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肉層的法。如果你是用骨髓、用生命來聽、來聞法,你會聽到骨髓,會聽到生命的法。看你的決心,以及看你的柔軟度。
(第五節)「爾時,世尊知諸比丘心之所念,往詣食堂,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時,有衆多比丘集于食堂,思惟世間而思惟」佛陀知道大家吃飽不好好用功,還在論世間是是非非,有的、沒有的,于是佛陀就過去跟他們講:「汝等比丘慎莫思惟世間思惟。所以者何?世間思惟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覺、不順涅槃。汝等當正思惟:苦集滅道。所以者何?當你正思惟苦集滅道,這是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正智、正覺、正向涅槃」。
【法義分享】凡夫的言論都是不離世間思維,「世間思維」就是談論那些名、利、是、非、好、壞、對、錯、美、醜、孰優、孰劣、誰多、誰少……。若尚未見法、未證果的修行人,所談仍然是不離世間思維。世間思維談論再多,都無助于見法、開智慧。問題是: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所想、所談論的是屬于世間思維,更不容易覺知到自己所修的是「世間法」。什幺叫做「世間思維」?凡夫的言論都是不離世間思維,而「世間思維」就是談論有關于名利、是非、好壞、對錯、美醜、孰優孰劣、誰多誰少、誰大誰小,在二元對立世界裏面,然後比較誰高誰低、誰大誰小,而在這個比較裏面,往往都是要襯托出我、我所、我是、我能,我的上師、我的法師、我的宗派、我的法門的優越崇高,我的見解的正確。
「世間思維」就是在二元對立,這是講總原則,「世間思維」就是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裏面比較,都是要比較出、襯托出「我」,跟「我所」的優越,這就是「世間思維」。如果你還有在己大人小、己高人低,都在「世間思維」裏面。尚未見法、未證果的修行人,所談論仍然是不離世間思維。「世間思維」談論再多,都無助于見法、開智慧,但問題是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所想、所談論是屬于「世間思維」,更不易覺知到己所修的是「世間法」。所以,什幺叫做「世間」?什幺叫做「出世間」?什幺叫做「世間法」?什幺叫做「出世間法」?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
很多的修行,你是落入在「世間法」裏面繞,但又不知道。如果你真正在這半年好好地下工夫來聞思,聞思知見正確,知道什幺是「世間法」,什幺是「出世間法」,按照解脫道次第、步驟去修,可以節省你至少十年以上,不必要的浪費,就是這裏所講的。因爲大多數人,你所修、所做的,在「世間法」裏面繞,都不容易覺察、也不容易知道。我們現在有聞思到這裏來,大家應該可以慢慢地去體會,如果自己也去檢驗,還是在二元對立的比較,不是跟自己比較,不是在淨化自己,而是在跟別人比較,都還是屬于「世間法」。如果你的修行還在要襯托出,我的優越、我的高尚,我是大修行人,我是梵行人、我是……,都還是在我慢的「世間法」裏面。
如果修行之後,你是增長我慢、我是、我能,都是屬于在世間法裏面繞,因爲它是屬于比較深的,後面講述「八正道」時再來講,因爲八正道有「世間八正道」與「出世間八正道」,「世間法」跟「出世間法」方面。
(第六節)「若比丘于苦聖谛當知、當解,于苦集聖谛當知、當斷,于苦滅聖谛當知、當證,于苦滅道迹聖谛當知、當修」「四聖谛」全部都要有,「當知」在前面,「四聖谛」裏面的苦、集、滅、道,它有一個對應性,「苦谛」是當知、當解,「集谛」是當知、當斷,「滅谛」是當知、當證,「道谛」是當知、當修,若是要考試、抓重點字眼,這就是重點字眼。修行上也是一樣,大家要抓住重點字眼,首先我們要對苦谛,要有深入而正確的理解,就是聞思的一個階段,你要去深入地去了解自己的苦、衆生的苦、世間的苦,你要深刻去了解,就是「苦谛當解」。你的修行動力不夠,表示你的苦吃得不夠,你對苦的了解還不夠深。
有的人也許會認爲說「我覺得很快樂啊!我覺得沒有苦啊!沒有苦啊!」不是你在逃避,不然就是麻醉,或是吃一些興奮劑,然後掩蓋掉。所謂興奮劑是找其他的那些,你在用麻醉劑或是興奮劑,掩飾掉你內心的不安,你沒有如實去面對它,它是存在、只是你沒有靜下來,你沒辦法靜得下來,沒辦法如實面對自己,那是你在逃避苦,你對苦沒有深入地去了解。所以,要如實去面對它,去了解它、去解讀它。再來,這是包括自己的苦跟衆生的苦,當你對世間的苦,了解越深入之後,你才會進一步要去找尋苦的原因,當你找出苦的原因在哪裏,你就會知道病因,就會知道要去「斷」,要去斷除那些病因,治療那些病因、病根。病根要去除掉,就是斷那些「集」,這些苦就是來自于我們不明了實相,所以背道而馳啊!在抓常啊!在抓「我」啊!那個抓取就是「集」。
