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十叁章 叁法印

  第十叁章 叁法印

  

  很多人都知道「叁法印」這個名詞、名相,但是現在來看這裏經文所講的,有什幺不一樣的地方?「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這裏告訴我們:無常、苦、無我,要好好進入深觀、深入去體悟,這樣才叫做真正的真實正觀。所謂修行,不是說在那裏參一個問題,參一個話頭或是參一個公案,在那裏一直參,參到最後說我開悟了、我突破了。

  如果你的突破能夠真正了悟「無常、苦、無我」叁法印,這樣是可以;如果你參了那些公案,還是沒有讓你真正徹證無常法印,以及更重要的,沒有讓你真正體證到「無我」,那些的參,只是讓你心攝下來,更深入去找問題、去「觀」而已,它只是一個過程,不是說這樣就到達了,我們要知道下一步怎幺樣再繼續深入。無常、無我,是實相、是真理,遍身心內外,一切都是無常、無我,衆生若對無常、無我,不能如實深觀就會背道而馳,就會與大自然的運行法則抗爭,苦于是産生。苦谛,它是來自于你不了解大自然的運行法則、背道而馳。

  (第二節)「色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雲何有常?」「識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識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識,雲何有常?」「無常者則是苦,苦者則非我,非我者則非我所」無常是實相真理,這裏所講的「色」,它只是一個代表,「五陰」也就是我們的身心,而且又是要推論到其他的六界--地、水、火、風、空、識,還有內六根、外六塵、內六入處,還有根、塵、識,這些全部都包括在內。我們身體的這些色身,包括我們的心理,都是因緣聚合之後而生,這就是緣起,它的元素、它的原因,本身就是無常生滅變化,它組合起來的這些色身,怎幺會是恒常不變呢?所以,由變動不羁的原因、元素,所組合起來的成品,也必然是緣生緣滅。

  無常、無我是實相真理,是超越時間、超越空間的,受、想、行、識都是無常,也就是我們整個心理,整個感覺、覺受,它都是無常生滅變化,「識」也是無常,「識」是因緣而生,産生了「識」,這裏面要慢慢去體會,很多人又在:這是第幾識、那是第幾識,要去抓第幾識,要去找出第幾識,不然就是換另外一個名詞,要找出自性,要找出不生不滅的佛性……。佛陀一直告訴我們「無我」、「無我」的實相真理,這個「我」是緣生緣滅,它都是一直剎那變化,但是我們偏偏一直要去找一個永恒不變的「我」,「無我」是「無我」啦!但是我們要去找一個「真我」出來,我們要去找一個永恒不變的「自性」出來,因此印老就把這些解析出來說:你如果沒有深入法義的聞思基礎,很容易落入「真常唯心」,跟佛陀所講的「無我」法印背道而馳而不知道,因爲這個很深,大家要慢慢深入就可以體證到。

  如果一個人能夠真正體悟「無常」,第一個要貫徹無常法印之後,再來要體悟到無我法印,這些都是實相的存在,你不了解、背道而馳才會有苦,苦就是這樣産生。如果真正體證、體悟到「無我」,就會更深一層去體悟「無我所」,現在大家慢慢聞、思、修,當「無常」體悟越來越具體,「無我」也會體會越深,包括你的身心柔軟,都是「我」已經慢慢在軟化了,本來這個「我」硬梆梆的,現在開始柔軟、柔軟,因此身心的柔軟,都已經漸漸慢慢去體悟「無我」,慢慢去體證「無我」,但還不是真正做到「無我」,只是這一個過程,你一分的體悟「無我」,你那個「我所」、抓取,所謂「我所」就是我所抓的那個「我所」,你就會體會到「無我」,你就可以體會到自己本身都作不了主,你怎幺又能夠去主宰別人呢?!所以,對那個「我所」的抓取,就會越來越放松;本來放不下的,你也漸漸能夠放下。

  能夠進一步體悟「無我所」,能夠真正身心柔軟,你對別人的主宰、對別人的掌控、對別人的抓取,就會漸漸放下、柔軟,會尊重、尊重,一方面比較會隨順因緣,本來的「自我」的意識很強、要主宰,認爲「我」的意思就是這樣,要照「我」的意思去做,就是這樣、就是這樣……。但是當你慢慢體會無常、無我,一方面你會尊重對方,一方面你會隨順緣起,但是處理的過程,你也不會說做事情就是打迷糊仗、含含糊糊,又不是這樣,那是沒有智慧啊!那是不知道緣起。

  【法義分享】不明實相,一抗拒無常,苦就産生。能如實正觀宇宙人生的實相、法則,就會厭離往昔愚癡的抓取與貪愛,不抓取、不貪愛、不叫流水逆流而上以符合己意、不與無常法則抗爭,「苦」就消失而解脫自在。你本來都一直要叫流水逆流而上,我這裏是寫的比較明顯,讓大家去體會啦!你們要慢慢去體會,很多時候我們常常是想要去改變無常的法流,都是想去改變無常的法印,事實已經發生,我們偏偏不願意接受事實,想要叫流水逆流而上,但是偏偏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天不從人願。事實上,不是老天在跟你作對,而是你不願意接受無常的法流、流動變化,你就是有你的「要」,有你的「不要」,你想要去掌控、想去主宰、想去改變。

