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原書教材 第六章 樂見聖賢--培養恭敬心、柔軟心

  第六章  樂見聖賢--培養恭敬心、柔軟心

  

  一   雜  一一二五(一二叁八)

  阿難!莫作是語--半梵行者是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所以者何?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謂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所以者何?我常爲諸衆生作善知識。其諸衆生有生故,當知世尊正法,現法令脫于生;有老、病、死、憂、悲、惱苦者,離諸熾然,不待時節,現令脫惱苦,見通達,自覺證知,是則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

  【法義分享】

  ◎以佛陀的要求標准是:要證到四果無學位的阿羅漢,才有資格當衆生的「善知識」。

  二    增  一叁

  如來聖衆,善業成就,質直順義,無有邪業,上下和穆,法法成就。如來聖衆,戒成就,叁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知見成就。聖衆者,所謂四雙八輩,是謂如來聖衆,應當恭敬,承事禮順。所以然者,是世福田故。

  【法義分享】

  ◎親近具有正知正見、有修、有證的善知識,培養恭敬心與柔軟心,將可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生命浪費與摸索。

  叁    長  一六

  善生!弟子敬奉師長複有五事。雲何爲五?一者給侍所須,二者禮敬供養,叁者尊重戴仰,四者師有教敕敬順無違,五者從師聞法善持不忘。善生!夫爲弟子當以此五法敬事師長。師長複以五事敬視弟子。雲何爲五?一者順法調禦,二者誨其未聞,叁者隨其所問令善解義,四者示其善友,五者盡以所知誨授不吝。善生!弟子于師長敬順恭奉,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法義分享】

  ◎沒有學生就沒有老師。你要先有邁向究竟解脫的決心,而且身心柔軟,明眼善知識才會出現。

  四    中  五四

  若奉事善知識者,未聞便聞,已聞便利。如是善知識,若奉事者,便習奉事;若有奉事,便習往詣;若有往詣,便習聞善法;若有聞善法,便習耳界;若有耳界,便習觀法義;若有觀法義,便習受持法;若有受持法,便習翫誦法;若有翫誦法,便習觀法忍;若有觀法忍,便習信;若有信,便習正思惟;若有正思惟,便習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習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若有解脫,便習盡智。

  【法義分享】

  ◎真正的善知識一定是每一腳步都是協助你「依法不依人」,協助你逐漸獨立,

  協助你親自去體證宇宙人生的實相、真理,而達到解脫自在。

  五    增  叁二二

  爾時,尊者須菩提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在一山側縫衣裳。是時,須菩提聞世尊今日當來至閻浮裏地,四部之衆靡不見者,我今者宜可時往問訊禮拜如來。爾時,尊者須菩提便舍縫衣之業,從座起,右腳著地。是時,彼複作是念:此如來形,何者是世尊,爲是眼、耳、鼻、口、身、意乎?往見者複是地、水、火、風種乎?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造、無作。如世尊所說偈言:

  「若欲禮佛者,及諸最勝者;

  陰持入諸種,皆悉觀無常。

  曩昔過去佛,及以當來者;

  如今現在佛,此皆悉無常。

  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

  說于現在中,當觀于空法。

  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

  現在及諸佛,當計于無我。」

  此中無我、無命、無人、無造作,亦無形容有教、有授者,諸法皆悉空寂。何者是我?我者無主。我今歸命真法之聚。爾時,尊者須菩提還坐縫衣。……

  是時,比丘尼至世尊所,頭面禮足,而白佛言:「我今禮最勝尊,今日先得觐省,我優缽花色比丘尼是如來弟子。」

  爾時,世尊與彼比丘尼而說偈言:

  「善業已先禮,最初無過者;

  空無解脫門,此是禮佛義。

  若欲禮佛者,當來及過去;

  當觀空無法,此名禮佛義。」

  【法義分享】

  ◎本經的含意很深,必須能深觀緣起、又體證到「空」的聖者才能做到。

  ◎初期的大乘般若經論,都是在闡揚阿含經裏面甚深極甚深的「涅槃、無爲、空」。

  ◎真法之聚含意有叁:(一)法界。(二)真理。(叁)佛之法身。

  ◎「善業」是指須菩提。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