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十四章 四聖谛▪P4

  ..續本文上一頁實知者,如彼雪山土石,其數無量」很明顯、也很重要的提示比喻,不要以爲「四聖谛」那幺好了解,而坊間有更多人認爲「四聖谛」是小乘的,是自了漢的,都是完全錯誤的。

  你要究竟解脫,絕對要清清楚楚知道「四聖谛」--苦、集、滅、道,你要成佛,此路是必經的,而且也是最終一定要到達超越的。所以,不管別人怎幺樣來評論,說四聖谛這些是阿羅漢的、是小乘的,只是爲自己、不究竟、不好啦!……都是讓他過去、讓他過去,記得!要解脫、要自利利他,「四聖谛」一定要清楚知道,整個修證核心就是在體證「叁法印」跟「四聖谛」,你整個修行、修證的核心,包括證果的次第都是一樣,就是你對「叁法印」跟「四聖谛」體悟的深淺度,來分別出你是證到初果、二果、叁果、四果,因爲體悟的越深,你斷的我慢、斷的結縛就會越多,結縛斷除的就會越多,這是修行的重點。所以,我們不要放錯了重點,你若放錯了,也就白冤枉了。

  佛陀就坦白講,真正對苦、集、滅、道「四聖谛」有如實知的,幾萬、幾百萬個人裏面,可能只有一個啦!我們還講的比較謙虛,佛陀這裏的比喻,算億倍的,不只是幾百萬倍、幾億倍,真正知道苦、集、滅、道的,就如同佛陀手上的土,這樣的數量而已。不了悟苦、集、滅、道的,就像喜瑪拉雅山的土這幺多,所以絕對不要輕視「四聖谛」,也不要隨便輕易的認爲說「我知道!我已經知道!」除非你是至少證到初果,才略講說你知道的部份。但是證到初果的人,你知道說你還是不究竟,還沒有真正的到達,你會更謙虛、更虛心、更踏實的學習。幾乎學佛者都知道「四聖谛」的名相,但能真正如實知、如實現觀、如實修證四聖谛者,萬人中不得其一啊!衆生習慣于顛倒夢想,互相催眠、互相纏縳。

  (60頁)佛陀提到「衆生長夜異見、異忍、異求、異欲」,對于叁法印、對于四聖谛,很難很難去如實知、如實見,很多人認爲「這個太簡單、這個沒什幺!」,都只是頭腦裏面的知見,沒有跨入真正的實修實証。我們今天真的要走解脫道,就一定把這些聞思要紮實,然後就是要實修實証。怎幺樣在日常生活中就去修行?像我們有講到無常法印,就是要處處在曆緣對境裏面去看到無常,這都是在修行,不管多粗、多大的,你也能夠看到;多微細的,要看到越微細,就要看你的心的甯靜工夫。你的心如果越清越靜越明,看的就會越微細、越具體的這些無常。所以,在日常曆緣對境中,就是處處要去體悟叁法印,首先第一個就是要去體悟無常法印。

  (第十節)「時,有衆多比丘集于食堂,作如是說:『我知法、律,汝等不知我所說成就,我等所說與理合;汝等所說不成就,不與理合;應前說者,則在後說」本來是應該在前面先說的,你卻把它說在後面。當然,就是說衆生都在見诤不斷,不斷在那裏诤辯,「應後說者,則在前說」都是在指責別人的種種不對。「而共诤論言。我論是汝等不如,能答者當答」。

  【法義分享】世俗之人,欲爭不斷;修行之人,見诤不斷。一般還沒走入修行之門的人,是欲爭不斷,就是在滾滾紅塵的名利堆裏面打滾,看哪裏越有利益的,就越多人在那裏爭、在那裏搶。修行之人是見诤不斷,尤其大家有走修行之路,這八個字要好好去體會,而且隨時來反觀、反照,看自己是不是落入這種情況,因爲這很容易落入見诤不斷,懂些名相知見或稍有體証之後,很容易就加入破除異己的行列,不斷的宣說己高人低、己大人小、己優人劣……,這個山頭排斥那個山頭,這個宗派排斥那個宗派,這個宗教排斥那個宗教。凡夫是活在二元對立的世界中,但是真正到達彼岸的解脫者,是超越一切二元對立,所謂的「入空戲論滅」。但是,會講「入空戲論滅」,會分析的人也很多,但是卻常常又不斷的在「空」,在那裏诤辯不休,性空、空、頑空、空性,又在那裏不斷的诤辯不休,導致佛教會在印度的消失,跟很多的學佛者,把佛法引導到成爲學術化,或是不斷的在那裏诤辯,這樣真的是很冤枉啦!

  如果重視實修實証的人,體証到「空」的人,一定是「入空戲論滅」,他會超越一切的宗派宗教,沒有那些己高人低、己大人小的。像我現在也是跟衆生慢慢在結緣,如果你要诤辯式的,對不起!我不想诤辯什幺,那是浪費彼此的時間,沒有意義!因爲對你也沒有益處,你若認爲你的見解是對的,這樣就好了!我也不想去改變你什幺,你不是要問我什幺,我如果多回答,對你也沒有幫助,這樣就不必再談什幺。如果是真正爲法,然後要互相探討,我們都很願意讓大家對法方面,有更清楚的認識、體會。所以,真的就是無诤啦!

