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母親叫兒子去向一切施王求乞,希望得到幫助。
可是,這時的一切施王,正遭遇到最困難的時候,鄰國的國王,殘暴不仁,又貪狠無厭,他帶著大隊兵馬進攻一切施王的國境,想占據那個城池。
朝中的大臣們,天天爲這件事憂愁、思慮,但是,一切施王卻像平日般,若無其事地辦著事。
翌日,鄰國的大軍開到了城下,城裏像沒有事般的平靜,大軍絲毫不受阻,長驅直入,很快地便占有了這個城池。原來一切施王得知大軍到來,他爲了不讓百姓受到無謂的損害,已于前日半夜,留下印绶,換了便裝,悄悄地離開王宮,出城他去了。他想把城池奉獻給鄰國,只要不傷害百姓。
可是,貪得無厭的暴王,雖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一座城池,但卻因爲不見了一切施王,他想斬草除根,怕以後發生麻煩,因此出了重金懸賞,只爲捉拿一切施王。
一切施王離開王宮以後,一直往荒郊野外走去,大約走了五百裏路的地方,他遇見了那奉母親之命前來求乞的婆羅門子。一切施王得知了小孩的遭遇後,甚表同情。他也把自己的遭遇說給小孩子聽,小孩子很受感動,痛哭流涕,一切施王安慰他,並答應他,滿足他的希望。
可是小孩子很懷疑,他想到一切施王身無一物,如何幫助他呢?
一切施王平靜地說:“鄰國國王雖然得到我的國土,但他現在正出重金來捉拿我。你可以把我殺了,拿了我的首級去換取重賞。”
小孩子不忍心那麼做,一切施王教他割截耳朵或鼻子送了去也可以,小孩子也不忍心,最後一切施王說:“你不肯殺我,也不肯傷我,那麼,唯一的辦法就是把我綑縛起來,押送過去,總可以了吧?”
小孩子年幼無知,覺得這樣很好,便照著一切施王的話去做。兩個人一起向城裏走來,到了城外約二裏路光景,一切施王教小孩子將自己縛起來,進入城內。
這時,城中的百姓,看到一切施王被捆縛押著回來,大家都悲傷不已!
有人把一切施王被縛的消息傳給暴王,暴王喜出望外,隨即命人帶進宮裏。當大臣們看被綑縛的一切施王時,都伏地痛哭,聲音極其悽涼,情景甚爲感人,暴王也不由得動心,他問大臣們道:
“你們爲什麼這樣悲傷?”
“大王!請您原諒我們的失禮吧!我們看到這位一切施王,他不但丟棄了國家和王位,現在更把他的身體生命布施給人,而他一點也不覺得懊悔,他的行爲實在偉大,因此,我們被感動得情不能自禁!”
暴王聽了大臣們這麼說,殘暴的心漸漸地平息下來。又當他聽小孩子敘述他的遭遇情形後,暴王深深感動,他跪倒在一切施王面前,把印绶、國土全部歸還給他。並且說:“我得到你的國土,但我沒有得到你的民心;你雖把一切都甘願施舍,但你擁有最寶貴的人心,現在我明白了,用暴力獲得東西沒有值值,你的國家我還是還給你。”
因此,一切施王終于又平安地擁有了他的國土。
先利人,再利己,一切施王可說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一個佛教徒,在學佛的過程中,應該要有大乘菩薩的精神,雖然不能做到利人不利己,最少要能從利己想到利人,所謂“自利利他”。
(叁)從初心到完成
有句話說:“發心之初,成佛有余。”《華嚴經》說:“不忘初心。”有一位師父帶著小沙彌在路上走,這位師父是證果的阿羅漢。小沙彌揹著包袱跟在師父後面走,走呀走的,小沙彌起了個念頭:將來我要發心弘法!要廣度衆生!走在前面的師父,知道小沙彌發這麼大的願心,心裏非常敬佩,慚愧自己從未這麼發過心。趕快小沙彌把包袱拿過來,自己揹在肩上,又請小沙彌走在前面。小沙彌不明就裏,只照著師父的吩咐做。
當小沙彌走在前面時,心裏又想:我要發心弘法度衆,可是,弘法那麼辛苦,衆生又那麼難度,唉!算了!我還是做個小乘人,自己求解脫吧!心裏才這麼想,師父把包袱掼過來,說道:
“把包袱拿去!跟在我後面走!”
小沙彌莫名其妙地又揹起包袱,走在師父的後面。
這個故事是告訴我們:初發心很難,要維持到完成更難。
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在過去生中曾經發心修菩薩道,行大乘布施,他不但願意把自己所有的房屋、田園、財産等所有的資身物品,歡喜的布施給人,甚至連身體、生命,也毫不吝惜的願意布施給人。
發這樣的願心,可以驚天動地,所以就有一個天人想來試試他的道心。
天人化現成一個二十余歲的青年,在舍利佛必經的路上等候,遠遠看到他走過來,就嚎啕大哭,舍利佛見了不忍心,上前慰問道:
“喂!你這位青年,爲什麼要在這裏哭得這麼傷心?”
