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原書教材 第十叁章 叁法印

  第十叁章  叁法印

  

  一    雜  九(九)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

  【法義分享】

  ◎無常、無我是實相、是真理,遍身、心、內、外一切都是無常、無我。衆生若對無常、無我不能如實深觀就會背道而馳,就會與大自然的運行法則相抗爭,「苦」于是産生。

  二    雜  一一(一一)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雲何有常?如是受、想、行、識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識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識,雲何有常?如是,諸比丘!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無常者則是苦,苦者則非我,非我者則非我所。

  聖弟子!如是觀者,厭于色,厭于受、想、行、識。厭者不樂,不樂則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法義分享】

  ◎請參考第八章第二五節、及第十章第七節,有助于了解五蘊的形成過程、以及四大的無常。由無常的元素材料所組合而成的成品(五陰)怎會常恒不變異呢?

  ◎不明實相,一抗拒無常,苦就産生。能如實正觀宇宙人生的實相、法則,就會厭離往昔愚癡的抓取與貪愛。不抓取、不貪愛、不叫流水逆流而上以符合己意、不與無常法則抗爭,「苦」就消失而解脫自在。

  叁    雜  叁九(二六二)

  闡陀語諸比丘言:「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闡陀複言:「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此中雲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第二、第叁亦如是說……

  【法義分享】

  ◎「無常、苦、無我」這是處在苦海中的叁法印。這是此岸衆生通用的法則。

  ◎「無常、無我、涅槃寂靜」這是宇宙人生的實相、是永恒存在的真理。這是究竟解脫者所契入的實相世界、亦稱彼岸的世界。

  ◎很多修行人、很多學佛者,雖然知道無常,也很會宣說無常,但內心深處卻是很怕無常。雖很會宣說無我,但內心深處卻很怕無我。雖很會談「空」,但內心深處卻很怕空。主要都是深層的「自我、我慢」在作祟。那個「自我」抓得很緊,很怕無我、很怕消失。

  四    雜  七一(八○)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說聖法印及見清淨。谛聽!善思!若有比丘作是說:我于空叁昧未有所得,而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莫作是說。所以者何?若于空未得者而言我得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無有是處!若有比丘作是說:我得空,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此則善說。所以者何?若得空已,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斯有是處!雲何爲聖弟子及見清淨?」

  比丘白佛:「佛爲法根、法眼、法依,唯願爲說!諸比丘聞說法已,如說奉行。」

  佛告比丘:「若比丘于空閑處樹下坐,善觀色無常、磨滅、離欲之法;如是觀察受、想、行、識,無常、磨滅、離欲之法。觀察彼陰無常、磨滅、不堅固、變易法,心樂、清淨、解脫,是名爲空;如是觀者,亦不能離慢、知見清淨。

  複有正思惟叁昧,觀色相斷,聲、香、味、觸、法相斷,是名無相;如是觀者,猶未離慢、知見清淨。

  複有正思惟叁昧,觀察貪相斷,瞋恚、癡相斷,是名無所有;如是觀者,猶未離慢、知見清淨。

  複有正思惟叁昧,觀察我、我所從何而生?

  複有正思惟叁昧,觀察我、我所,從若見、若聞、若嗅、若嘗、若觸、若識而生。

  複作是觀察:若因、若緣而生識者,彼識因、緣,爲常、爲無常?

  複作是思惟:若因、若緣而生識者,彼因、彼緣皆悉無常。複次,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彼所生識雲何有常?

  無常者,是有爲行,從緣起,是患法、滅法、離欲法、斷知法,是名聖法印、知見清淨;是名比丘當說聖法印、知見清淨,如是廣說。」

  【法義分享】

  ◎本經探討聖法印、見清淨、空叁昧、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這是比較深層的法義與修證。

  ◎佛教界卻普遍存在一種錯誤的觀念:常把空性、性空、頑空、斷滅空、空叁昧、空無邊處定與宇宙本體的「空」混爲一談。必須深入剖析、分開,才有可能體證到「空」是什幺。

  ◎「觀察彼陰無常、磨滅、不堅固、變易法,心樂、清淨、解脫,是名爲空;如是觀者亦不能離慢、知見清淨。」本段所講的空是指見到「空性」,也就是見到法。見法、見到空性的人斷叁結就是初果須陀洹。但還不能離慢、知見清淨。

  ◎能觀察到色相斷……法相斷,是名「無相」,但猶未離慢。再深入觀察到貪、瞋、癡相斷,是名「無所有」,但猶未離慢、知見清淨。這是「法空」,但「我」仍未空。也就是深層的自我、我慢仍緊抓不放。這是叁果聖者,但五上分結仍未斷。

  ◎再深入觀察「我、我所」從何而生?從若見、若聞……若識而生。也就是「我」是從六根與六塵接觸後,從見、聞……的覺受中意識到「我」的存在。

  ◎六根、六塵都是無常生滅,根、塵觸所生的「識」怎會常恒不變異呢?由此去深入體悟無常與無我,對于斷除我慢有很大益助。

  ◎實修上要斷五上分結的「我慢與無明」沒那幺容易。一把劍再怎幺銳利,劍本身沒辦法自我砍斷的。自我沒辦法砍斷自我。這部份比較深,到第叁一章「最後的五大關卡」再續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