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十四章 四圣谛▪P3

  ..续本文上一页肉层的法。如果你是用骨髓、用生命来听、来闻法,你会听到骨髓,会听到生命的法。看你的决心,以及看你的柔软度。

  (第五节)「尔时,世尊知诸比丘心之所念,往诣食堂,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时,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思惟世间而思惟」佛陀知道大家吃饱不好好用功,还在论世间是是非非,有的、没有的,于是佛陀就过去跟他们讲:「汝等比丘慎莫思惟世间思惟。所以者何?世间思惟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非智、非觉、不顺涅槃。汝等当正思惟:苦集灭道。所以者何?当你正思惟苦集灭道,这是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正向涅槃」。

  【法义分享】凡夫的言论都是不离世间思维,「世间思维」就是谈论那些名、利、是、非、好、坏、对、错、美、丑、孰优、孰劣、谁多、谁少……。若尚未见法、未证果的修行人,所谈仍然是不离世间思维。世间思维谈论再多,都无助于见法、开智慧。问题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所想、所谈论的是属于世间思维,更不容易觉知到自己所修的是「世间法」。什幺叫做「世间思维」?凡夫的言论都是不离世间思维,而「世间思维」就是谈论有关于名利、是非、好坏、对错、美丑、孰优孰劣、谁多谁少、谁大谁小,在二元对立世界里面,然后比较谁高谁低、谁大谁小,而在这个比较里面,往往都是要衬托出我、我所、我是、我能,我的上师、我的法师、我的宗派、我的法门的优越崇高,我的见解的正确。

  「世间思维」就是在二元对立,这是讲总原则,「世间思维」就是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比较,都是要比较出、衬托出「我」,跟「我所」的优越,这就是「世间思维」。如果你还有在己大人小、己高人低,都在「世间思维」里面。尚未见法、未证果的修行人,所谈论仍然是不离世间思维。「世间思维」谈论再多,都无助于见法、开智慧,但问题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所想、所谈论是属于「世间思维」,更不易觉知到己所修的是「世间法」。所以,什幺叫做「世间」?什幺叫做「出世间」?什幺叫做「世间法」?什幺叫做「出世间法」?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

  很多的修行,你是落入在「世间法」里面绕,但又不知道。如果你真正在这半年好好地下工夫来闻思,闻思知见正确,知道什幺是「世间法」,什幺是「出世间法」,按照解脱道次第、步骤去修,可以节省你至少十年以上,不必要的浪费,就是这里所讲的。因为大多数人,你所修、所做的,在「世间法」里面绕,都不容易觉察、也不容易知道。我们现在有闻思到这里来,大家应该可以慢慢地去体会,如果自己也去检验,还是在二元对立的比较,不是跟自己比较,不是在净化自己,而是在跟别人比较,都还是属于「世间法」。如果你的修行还在要衬托出,我的优越、我的高尚,我是大修行人,我是梵行人、我是……,都还是在我慢的「世间法」里面。

  如果修行之后,你是增长我慢、我是、我能,都是属于在世间法里面绕,因为它是属于比较深的,后面讲述「八正道」时再来讲,因为八正道有「世间八正道」与「出世间八正道」,「世间法」跟「出世间法」方面。

  (第六节)「若比丘于苦圣谛当知、当解,于苦集圣谛当知、当断,于苦灭圣谛当知、当证,于苦灭道迹圣谛当知、当修」「四圣谛」全部都要有,「当知」在前面,「四圣谛」里面的苦、集、灭、道,它有一个对应性,「苦谛」是当知、当解,「集谛」是当知、当断,「灭谛」是当知、当证,「道谛」是当知、当修,若是要考试、抓重点字眼,这就是重点字眼。修行上也是一样,大家要抓住重点字眼,首先我们要对苦谛,要有深入而正确的理解,就是闻思的一个阶段,你要去深入地去了解自己的苦、众生的苦、世间的苦,你要深刻去了解,就是「苦谛当解」。你的修行动力不够,表示你的苦吃得不够,你对苦的了解还不够深。

  有的人也许会认为说「我觉得很快乐啊!我觉得没有苦啊!没有苦啊!」不是你在逃避,不然就是麻醉,或是吃一些兴奋剂,然后掩盖掉。所谓兴奋剂是找其他的那些,你在用麻醉剂或是兴奋剂,掩饰掉你内心的不安,你没有如实去面对它,它是存在、只是你没有静下来,你没办法静得下来,没办法如实面对自己,那是你在逃避苦,你对苦没有深入地去了解。所以,要如实去面对它,去了解它、去解读它。再来,这是包括自己的苦跟众生的苦,当你对世间的苦,了解越深入之后,你才会进一步要去找寻苦的原因,当你找出苦的原因在哪里,你就会知道病因,就会知道要去「断」,要去断除那些病因,治疗那些病因、病根。病根要去除掉,就是断那些「集」,这些苦就是来自于我们不明了实相,所以背道而驰啊!在抓常啊!在抓「我」啊!那个抓取就是「集」。

