我是誰,也不知道自己還沒有到達,然後就標起大師的名號,「我是大師啊!我是什幺……,我是佛啊!我是法王啊!我是怎幺樣啊!……」你不知道自己不足,沒有繼續突破,就是繼續以盲引盲。
如果你知道自己不足,很不錯!會繼續虛心用功學習,而且在引導衆生的過程中,絕對不會有我慢。像泰國的阿姜曼尊者,他的心路曆程也滿不錯的,本身也很努力認真地在修行,當他證到二果的時候,知道自己還有不足,但是在當時泰國的僧團裏面,能夠證到二果的已經不多,他自己的很多問題去請教別人,別人也都沒辦法解答,于是一方面他自己又繼續用功、實修實證,一方面當然也默默的再找尋。當然,他在證到二果的情況之下,已經是少有的善知識,很多人也跟著他學習,他也是一邊協助這些比丘成長,一邊也知道自己的不足,又繼續努力,這樣沒錯啊!這樣很好啊!他知道自己還有不足,知道自己還沒有到達究竟解脫,這就是說我現在盲、我知道,但是我是協助這些更有需要的人,讓他們也成長,這樣沒關系!
如果一個人真的能夠實證實修、實際體證到,就可以「老神在在」啦!因爲自己真的有親證到、體證到,那些大師、法師講的是真、是假,你會不會很清楚?必然會很清楚知道此人講得正不正確,他講的是不是法印、是不是真理、是不是實相?你可以很清楚啊!當你真正沒有我慢時,這個人有多少我慢?有沒有我慢?你都是很清楚的。當你這一面鏡子是很明、很平,對方的心鏡有多少的凹凹凸凸,你都可以很清楚的。但那是解脫者的境界,你的境界要比他高、你才知道,如果你的境界沒有比他高,你是不知道的。如果你還沒有證到初果,你不知道證初果的人的內心世界;如果你還沒有證到四果,你不知道阿羅漢的內心世界,沒辦法體證的。如果你有虛心學習,可以知道他的體證比你高。如果你有體證到初果以上,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此人有否證到初果,不管他是多幺有名的大師,你都可以很清楚知道。如果你證到阿羅漢果,不管多幺有名的大師有否證到阿羅漢,你會很清楚的知道。
如何去落實到實修實證?一方面你前面的法義聞思基礎一定要有,前面堂課的基礎都要紮紮實實地聽聞,再來就是當你聽了之後,記得!不要以趕鴨子、趕進度的心在聽聞,這樣會錯過很多的重點,你是要以打坐的心、甯靜的心來聽,你的心要放空、要柔軟。當你聽到覺得哪方面現在可以落實去做,馬上就要去做,因爲當你在正確聽聞的當下,上課過程裏面都會告訴你,怎幺樣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去做,隨時在曆緣對境中要去反觀,看到我們的貪、瞋、癡、我慢,在曆緣對境中要去看到我們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更進一步要去找出它的原因,就是苦、集、滅、道方面的,不要逃避。
再來,把你的動作…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十四章 四聖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