  印順長老有一本書,滿不錯的,大家也可以看,書名叫做《無诤之辯》,在《妙雲集》裏面有。當我十幾年前,還沒有看這本書以前,當然也多少會有诤辯,正法受這樣的冤枉、受這樣的扭曲,覺得一股滿腔熱血,想要诤辯的氣勢,但是後來覺得那是沒意義的,尤其又看到印老的這些,我是覺得說:不錯!很好!而我這個辯解,不是爲了要去跟人家比高、比大、比小,不是爲了诤辯,這些的說明、這些辯解,只是爲了無诤。這是沒有對象的,不跟任何人在诤辯,我只是把事實,把《阿含經》所受到的扭曲,做一個辯解、申論,把它說明白,這樣而已。至于你要怎幺樣批評、怎樣攻擊,那是你的事,我不是要故意跟你去诤的,無诤之辯。

  以前我在成長過程,受印老啓示也滿大的,像楊郁文教授,他本身也是很認真、很踏實,求真求證的一位醫師,也是個學者、也是個專家,而且也是個修行方面很好的榜樣,都是這樣踏踏實實的求真求證,一方面他們所講的就是據實而論,我不是要跟人家诤辯什幺,我就是把所知道的,如實呈現出來,至于你要怎幺樣攻擊,怎樣批評、怎幺樣否認,對我來講、我無诤。所以,後來我是有一種體會,我們只要顯正就好了。有的人認爲說我們要去破邪、才能夠顯正,越破、問題越多,印老做這種無诤之辯,這只是一種顯正,把真理、把實相講出來,如果你現在還不能夠認同、接受的,也沒有關系,鼓勵大家去求真求證,因爲真理實相就是這樣,就是事實的存在。

  (第十一節)所講都是一般衆生在世間思維裏面,大家參考一下,有時候要回來對照一下,自己是不是落入在「世間思維」裏面?

  (第十二節)我們要修止、修觀,然後「當修無量叁摩提,專心正念」你聞思之後,要更進一步去實修實証,要止觀雙運,才能夠又體悟到更深的「叁法印」、「四聖谛」。修定、修止就是爲了「止觀雙運」,以便對于四聖谛、對宇宙人生的實相,進行如實深觀,但是很多人卻迷在禅定的種種方法與境界上,早已忘掉了修定的目的。這裏也是提供一面鏡子,讓大家參考,因爲這也是修行上,很容易走偏差的一個歧路、十字路口。

  (第十叁節)「『世尊!此四聖谛爲漸次無間等?爲一頓無間等?』佛告長者:『此四聖谛漸次無間,非頓無間等』佛告長者:『若有說言【于苦聖谛未無間等,而于彼苦集聖谛苦滅,苦滅道迹聖谛無間等】者,此說不應。所以者何?』」如果你對苦聖谛沒有無間等,其他的苦、集、滅、道,說你要到達無間等,那是「無有是處」沒有這回事!重點是在苦、集、滅、道,它是有次第的,你要修行、要解脫,「滅」是講解脫的境界,你若沒有對苦,正確而深入的了解,你拼命在那裏用功修,佛陀說這一種修法,只是在世間法裏面繞而已,不是真正走在「出世界間法」上面,因爲你那種修裏面,會越修越厲害,越修我慢越大。

  所以,真正「出世間法」的解脫道,它是一定要對苦谛方面,有相當深入的了解。我們要怎樣去修啊?怎幺樣現在趕快去修啊?你現在的重要功課,就是好好在日常生活之中,曆緣對境之中,好好去體會,如實去面對自己的苦、自己內心的不安,要看到微細的靜不下來。當單獨、獨處的時候,內心的不安,都已經是在告訴你,內心的那些問題,已經是在浮現出來。當你獨處內心不安的時候,又趕快去找一些事情來忙,又錯失掉很多能夠讓你見苦、了苦的機緣。所以,大家要好好對苦方面,在曆緣對境中、在工作之中,包括在打坐之中,包括獨處的時候,都要如實去面對自己種種的苦,種種的內心不安。還有在曆緣對境之中,去看到你的左鄰右舍,你的親戚、你的父母、你的親友,他們所展現出來的苦,他們都是天使,都在告訴你苦谛,這方面要有深入而正確的了解,你下一步才會紮紮實實,才會願意去斷這個苦的根本原因。

  記得!修行、解脫,就是要去斷這個苦因、苦果,不是在禅定裏面,修行境界怎幺樣高,我看了佛性,我看了自性,我開悟了!重點不是在那裏啦!苦海,你要去清楚的認識,才能夠出離苦海。佛陀就講:苦、集、滅、道,它是有次第的,你若沒有好好清楚了解,你後面的不可能正確修行證果。所以,佛陀就講這是漸次無間,「四聖谛是漸次無間」它是有次第、有步驟,一步一步來的。當你對這個苦有正確深入的了解,你對這個集谛才會正確而深入的去斷除,它是有次第、有步驟這樣上來的,不是說我這樣在打坐,或是我到深山裏去閉關,然後我這樣打坐、打坐到,有一天我漆桶全部脫落了,我開悟了!我大徹大悟了!……除非你真的是體証、了悟「四聖谛」,不然你那些都只是一種禅相。所以,你現在真正的修行場所,就是在日常工作之中,日常的生活曆緣對境之中,你真的會有體悟,真的有聞思具足,你真的有用功,不管你現在是什幺身份,你工作現在是什幺崗位,你在家裏、在工作、在其他地方,都是處處要去見到苦谛,真正修行的動力、魄力才會出來,才真正要去斷除生死輪回的根本原因,你若體會一分,越體會深入一分,你後面的工夫就會越紮實一分。

  如果你沒有好好的體會,修行沒有好好體會,後面這些都會是軟綿綿的,修行的力道不會…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十四章 四聖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