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十四章 四圣谛▪P4

  ..续本文上一页实知者,如彼雪山土石,其数无量」很明显、也很重要的提示比喻,不要以为「四圣谛」那幺好了解,而坊间有更多人认为「四圣谛」是小乘的,是自了汉的,都是完全错误的。

  你要究竟解脱,绝对要清清楚楚知道「四圣谛」--苦、集、灭、道,你要成佛,此路是必经的,而且也是最终一定要到达超越的。所以,不管别人怎幺样来评论,说四圣谛这些是阿罗汉的、是小乘的,只是为自己、不究竟、不好啦!……都是让他过去、让他过去,记得!要解脱、要自利利他,「四圣谛」一定要清楚知道,整个修证核心就是在体证「三法印」跟「四圣谛」,你整个修行、修证的核心,包括证果的次第都是一样,就是你对「三法印」跟「四圣谛」体悟的深浅度,来分别出你是证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因为体悟的越深,你断的我慢、断的结缚就会越多,结缚断除的就会越多,这是修行的重点。所以,我们不要放错了重点,你若放错了,也就白冤枉了。

  佛陀就坦白讲,真正对苦、集、灭、道「四圣谛」有如实知的,几万、几百万个人里面,可能只有一个啦!我们还讲的比较谦虚,佛陀这里的比喻,算亿倍的,不只是几百万倍、几亿倍,真正知道苦、集、灭、道的,就如同佛陀手上的土,这样的数量而已。不了悟苦、集、灭、道的,就像喜玛拉雅山的土这幺多,所以绝对不要轻视「四圣谛」,也不要随便轻易的认为说「我知道!我已经知道!」除非你是至少证到初果,才略讲说你知道的部份。但是证到初果的人,你知道说你还是不究竟,还没有真正的到达,你会更谦虚、更虚心、更踏实的学习。几乎学佛者都知道「四圣谛」的名相,但能真正如实知、如实现观、如实修证四圣谛者,万人中不得其一啊!众生习惯于颠倒梦想,互相催眠、互相缠縳。

  (60页)佛陀提到「众生长夜异见、异忍、异求、异欲」,对于三法印、对于四圣谛,很难很难去如实知、如实见,很多人认为「这个太简单、这个没什幺!」,都只是头脑里面的知见,没有跨入真正的实修实証。我们今天真的要走解脱道,就一定把这些闻思要扎实,然后就是要实修实証。怎幺样在日常生活中就去修行?像我们有讲到无常法印,就是要处处在历缘对境里面去看到无常,这都是在修行,不管多粗、多大的,你也能够看到;多微细的,要看到越微细,就要看你的心的宁静工夫。你的心如果越清越静越明,看的就会越微细、越具体的这些无常。所以,在日常历缘对境中,就是处处要去体悟三法印,首先第一个就是要去体悟无常法印。

  (第十节)「时,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作如是说:『我知法、律,汝等不知我所说成就,我等所说与理合;汝等所说不成就,不与理合;应前说者,则在后说」本来是应该在前面先说的,你却把它说在后面。当然,就是说众生都在见诤不断,不断在那里诤辩,「应后说者,则在前说」都是在指责别人的种种不对。「而共诤论言。我论是汝等不如,能答者当答」。

  【法义分享】世俗之人,欲争不断;修行之人,见诤不断。一般还没走入修行之门的人,是欲争不断,就是在滚滚红尘的名利堆里面打滚,看哪里越有利益的,就越多人在那里争、在那里抢。修行之人是见诤不断,尤其大家有走修行之路,这八个字要好好去体会,而且随时来反观、反照,看自己是不是落入这种情况,因为这很容易落入见诤不断,懂些名相知见或稍有体証之后,很容易就加入破除异己的行列,不断的宣说己高人低、己大人小、己优人劣……,这个山头排斥那个山头,这个宗派排斥那个宗派,这个宗教排斥那个宗教。凡夫是活在二元对立的世界中,但是真正到达彼岸的解脱者,是超越一切二元对立,所谓的「入空戏论灭」。但是,会讲「入空戏论灭」,会分析的人也很多,但是却常常又不断的在「空」,在那里诤辩不休,性空、空、顽空、空性,又在那里不断的诤辩不休,导致佛教会在印度的消失,跟很多的学佛者,把佛法引导到成为学术化,或是不断的在那里诤辩,这样真的是很冤枉啦!

  如果重视实修实証的人,体証到「空」的人,一定是「入空戏论灭」,他会超越一切的宗派宗教,没有那些己高人低、己大人小的。像我现在也是跟众生慢慢在结缘,如果你要诤辩式的,对不起!我不想诤辩什幺,那是浪费彼此的时间,没有意义!因为对你也没有益处,你若认为你的见解是对的,这样就好了!我也不想去改变你什幺,你不是要问我什幺,我如果多回答,对你也没有帮助,这样就不必再谈什幺。如果是真正为法,然后要互相探讨,我们都很愿意让大家对法方面,有更清楚的认识、体会。所以,真的就是无诤啦!

