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四圣谛
(第一节)「世尊告诸比丘:如小绵丸、小劫贝华丸,置四局衢道头,四方风吹,则随风去向于一方。如是,若沙门、婆罗门于苦圣谛不如实知,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当知彼沙门、婆罗门常观他面,常随他说,以不如实知故,闻彼所说,趣说而受,当知此人不宿修习智慧故」。「譬如因陀罗柱,铜铁作之,于深入地中,四方猛风不能令动。如是,沙门、婆罗门于苦圣谛如实知,于苦集灭道四圣谛如实知者,当知是沙门、婆罗门不视他面,不随他语,是沙门、婆罗门智慧坚固,本随习故,不随他语。是故,比丘!于四圣谛当勤方便,起增上欲,精进修学」佛陀做一个满重要的法义分析。
【法义分享】学佛者、修行人若于四圣谛没有如实深观体证,那就会如同小绵花丸一样,一会儿飘东、一会儿飘西,到处去找人、找法,所以常观他面,常随他说。而所亲近、所认定的善知识,是否有正知正见、是否体证正确,也没有能力深入辨别。如果能够对四圣谛进行如实深观体证,那就如同地基深入地中,很稳固的铜铁柱,任四方猛风吹袭,亦不能动摇。因本身有正知正见,能深观世间的实相,所以不视他面、不随他语。但要来到此阶段,通常都需要经过很多很多的波折。
这一经有满重要的一个启示,也希望大家能够好好地去体会。如果还没有到达见法、证果、究竟,甚至更深入讲究竟解脱以前,内心一定还有苦、不安,只是你愿不愿意如实去面对,愿不愿意认真去找而已。一般人在找法的过程之中,却常常都是依人而不依法,第一阶段就是依人而不依法。
一般众生都是一直去找大师、找名师,「名」是很有名的,都去找很有名的法师,很有名的老师,很有名的上师,很有名的那些大师,「常观他面、常随他说」,都随着大师这样带来带去、带来带去。为什幺一般众生会一直形成「依人不依法」呢?因为他本身对于真理实相,对苦、集、灭、道,没有真正深刻地去体悟,更具体一点讲,就是他没有见到法,没有见到三法印,没有见到四圣谛,对实相无知、不了解。所以,他说要找法、找法,要找那些善知识来告诉他:法、真理是什幺,但是因为他本身没有实修、没有亲证到,只是以前所听闻的过程,人家说某某大师很有名啊!最有名的应该就是啊!最有名的应该就是最有修行、最有体证,因此都去找「名」师啊!都去找那个「名」师啦,就这样。
常常一个这样的心态,跟随此人一段期间之后,发现还是没有找到他所要的,或是失望、挫折,然后又再离开、又再找。当然,有的人还会知道要离开再去找,有的人一辈子就ㄧ直跟下去。佛陀就跟我们讲,如果一个人没有见到四圣谛,没有见到苦、集、灭、道,没有看到三法印,就会像轻飘飘的棉花,因为棉花很轻,轻飘飘的棉花放在十字路口间,在这大道上的十字路口,它会随着风吹到哪里,它就飘向哪里,它是浮而无根,没有知见,没有自己的一些体会,于是就变成人家说什幺、就信什幺。
当他越抓越苦时,就会形成病急乱投医,因此就会到处去找名师,听人家讲说某某人神通广大,有神通力,某某人法力无边,某某人是很厉害,有很高的那些祕法,所以你要赶快去挖……。这些都是很正常、很正常的过程,一开始说你要到达后面「如铜铁柱」这样很稳,四方八面的风都吹不动,不容易啊!不容易啊!所以,你没有经历过这一种「依人」,然后又让你很失望的这些过程,你很难知道什幺叫做真正的「依法」,你还是要经历过很多的这些挫折、波折之后,到后来才能够真正来到「依法不依人」。
再者,比较深入的讲,如果一个人认为说他是善知识,他为人老师、为人法师、为人导师,但是假如他本身没有体证无常、无我,又如何引导众生去体证无常、无我法印?!如果本身没有来到依法、法住法界,本身没有来到自依止、法依止,他怎幺引导众生来到自依止、法依止?!如果你本身是盲目的,怎幺样引导众生?!很容易形成以盲引盲的这种现象,这又是一个满严重的问题。因为通常在引导的人,大多数不知道自己是盲,这是很严重的问题,所谓「以盲引盲」的一种现象。他本身是盲,没有真正体证到法,没有真正证到「无我」,他没办法真正做到自依止、法依止,这样以盲引盲,这种情况很难照见到自己是盲。
如果能够虚心地反观、照见到,这个现象很容易就可以自己破除掉,能够照见到自己的不足,照见到自己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能够照见到自己是在以盲引盲,这时候他一定会虚心地再继续学习。就是因为不知道,于是就继续以盲引盲的现况,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他本身不知道怎幺样回到自依止、法依止?于是又不断地引导众生来依人、去抓人,去依靠他、依赖他,于是就变成一直要强调他的重要、地位的崇高,然后他有什幺秘法给你,对他越死忠或是对他越恭敬,对他越供养越多,他就传给你越多,把法都变成是生意的买卖,都是不应该的。