  再来「灭」,这就是苦海的因、苦海的果,如果我们修行光只是了解这些,没有迈向出离苦海、迈向解脱,这样也不用修行啊!反正没有出离苦海的机率、机会,也就不用修行。事实上,佛陀告诉我们这苦海是可以出离,告诉我们有一个理想的涅槃彼岸,解脱自在的彼岸。这个境界,你要去实修亲证,你一定要亲证到,「灭谛」就是解脱涅槃的世界,你要去证悟到,到达到解脱涅槃的世界。这个灭是跟苦相反的,也就是苦的止息、苦的息灭,解脱自在的世界。你要到达这个世界,需要透过修行,「道」讲的就是修行,更具体展现出来就是「八正道」。

  第六节是劝大家「当知、当修,当知、当……」,后面第七节是说你已知,已经知道,而且余结已断、已证、已修,是讲更深入的,如果你已经做到,你就能够「如是比丘则断爱欲,转去诸结」十个结就一一的断除。「于慢无间等究竟苦边」的「于慢无间等」就是对于我慢,没有间断的去观察它,不管是在禅修或是在历缘对境之中,你都随时去看到有没有我慢的产生?到后来我慢是完全的断除、完全的消失,这样就到达究竟苦边。「究竟苦边」就是解脱自在、涅槃彼岸。「苦边」就是出离苦海,已经上到苦海的彼岸边缘,到苦海的边缘去了,已经到彼岸去了,就是解脱自在的世界。

  (第八节)「世尊告诸比丘:有四法成就,名曰大医王者,所应王之具、王之分。何等为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对治,四者善知治病已,当来更不动发」后面就是解释这个原因,比较具体的解释。佛陀可以称为大医王,为什幺能够称为大医王呢?最主要就是佛陀知道善医善知病,知道种种病的情况、症状,就是苦、集、灭、道,「苦」就是「善知病」,是显现出来的症状,然后这是病因,这是病愈,这是治病、治根本。「苦」就是要知道种种症状,这生的是什幺病?你要去清楚去知道。再来,它的原因在哪里?你又能够找到那个病因。所以,要对治这个病因,就是你要去修、去证。当你证到「灭谛」,就是整个病都好了。

  「如来、应、等正觉为大医王,成就四德,疗众生病、亦复如是。云何为四?如来知此是苦集灭道圣谛,对四圣谛如实知,彼世间良医于生根本对治不如实知」注意这个「生」,一般的众生对生死大事,没办法根本对治啦!所以「于生根本对治不如实知」「如来、应、等正觉」佛陀成为大医王,「于生」就是生死大事,根本对治能够如实知,「于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如实知,是故如来、应、等正觉名为大医王」佛陀鼓励大家要成为大医王,先把自已的病根、病源医治好,成为具格的医生,再协助众生从病根、病源拔除诸苦。我们治病要治本、不要只治标。

  (297页)以前学佛的心路历程里面第八点,让大家参考一下,我在1885年通过中医师特考,也曾经拜师马光亚,他算是中医界相当有名的一位老医师,就算佛教界里面的印顺长老,也曾经是中国医药学院的研究所所长,曾拜师马光亚。与师学习之际有所体悟:当我成为名医,也不能让众生不死,也没办法让众生内心不苦,而且自己的生死大事谁能医治?这是更重要一个问题,自己的生死大事谁能医治呢?当我成为名医,也没办法对治自己的生死大事啊!因此当时我一边在跟老师学习,然后一边自己看到老师已经七十几岁了,也是一天一直忙忙碌碌的,这样一直在解除众生的病苦。但是,我是觉得说当我成为他这样,是这幺有名的医师的时候,我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还是存在啊!我能够医治的,只是众生身上的病苦而已,真正众生内心的那些苦、那些不安,我就算是个名医,还是没办法帮他们解决,更重要的就是自己的生死大事还未了啊!

  这时候我就体会到很多,觉得说我应该更上一层,像佛陀一样,治疗生死的病根、病源,跟前面所讲这一经,佛陀、解脱者大医王这一经,跟佛陀这方面的启示,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后来我又放下医方面,又继续再觅道、求道、修道。因为当时我体会到,治病一定是要治疗根本。像佛陀一样,才是大医王,或是像阿罗汉解脱者,才能称为大医王。佛陀就是阿罗汉、就是解脱者,一样啊!一般称呼大医王,应该就是阿罗汉、解脱者。以高标准来讲,要称为大医王,是要四果阿罗汉。因为世间方面,就像送给你一个扁额,像说华陀再世。以高标准来讲,要称为大医王,是要四果阿罗汉,真正了悟生死大事,真正断除我慢的人,真正明眼善知识才可以。

  (第九节)「世尊手执土石,问诸比丘:『于意云何?此手中土石为多?彼大雪山土石为多?』」佛陀就在地上抓起一把土,然后就问大家:你看我手上的土比较多?还是整个喜玛拉雅山的土多呢?当然这是太大、太悬殊的比喻,所以比丘就回答:「世尊手中土石甚少啊!喜玛拉雅山土石甚多无量,百千巨亿,算数譬类不可为比」这是无法比较的。佛陀就说:不错!「其诸众生于苦圣谛如实知者,于苦集灭道四圣谛如实知者,如我手中所执的土石;其诸众生于苦圣谛不如实知者,于苦集灭道圣谛不如…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十四章 四圣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