  印顺长老有一本书,满不错的,大家也可以看,书名叫做《无诤之辩》,在《妙云集》里面有。当我十几年前,还没有看这本书以前,当然也多少会有诤辩,正法受这样的冤枉、受这样的扭曲,觉得一股满腔热血,想要诤辩的气势,但是后来觉得那是没意义的,尤其又看到印老的这些,我是觉得说:不错!很好!而我这个辩解,不是为了要去跟人家比高、比大、比小,不是为了诤辩,这些的说明、这些辩解,只是为了无诤。这是没有对象的,不跟任何人在诤辩,我只是把事实,把《阿含经》所受到的扭曲,做一个辩解、申论,把它说明白,这样而已。至于你要怎幺样批评、怎样攻击,那是你的事,我不是要故意跟你去诤的,无诤之辩。

  以前我在成长过程,受印老启示也满大的,像杨郁文教授,他本身也是很认真、很踏实,求真求证的一位医师,也是个学者、也是个专家,而且也是个修行方面很好的榜样,都是这样踏踏实实的求真求证,一方面他们所讲的就是据实而论,我不是要跟人家诤辩什幺,我就是把所知道的,如实呈现出来,至于你要怎幺样攻击,怎样批评、怎幺样否认,对我来讲、我无诤。所以,后来我是有一种体会,我们只要显正就好了。有的人认为说我们要去破邪、才能够显正,越破、问题越多,印老做这种无诤之辩,这只是一种显正,把真理、把实相讲出来,如果你现在还不能够认同、接受的,也没有关系,鼓励大家去求真求证,因为真理实相就是这样,就是事实的存在。

  (第十一节)所讲都是一般众生在世间思维里面,大家参考一下,有时候要回来对照一下,自己是不是落入在「世间思维」里面?

  (第十二节)我们要修止、修观,然后「当修无量三摩提,专心正念」你闻思之后,要更进一步去实修实証,要止观双运,才能够又体悟到更深的「三法印」、「四圣谛」。修定、修止就是为了「止观双运」,以便对于四圣谛、对宇宙人生的实相,进行如实深观,但是很多人却迷在禅定的种种方法与境界上,早已忘掉了修定的目的。这里也是提供一面镜子,让大家参考,因为这也是修行上,很容易走偏差的一个歧路、十字路口。

  (第十三节)「『世尊!此四圣谛为渐次无间等?为一顿无间等?』佛告长者:『此四圣谛渐次无间,非顿无间等』佛告长者:『若有说言【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于彼苦集圣谛苦灭,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此说不应。所以者何?』」如果你对苦圣谛没有无间等,其他的苦、集、灭、道,说你要到达无间等,那是「无有是处」没有这回事!重点是在苦、集、灭、道,它是有次第的,你要修行、要解脱,「灭」是讲解脱的境界,你若没有对苦,正确而深入的了解,你拼命在那里用功修,佛陀说这一种修法,只是在世间法里面绕而已,不是真正走在「出世界间法」上面,因为你那种修里面,会越修越厉害,越修我慢越大。

  所以,真正「出世间法」的解脱道,它是一定要对苦谛方面,有相当深入的了解。我们要怎样去修啊?怎幺样现在赶快去修啊?你现在的重要功课,就是好好在日常生活之中,历缘对境之中,好好去体会,如实去面对自己的苦、自己内心的不安,要看到微细的静不下来。当单独、独处的时候,内心的不安,都已经是在告诉你,内心的那些问题,已经是在浮现出来。当你独处内心不安的时候,又赶快去找一些事情来忙,又错失掉很多能够让你见苦、了苦的机缘。所以,大家要好好对苦方面,在历缘对境中、在工作之中,包括在打坐之中,包括独处的时候,都要如实去面对自己种种的苦,种种的内心不安。还有在历缘对境之中,去看到你的左邻右舍,你的亲戚、你的父母、你的亲友,他们所展现出来的苦,他们都是天使,都在告诉你苦谛,这方面要有深入而正确的了解,你下一步才会扎扎实实,才会愿意去断这个苦的根本原因。

  记得!修行、解脱,就是要去断这个苦因、苦果,不是在禅定里面,修行境界怎幺样高,我看了佛性,我看了自性,我开悟了!重点不是在那里啦!苦海,你要去清楚的认识,才能够出离苦海。佛陀就讲:苦、集、灭、道,它是有次第的,你若没有好好清楚了解,你后面的不可能正确修行证果。所以,佛陀就讲这是渐次无间,「四圣谛是渐次无间」它是有次第、有步骤,一步一步来的。当你对这个苦有正确深入的了解,你对这个集谛才会正确而深入的去断除,它是有次第、有步骤这样上来的,不是说我这样在打坐,或是我到深山里去闭关,然后我这样打坐、打坐到,有一天我漆桶全部脱落了,我开悟了!我大彻大悟了!……除非你真的是体証、了悟「四圣谛」,不然你那些都只是一种禅相。所以,你现在真正的修行场所,就是在日常工作之中,日常的生活历缘对境之中,你真的会有体悟,真的有闻思具足,你真的有用功,不管你现在是什幺身份,你工作现在是什幺岗位,你在家里、在工作、在其他地方,都是处处要去见到苦谛,真正修行的动力、魄力才会出来,才真正要去断除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你若体会一分,越体会深入一分,你后面的工夫就会越扎实一分。

  如果你没有好好的体会,修行没有好好体会,后面这些都会是软绵绵的,修行的力道不会…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十四章 四圣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