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十四章 四聖谛▪P5

  ..續本文上一頁出來。如果你的修行動力、魄力還沒出來,就是因爲你的苦吃的還不夠,有的人會跟我講覺得他好苦好苦啊!但是覺得修行又覺得欠缺動力,要打坐也欠缺動力……,我就跟他講:因爲你苦吃的還不夠啊!他說:我這樣還不夠喔?如果你的苦吃夠了,你的修行是會用生命去修啊!所謂的吃苦,是說你要去如實去面對、如實去了解。一般衆生有苦的時候,都是去逃避啊!你說:我受很多苦、吃很多苦!你是被苦逼著,然後又在逃、又在避,你不是說要去了解苦、要去吃苦,都要去消化它,要去如實面對它,你真的要去擁抱苦,而不是去逃避啊!如果你去逃避,你沒辦法如實去面對,沒辦法如實去了解,這樣你就沒辦法找出它的根本原因,就沒辦法斷除的。所以,這都是修行的重點,不單是禅修的時候,才是修行重點而已,都是在日生活就要做的。

  (第十四節)「如有四登階道,升于殿堂」「升于殿堂」就是邁向解脫,有四個很重要的步驟,「若有說言『不登初階,而登第二、第叁、第四階升堂殿』者,無有是處。所以者何?要由初階,然後次登第二、第叁、第四階得升殿堂。如是,比丘!若于苦聖谛未無間等,而欲于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無間等者,無有是處」所謂「階」,不要只是想象成階梯一樣,一層一層的,它是比較大的,就是一個階梯、一個階梯,一個步驟、一個步驟這樣上來。如果你沒有經曆過這個階段,要直接跳到這個階段,佛陀說那是不可能啦!你一定要一步一腳印這樣,一直上來、一直上來,才能夠到達這個境界,苦、集、滅、道也是這樣,就好像說你要到達四樓,要經過一樓、二樓、叁樓,這樣上來。

  真正要到達正確的修行、正確的悟道、解脫自在,前面的這些苦、集,要清楚的去認識,工夫是馬虎不得的。所以,修行不是說一直禅修多久,才是真正修行,那是更加強火力的用功,那是重要的階段,但是我們平常日常就是在修行,這都很重要。

  第122頁這裏,有整理出來第一個步驟:首先要知道世間種種苦的實況。第二、對種種苦的形成原因要加以探討,知道苦因,才能對症下藥,這就是集谛。第叁、確定這些苦是可以斷滅的、可以根除的,當你了解這樣,就會覺得說我們修行是很有意義的,不是說修行之後,就悲觀啦!消極啊!厭世啊!厭離這個世間啊!那都是錯誤的心態,包括說世間法跟出世間法,順便再講一下。有的人就認爲這個世間就是五濁惡世、就是苦海,這是娑婆世界,我們要厭離這個世間,到他方世界去,或是厭離這個世間,這樣才叫做出世間……,這是錯誤的,因爲他們對這個世間跟出世間的解釋、了解,已經是不正確了。至于什幺叫做「世間」?什幺叫做「出世間」?前面講六入處的時候,有講過。

  真正的世間就是「自我」所構築、所抓出來的世界,叫做「世間」。請大家看一下第78頁經文,這裏具體告訴我們,什幺叫做「世間」?什幺叫做「出世間」?如果你沒有正確了解什幺叫「世間」,你沒辦法正確的走向「出世間」。所以,很多人對「世間」的認定都錯誤啦!以爲說那是整個世界,這娑婆世界就是苦海,因此我們要厭離這個世界,那是錯誤的。真正的「世間」就是「自我」所抓、所構築出來的夢幻世界,記得!真正的「出世間」是什幺?真正的「出世間」是什幺?具體的講,世間、苦海的主角,只要有「自我」存在,我是、我能、我慢存在,你所抓出來的夢幻世界,這是一個無邊的苦海,《阿含經》裏面都有講。

  如果沒有清楚分辨出來,你會出錯誤的「世間」,你會認爲外面這個世間是一個苦海,結果你是拼命要逃避、逃離這個世界,然後到他方世界去。記得!那還是用「自我」,因爲你那個「自我」不喜歡這樣的世界,還是在「自我」的情況,你是不喜歡這樣的世界,然後你要去逃到另外你所要去的世界,都還是用「自我」去追逐、去構築,那個沒完沒了!但是很少人能分辨出來,很少!除非你對經典有相當深入的了解,而且又加上你去實修實証,你才有辦法,因爲這是很深、很深,又是很重要的一個十字路口的分叉點,這方面不容易區分出來。

  所以,真正「出世間」就是把我慢、我是、我能、「自我」,要好好徹底去看到它,讓那個「自我」的本尊呈現出來,要去了解到你所有的苦海,就是這個「自我」在作祟,唯有當這個「自我」消失斷除,我慢斷盡,這樣你才能夠真正契入滅谛,到達涅槃彼岸。所以,腳踏實地的走在八正道上,老老實實的修行。解脫者是已証涅槃,而自然走在八正道上。一般來講,向初果、証初果,然後到叁果、到向阿羅漢果,記得!初果到叁果階段,只能說是學習走在八正道上,不是說我修行,然後剃了頭、出了家,然後就是走在八正道上,認爲你們世俗、世間凡夫,你們都還在世間打滾,我們就走在八正道上……,不是那幺簡單啦!如果沒有清楚了解,不知道說你所走的,還不是真正的八正道,你只是學習走在八正道上。