再來「滅」,這就是苦海的因、苦海的果,如果我們修行光只是了解這些,沒有邁向出離苦海、邁向解脫,這樣也不用修行啊!反正沒有出離苦海的機率、機會,也就不用修行。事實上,佛陀告訴我們這苦海是可以出離,告訴我們有一個理想的涅槃彼岸,解脫自在的彼岸。這個境界,你要去實修親證,你一定要親證到,「滅谛」就是解脫涅槃的世界,你要去證悟到,到達到解脫涅槃的世界。這個滅是跟苦相反的,也就是苦的止息、苦的息滅,解脫自在的世界。你要到達這個世界,需要透過修行,「道」講的就是修行,更具體展現出來就是「八正道」。
第六節是勸大家「當知、當修,當知、當……」,後面第七節是說你已知,已經知道,而且余結已斷、已證、已修,是講更深入的,如果你已經做到,你就能夠「如是比丘則斷愛欲,轉去諸結」十個結就一一的斷除。「于慢無間等究竟苦邊」的「于慢無間等」就是對于我慢,沒有間斷的去觀察它,不管是在禅修或是在曆緣對境之中,你都隨時去看到有沒有我慢的産生?到後來我慢是完全的斷除、完全的消失,這樣就到達究竟苦邊。「究竟苦邊」就是解脫自在、涅槃彼岸。「苦邊」就是出離苦海,已經上到苦海的彼岸邊緣,到苦海的邊緣去了,已經到彼岸去了,就是解脫自在的世界。
(第八節)「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法成就,名曰大醫王者,所應王之具、王之分。何等爲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叁者善知病對治,四者善知治病已,當來更不動發」後面就是解釋這個原因,比較具體的解釋。佛陀可以稱爲大醫王,爲什幺能夠稱爲大醫王呢?最主要就是佛陀知道善醫善知病,知道種種病的情況、症狀,就是苦、集、滅、道,「苦」就是「善知病」,是顯現出來的症狀,然後這是病因,這是病愈,這是治病、治根本。「苦」就是要知道種種症狀,這生的是什幺病?你要去清楚去知道。再來,它的原因在哪裏?你又能夠找到那個病因。所以,要對治這個病因,就是你要去修、去證。當你證到「滅谛」,就是整個病都好了。
「如來、應、等正覺爲大醫王,成就四德,療衆生病、亦複如是。雲何爲四?如來知此是苦集滅道聖谛,對四聖谛如實知,彼世間良醫于生根本對治不如實知」注意這個「生」,一般的衆生對生死大事,沒辦法根本對治啦!所以「于生根本對治不如實知」「如來、應、等正覺」佛陀成爲大醫王,「于生」就是生死大事,根本對治能夠如實知,「于老、病、死、憂、悲惱苦根本對治如實知,是故如來、應、等正覺名爲大醫王」佛陀鼓勵大家要成爲大醫王,先把自已的病根、病源醫治好,成爲具格的醫生,再協助衆生從病根、病源拔除諸苦。我們治病要治本、不要只治標。
(297頁)以前學佛的心路曆程裏面第八點,讓大家參考一下,我在1885年通過中醫師特考,也曾經拜師馬光亞,他算是中醫界相當有名的一位老醫師,就算佛教界裏面的印順長老,也曾經是中國醫藥學院的研究所所長,曾拜師馬光亞。與師學習之際有所體悟:當我成爲名醫,也不能讓衆生不死,也沒辦法讓衆生內心不苦,而且自己的生死大事誰能醫治?這是更重要一個問題,自己的生死大事誰能醫治呢?當我成爲名醫,也沒辦法對治自己的生死大事啊!因此當時我一邊在跟老師學習,然後一邊自己看到老師已經七十幾歲了,也是一天一直忙忙碌碌的,這樣一直在解除衆生的病苦。但是,我是覺得說當我成爲他這樣,是這幺有名的醫師的時候,我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還是存在啊!我能夠醫治的,只是衆生身上的病苦而已,真正衆生內心的那些苦、那些不安,我就算是個名醫,還是沒辦法幫他們解決,更重要的就是自己的生死大事還未了啊!
這時候我就體會到很多,覺得說我應該更上一層,像佛陀一樣,治療生死的病根、病源,跟前面所講這一經,佛陀、解脫者大醫王這一經,跟佛陀這方面的啓示,有很大的關系。所以,後來我又放下醫方面,又繼續再覓道、求道、修道。因爲當時我體會到,治病一定是要治療根本。像佛陀一樣,才是大醫王,或是像阿羅漢解脫者,才能稱爲大醫王。佛陀就是阿羅漢、就是解脫者,一樣啊!一般稱呼大醫王,應該就是阿羅漢、解脫者。以高標准來講,要稱爲大醫王,是要四果阿羅漢。因爲世間方面,就像送給你一個扁額,像說華陀再世。以高標准來講,要稱爲大醫王,是要四果阿羅漢,真正了悟生死大事,真正斷除我慢的人,真正明眼善知識才可以。
(第九節)「世尊手執土石,問諸比丘:『于意雲何?此手中土石爲多?彼大雪山土石爲多?』」佛陀就在地上抓起一把土,然後就問大家:你看我手上的土比較多?還是整個喜瑪拉雅山的土多呢?當然這是太大、太懸殊的比喻,所以比丘就回答:「世尊手中土石甚少啊!喜瑪拉雅山土石甚多無量,百千巨億,算數譬類不可爲比」這是無法比較的。佛陀就說:不錯!「其諸衆生于苦聖谛如實知者,于苦集滅道四聖谛如實知者,如我手中所執的土石;其諸衆生于苦聖谛不如實知者,于苦集滅道聖谛不如…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十四章 四聖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