  所以,有的人就想「好!我修得神通廣大,就可以去扭轉,就可以去做一些神通啦!奇迹啊!可以改變很多事情……」如果是這樣,佛陀神通這幺廣大,他的祖國怎幺會滅亡?佛陀這幺神通廣大,他怎幺可以讓他父親死掉?佛陀這幺神通廣大,他自己怎幺可以離開這個世間?所以,這個都是告訴我們,佛陀就是了悟無常的真理實相,也告訴衆生你的苦就是來自于你不明了,然後就是要跟無常法流對抗,這樣苦就會産生。

  (第叁節)「闡陀語諸比丘:『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闡陀複言:『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此中雲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人家告訴他說:你這樣不對啦!他第二遍還是這樣講,第叁遍也是這樣講,這裏有講到「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法義分享】「無常、苦、無我」這是處在苦海中的叁法印,這是此岸衆生通用的法則。「無常、無我、涅槃寂靜」這是宇宙人生的實相、是永恒存在的真理。這是究竟解脫者所契入的實相世界、亦稱彼岸的世界。注意這二個法印,有什幺不同?一個是無常、苦、無我,這是處在苦海中的衆生的叁法印。無常、無我、涅槃寂靜,這是解脫者的世界,裏面就是他了悟實相之後,不再背道而馳,不再逆流而上,于是苦谛、苦消失了,出離了苦海,因此處在涅槃寂靜。涅槃寂靜是代表極樂世界、解脫的世界,不是一個人坐在那裏,像木頭人一樣不會動,才叫做涅槃寂靜,不是這樣!而是代表一個心境,一種安樂、安祥、柔軟,沒有苦的世界,了悟實相、了悟真理,遠離顛倒夢想。

  很多修行人,闡陀所反應出來的心態,是歸納在第叁點,很多修行人、很多學佛者,雖然知道「無常」,也很會宣說「無常」,但是內心深處卻是很怕「無常」;雖然很會宣說「無我」,但內心深處卻很怕「無我」,雖然很會談「空」,包括涅槃寂靜都是;雖然很會談「空」,但內心深處卻很怕「空」,主要都是深層的「自我」、我慢在作祟,那個「自我」抓得很緊,很怕「無我」、很怕消失,這方面要聞、思、修、證,不斷慢慢深入,才能夠去體悟到像闡陀比丘,他所提到的問題,這是非常切實、也非常重要的。因爲很多的修行人,很認真在修、在修,但是卻沒有如實回來面對自己,因此他很認真在修,但卻是落入在「世間法」裏面在修,而不知道。

  闡陀比丘是有要走向「出世間法」,但是他卻是在「世間法」跟「出世間法」之間掙紮,這已經很微細了,不是在欲界與色界抓取而已,已經是進入到深層的「自我」生死存亡。闡陀比丘就說:理論上我可以了解啊!我可以知道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無常,我都知道啊!他體悟到無常法印,但是「無我」方面,卻是理論上他可以接受,理論上他可以知道,然而他看到他的內心裏面卻是在抗拒,他看到他內心裏面,「自我」還是一直要在抓,要在抗拒無常、怕無常,這是他有如實認真而如實回來反觀自己,才會這樣講。你不要以爲說:我沒有這回事啊!我沒有這問題啊!證到初果的人,還沒辦法去看到內心裏面在抗拒「無我」,這是已經有證果以上的人,繼續又如實回來看到內心在拉扯,他想跳進去、但是又怕,就認爲說如果說「無我」,誰來證果?誰來見法?誰來體悟呢?

  他的這些心態,都是代表很多衆生、學佛者,很深的心理問題。什幺叫做「我」?「我」要成立的幾個條件?以前講過了,在此就不再重複講,這裏是讓大家知道什幺叫做「叁法印」?苦海中的衆生,「叁法印」就是無常、苦、無我,衆生只要還沒有解脫,苦都存在著,只是你有沒有回來如實回來面對自己而已?你是在逃避呢?在麻醉呢?一般衆生是這樣,那個苦是存在的,但是都設法逃避、設法麻醉,讓自己看不到那些苦,讓自己不去接觸那些苦。但是,佛陀知道說我這樣再怎幺做,我都逃避不了的。不管我逃到哪裏,那個苦、不安,永恒都存在著。

  所謂「中道」是你要看到味、患,你要看到正、反面,然後才會有一個客觀、超然的智慧,叫做「中道」,實相是你要看到「無常」,看到「無我」,你要看到「苦」,你要看到集、滅,你要看到味、也要看到患。實相是你要面面都要去看到,叫做實相觀,能夠看到正、反面,能夠看到味與患,才會有超然的智慧出來,才不會成爲境界的奴隸,才叫做「中道」的智慧。

  (第四節)這是從向初果、證初果、二果、叁果,到四果阿羅漢的整個心曆路程。「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說聖法印及見清淨。』」佛陀就說:好!我現在要跟你們講「聖法印及見清淨。谛聽!善思!」…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十叁章 叁法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