  如果你有這樣的體會、體悟,就會有慚愧心、柔軟心,不斷的虛心去走、去求証,因爲只有真正的阿羅漢、真正的解脫者,才會真正走在正確的八正道上。當你真正正確的八正道,就是走在真正中道上,但是你必須是阿羅漢,才會是真正走在這上面。爲什幺說叁果以前,還不是真正走在八正道上面呢?還有無明結,這是十個結的最後一個結,無明、我慢,跟「自我」是一體兩面。記得!証到叁果,它還有五上分結,其中一個結就是無明結,還沒有破。所以,這整個修行,你若沒有了解,你不知走到哪裏了,你只有得到一些些,就覺得說:我已經開悟了!我已經怎幺樣了!……那都還差得很遠。若你已經了解了後,縱然你証到二果,你也不會有我慢,你會愈謙虛、愈認真去修去証,像阿姜曼這樣,當他証到二果的時候,一樣啊!他又是認真不斷一直繼續再找、再修。

  所以,就算你証到叁果,還是有無明的存在,還沒有真正了悟生死大事,你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都還存在!當你有如實回來看自己的時候,就會看到那個「自我」在作祟,那個我慢在作祟,導致你那個苦就存在啊!你會慢慢去看到,你所有的苦、所有的不安,都是來自于自我的存在,那「自我」不能消失,不能夠體証到無我,不能跟整個實相的「無我」溶爲一體,就是因爲無明遮障住,你還沒有真正了悟到無我,還沒有真正體証到。最後這個無明就是告訴你,你沒有真正去體証到「無我」。你就是要先體証到無常,要對無常有具體的體証,然後對「無我」方面,你體悟越來越深越深,這是初果、二果、叁果,這樣一直上來,當你證到叁果時候,又更深入、更具體的去面對五上分結。

  上次在禅修時,有跟大家講:你要先去看到「自我」的影子,貪、瞋、癡、我慢……十個結,那些種種結,都是「自我」所産生的影子,後來你要去面對這個本尊,這裏很深!,因爲一般錯把找到這個本尊,以爲說:找到「我」了!明心見性了!……錯把這個又當作目標,但不知道,所以修到後來就是很狂傲,所謂的「狂禅」都是這樣,但是這很深!先跟大家說,算是先拿一面鏡子給大家參考,以後若慢慢走到這裏,你才能夠去照到。你若能清楚去看到自己的「自我」,也能夠清楚看到別人是否有「自我」。在你還沒有真正解脫以前,要有一個理想的目標,要確定我這樣修行有意義嘛!要了解我們這樣修行有意義、有目的,有一個理想的世界,有一個可以出離苦海的世界,可以讓我們去修証到,這時候你才會真正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的來修行。包括說剛才所講,一天打你叁百下、你都願意。爲什幺一天打你叁百下,你都願意?因爲你知道有一個能夠出離苦海的目的、可以到達。

  所以,前面沒有清楚正確認,後面修行的功夫,還是不會很紮實,若被人磨了,你會走的像飛也似的。這是聞思上面,要有整個這樣上來,但是實修實証方面,是你要透過這個修、到後來,才能夠真正的體証到滅谛,契入到滅谛,真正斷除這個苦的根本原因,你這個苦才會消失。但是,我們了解的步驟是這樣建立起來的,當我們在聞思、在理解的時候,你要有這一種斷的魄力,你必須要對苦先有深入正確的了解,這樣你才會有這種斷的魄力出來。你有崇高的理理、目標,知道修行是非常有意義的,這是非將相所能爲的,這是大丈夫事業,這時候你會用生命去求法,你會用生命去修,再怎幺磨你、你都沒關系、你都願意,這種修行的魄力出來,你才能真正體証到。

  第一個是証悟無常,當你先知道無常,再來體証無常,然後你穩定之後,才能夠証悟到滅谛,包括說無常跟無我,一樣有它的次第,你必須要先體証到無常,深刻的去體証無常,到後來才能夠真正去體証到「無我」、做到「無我」。所以,高樓大廈要落成--來自深厚的地基與堅固的建築,「頓悟」--來自漸修、自實修。有人告訴你:我們這個法門又頓又快,即刻開悟啦!即刻成佛啦!……拜托啊!沒有那些紮紮實實的功夫,你一個雞蛋拿過來、把它戳破,說馬上小雞跑出來,可能嗎?記得!頓悟它是來自于漸修,你要不斷的去醞釀、醞釀,聞、思、修,都不能夠馬虎的。聞、思、修,看你用功多少、醞釀多少,將來的爆發力就會爆發出來,你投機取巧沒有用啦!就是要紮紮實實的這樣。所以,頓悟它是來自漸修、來自實修的。

  (第十五節)「苦谛」到底有哪些?世間的苦有哪些呢?「苦者,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所求不得苦,略說五受陰苦,是名爲苦」受陰苦就是五陰熾盛苦,具體來講,就是我們的身心,我們的身、口、意,常常一直在沖動、沖動、沖動,很難停得下來。除了我們身心的沖動以外,我們常常一跟境界接觸,就是跟境界黏在一起,然後又被境界牽著鼻子走,作不了主。常常在事情發生了之後,到後來才去後悔,或是這樣後知後覺,這就是五受…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十四章 四聖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