所以,佛陀就告诉我们,如果你本身不能够回来亲知、亲证「三法印」、「四圣谛」,还不知道法是什幺,内心还没办法安心,于是就一直要去找名师、去找人。如果你所依附的人,他本身是盲、是明,你没有能力去分辨的。最近有一些人私下跟我在谈,有时候他就会觉得说「唉!我过去走了十几年的这些冤枉路!」一想起来又有点愤慨,我就跟他讲:你也不用挫折啦!也不用自责啦!因为你没有这些过程,很难珍惜我们当下所跟你分享的这些。那些你过去所走的这些,也没有白浪费,问题是我们就是要现在当下,真正回到自依止、法依止,要回来自己去亲证,不要依靠别人。善知识只是协助你去体证,他只是一个「指月的手指」而已,善知识只是一个「指月的手指」,他只是协助你去看到真理实相。
真正的善知识,他只是协助你去看到真理实相,一般众生或是以盲引盲的那些善知识,他是引导你去抓这个手指,去抓住那个大师啊!对他的依靠越抓越强,一般众生一开始大部分都是很难超出「见指不见月」这些都是成长的过程,是很容易犯的毛病,也是很正常的过程,佛陀就讲,如果你没有亲知、亲见、亲证,你就会常观他面、常随他说,都是常常去抓住一个人,或是不断地一直东奔西跑的去抓人、依人。如果真正见到法,你可以超越一切的善知识,也可以超越一切的书本、经典、教理,因为法是无所不在的,而且「法」绝对不是密藏在某人的身上。
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还是盲,还没有到达究竟,现在只能够说将我所知道的告诉众生,如实知、如实见,如实的如实而语,讲我所知道、体证到的,自己还没有到达究竟,也如实而说,这样就没关系!一方面他本身也会继续上进,也会协助引导大家继续提升,就像这个地区,没有够资格的老师,我现在读到高中,知道我现在还不足,但是现在因为这个地区师资不够,我就教导那些国小的学生,这样可以啊!问题是,很多人一当起人家的老师之后,都忘了我是谁,也不知道自己还没有到达,然后就标起大师的名号,「我是大师啊!我是什幺……,我是佛啊!我是法王啊!我是怎幺样啊!……」你不知道自己不足,没有继续突破,就是继续以盲引盲。
如果你知道自己不足,很不错!会继续虚心用功学习,而且在引导众生的过程中,绝对不会有我慢。像泰国的阿姜曼尊者,他的心路历程也满不错的,本身也很努力认真地在修行,当他证到二果的时候,知道自己还有不足,但是在当时泰国的僧团里面,能够证到二果的已经不多,他自己的很多问题去请教别人,别人也都没办法解答,于是一方面他自己又继续用功、实修实证,一方面当然也默默的再找寻。当然,他在证到二果的情况之下,已经是少有的善知识,很多人也跟着他学习,他也是一边协助这些比丘成长,一边也知道自己的不足,又继续努力,这样没错啊!这样很好啊!他知道自己还有不足,知道自己还没有到达究竟解脱,这就是说我现在盲、我知道,但是我是协助这些更有需要的人,让他们也成长,这样没关系!
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够实证实修、实际体证到,就可以「老神在在」啦!因为自己真的有亲证到、体证到,那些大师、法师讲的是真、是假,你会不会很清楚?必然会很清楚知道此人讲得正不正确,他讲的是不是法印、是不是真理、是不是实相?你可以很清楚啊!当你真正没有我慢时,这个人有多少我慢?有没有我慢?你都是很清楚的。当你这一面镜子是很明、很平,对方的心镜有多少的凹凹凸凸,你都可以很清楚的。但那是解脱者的境界,你的境界要比他高、你才知道,如果你的境界没有比他高,你是不知道的。如果你还没有证到初果,你不知道证初果的人的内心世界;如果你还没有证到四果,你不知道阿罗汉的内心世界,没办法体证的。如果你有虚心学习,可以知道他的体证比你高。如果你有体证到初果以上,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此人有否证到初果,不管他是多幺有名的大师,你都可以很清楚知道。如果你证到阿罗汉果,不管多幺有名的大师有否证到阿罗汉,你会很清楚的知道。
如何去落实到实修实证?一方面你前面的法义闻思基础一定要有,前面堂课的基础都要扎扎实实地听闻,再来就是当你听了之后,记得!不要以赶鸭子、赶进度的心在听闻,这样会错过很多的重点,你是要以打坐的心、宁静的心来听,你的心要放空、要柔软。当你听到觉得哪方面现在可以落实去做,马上就要去做,因为当你在正确听闻的当下,上课过程里面都会告诉你,怎幺样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去做,随时在历缘对境中要去反观,看到我们的贪、瞋、痴、我慢,在历缘对境中要去看到我们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更进一步要去找出它的原因,就是苦、集、灭、道方面的,不要逃避。
再来,把你的动作…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十四章 四圣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