“不要你問,告訴你也沒有用!”
“我是學道的沙門,發願救度衆生的苦難,只要你有所求,凡是我有的,都可滿足你的心願。”
“你是不能幫助我的,我在這裏哭,並不是缺少世間上的財物,因爲我的母親害了不治之病,醫生說一定要用修道者的眼珠煎藥,我母親的病才能好。活人的眼珠已經不易找,修道人的眼珠又怎麼肯給我呢?想到病床上呻吟待救的母親,我不覺在這裏就傷心的痛哭!”
“我就是修道的沙門,我願意布施一只眼珠給你,以救你母親的病難。”
“你願意布施一個眼珠給我?”青年歡喜得跳起來。
“我的一切財産都布施給人,正想進一步的行大乘道,願意將身體布施,正苦無受施的人,今天遇到你,滿足我求道的願心,我真歡喜高興的感激你,你就設法來取去我一個眼珠吧!”
舍利弗心中想,我有兩個眼珠,布施一個給人,還有一個仍然可以看到東西,這對自己並沒有妨礙。
他叫青年人設法取他眼珠,青年人不肯,他說道:
“這不行,我怎麼可以強奪你的眼珠呢?你如果願意的話,你可以自己挖下來給我。”
舍利弗一聽,覺得他說得有理,當即下大決心,勇猛忍苦的把左邊一個眼珠用手挖出,交在青年的手中,並說道:
“謝謝你成就我的願心,請你拿去吧!”
“糟啦!”青年人接了眼珠,大叫道:“誰叫你把左邊的眼珠挖下來呢?我母親的病,醫生說要吃右邊的眼珠才會好呢?”
舍利弗一聽,真是糟啦!他怪自己怎麼沒有問他一聲再挖眼珠,現在怎麼辦?把左邊的給他,還有右邊的可以看東西,若再把右邊的眼珠挖下來給他,那連走路都看不見了。可敬可佩的舍利弗,他不怨怪別人,他想,發心發到底,救人也要救到底,難得遇到一個接受布施、成就自己道行的人,就再把右邊的眼珠挖下來給他好了。舍利弗這麼想後,就安慰青年說道:
“你不要急,剛才是怪我粗心,怎麼就沒有問清楚再挖眼珠,現在我知道了,橫豎人的身體是虛幻無常的,我還有右邊的眼珠,我願意挖下來給你做藥,醫治你母親的病。”
舍利弗說後,又再下大決心,勇猛忍苦的把右邊的眼珠挖下來交給那個青年。
青年接過舍利弗的眼珠,一句感謝的話也沒有說,把舍利弗的眼珠放在鼻子上嗅了一嗅,當即往地上一摔,並罵道:
“你是一個什麼修道的沙門?你的眼珠這麼臭氣難聞,怎麼好煎藥給我母親食用呢!”
青年人罵後,並用腳踩著舍利弗的眼珠。
舍利弗眼睛雖然看不到,但他的耳朵沒有聾,他聽到青年人罵他的話,用腳在地上踩踏他眼珠的聲音,他終于歎口氣,心中想:衆生難度,菩薩心難發,我不要妄想進修大乘,我還是先重在自利的修行吧!
舍利弗這樣的心一生起,天空出現很多的天人,對舍利弗說道:
“修道者!你不要灰心,剛才的青年是我們天人來試探你的菩薩道心的,你應該更要勇猛精進,照你的願心去修學。”
舍利弗一聽,很慚愧,利他的菩薩心又再生起,他當即就成就了不退的道心。
六十小劫以後,舍利弗不休息的認真學道,終于遇到佛陀,證得聖果,而又具足神通。
從初發心到成就佛果,要曆經多少劫數,要忍受多少苦難,所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要“福慧雙修”要“行解並重”,如果畏懼麻煩,缺乏耐心,就像種子雖播種了,卻怠于施肥、澆水,終不能發芽,更談不上開花、結果。因此,從初心到完成,這是成佛之道,若大家能發心,能堅持到最後,則成佛不難矣!
叁天來非常謝謝大家熱心的聽講,雖然天氣很熱,人多又擁擠,可是卻沒有減退大家求法的熱忱,實在非常難得。叁天中,我從生活的空間、生活的時間、生活的人間,講到佛教的物質生活、佛教的處世生活、佛教的精神生活,又再說明淨化的感情生活、合理的經濟生活、正覺的道德生活等佛教與生活的關系,希望大家能有所受益,將佛法融會在日常生活中,希望大家能“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最後我們再感謝志蓮精舍曹永德居士伉俪成就道場,讓此次佛學講座得以順利進行,圓滿功德,更謝謝各位,祝福各位法喜充滿,身心自在!
《佛教與生活(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