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六章 樂見聖賢

  第六章 樂見聖賢

  

  樂見聖賢,是培養恭敬心、柔軟心。

  「阿難!莫作是語─半梵行者是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所以者何?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謂善知識、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所以者何?我常爲諸衆生做善知識。其諸衆生有生故,當知世尊正法,現法令脫于生;有老、病、死、憂、悲、惱苦者,離諸熾然,不待時節,現令脫惱苦,見通達,自覺證知,是則善知世、善伴黨,非惡知識、惡伴黨」。

  【法義分享】:以佛陀的要求標准是:要證到無學位的四果阿羅漢,才有資格當衆生的「善知識」。這裏的經文是敘述阿難跟佛陀反映,有修行證果、證到阿羅漢的人,太少了!認爲「無魚、有蝦也好」(將就將就),只要具足一些正知正見,或是初果、二果,這樣也可以做善知識。佛陀就講:不可以這樣!因爲佛陀要求是高標准,真正要做衆生的善知識,是要成就證阿羅漢,這樣才最好啦!佛陀就說不是半梵行者,不是一半這樣就可以,解脫道要走完,這樣是最好。因爲「五下分結」跟「五上分結」有沒有斷除,還有很大的差距。

  如果是初果到叁果,都一樣有在尋尋覓覓的階段。初果到叁果,雖然已經走在正法的解脫道上,但是初果、二果、叁果,都一樣在尋覓的階段,也因爲對「無常」跟「無我」的體證,還沒有到達阿羅漢的深度,也就是對生命核心的執取,還沒有完全破除,雖然理解上可以知道「無我」,但是還沒有真正做到,因此佛陀就以高標准的要求,認爲要成就阿羅漢,才能夠成爲衆生的善知識。

  佛陀就講:以我爲例,我常爲諸衆生做善知識,本身就是走過這一條解脫道,了悟生死大事的人,「其諸衆生有生故,當知世尊正法,現法令脫于生」因爲衆生「有生」的生,只是一個代表而已,因爲佛陀了悟、體證到「無我」、「無生」,所以佛陀以高標准來看就是說:「有生、有死」都是凡夫,還在苦海中浮浮沈沈、頭出頭沒。因爲衆生「有生」,還在生死苦海之中浮浮沈沈,所以才會有如來、世尊來說正法,讓衆生「現法令脫于生」,「現法」也就是現世、這一世、現在,你就可以去逐步的見到法,這一世就可以解脫自在。

  所以,原始佛法都不是講未來、來世怎幺樣,那種說法是不得已的,當你根基因緣不成熟,才講來世,不然都是講這一生、這一世,亦即「現法令脫于生」,因爲了悟生死大事之後,了悟「無常」跟「無我」,于是對生命的執取就會全然的放開,就能夠脫離生死輪回,亦即「令脫于生」。因爲有老、病、死,憂、悲、惱苦,有這些種種苦,衆生被這些苦,逼得在苦海中浮沈、不安,只要好好聽聞佛法,聞、思、修逐步上來,就能夠「離諸熾然,不待時節,現令脫惱苦」。

  你要出離苦海、到達究竟涅槃彼岸,是「不待時節」,不用再等到「叁大阿僧衹劫」,或是要等到未來佛誕生才有,那都是後來的說法,原始佛法沒有這樣的說法。佛陀就跟我們講:因爲法它是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如此、都是存在的,只要你好好靜下來去現觀,就能夠「不待時節」,「現令」就是現在就令脫惱苦,而「見通達」就是你現在就能夠通達,了悟、徹悟、徹證佛法,徹證真理、自覺證知,自己有沒有體證到,可以親自去覺知到、證悟到。「自覺證知,是則善知識、善伴黨」如果是真正走過來的人,他會有能力引導你,實際去體證到;如果他本身沒有親證走過來,不管他再怎幺講,都只是還在「知識」的層面,「知見」的層面上而已。所以,佛陀能夠引導衆生,然後去親證、親見,亦即「自覺證知」,才是真正的善知識、善伴黨。

  (第二節)只要你能夠按照解脫道的次第逐步上來,在向初果、證初果、二果、叁果……,這樣就進入「聖者之流」,也就是「如來」的聖衆--四雙八輩,如果能夠進入「聖者之流」,就是屬于世間的福田,因爲他已經知道解脫道怎幺走了,就值得衆生恭敬,慢慢跟他學習走上解脫道。親近具有正知正見、有修有證的善知識,培養恭敬心與柔軟心,將可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生命與浪費,培養恭敬心跟柔軟心非常重要,有的修行人並沒有很重視這方面,當他要跟人家學習,也是抱著一種「我慢」心,好像來這裏學習一個功夫,學好之後就走人,或是有一天學得比你厲害之後,青出于藍、更甚于藍,可以江山換人,江湖那一套越修越厲害的心態。

  真正的「出世間解脫法」,絕對不是這樣!如果以如此心態學習,是沒辦法學到「出世間法」的心法。因爲你的心不柔軟,就沒辦法契入;心不柔軟,就沒辦法見到法。所以要有柔軟心、要真心。

  (第叁節)「弟子敬奉師長」有哪些要注意的?師長要對弟子有哪些注意的?這裏的經文大家自行參考,因爲文字比較容易了解。【法義分享】:沒有學生就沒有老師。你要先有邁向究竟解脫的決心,而且身心柔軟,明眼善知識才會出現。沒有學生就沒有老師,如果沒有要邁向解脫的決心,沒有決心要學習,縱然有解脫者出現,他也沒辦法協助你。所以,你如果沒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沒有虛心學習之心,善知識就不會出現。縱然有解脫者在你面前出現,如果你帶著我慢之心在看,或是說你想跟他較量功夫,有這種較量之心,真的解脫者很少很少會出招讓你看的。你真心、誠心、柔軟心,才能夠找到真正的善知識。

  (第四節)如果一個人能夠奉侍善知識,他會怎幺樣?樂見聖賢─培養恭敬心、柔軟心,這在修行解脫方面是很重要的一環,等于說一環一環這樣下來。如果能夠侍奉善知識,「便習奉事,若習奉事,便習往詣」會漸漸喜歡聽聞佛法,什幺時候要上課了,大家就會把時間騰出來,除非天大地大的事情,不然一定設法克服,然後過來聞法,就會熱衷于聞法。

  當聽聞到善法之後,「便習耳戒」,本來對正法無法了解、體會,當你慢慢聞思之後,法喜就會漸漸産生,因爲常常在聞思,體悟就會越來越增加,在聞思的過程會「習觀法義」,「止觀雙運」去體會法義。「觀」是你的心要甯靜下來,做有深度的體悟。當你慢慢進入有深度的體悟之後,就會「便習受持法」,這時候也漸漸進入實修,向你講述無常、苦、無我,是真、是假?你會不斷去求證、求證、求證。

  有的人認爲《阿含經》,或是佛陀所講的法、佛法,是屬于佛教的,其實這樣的說法,也不是完全正確,像我們這樣幾堂課下來,大家可以慢慢體會到,我們所講的這些法,並不專屬于任何一個宗教、一個宗派,因爲這些都是衆生通通有的共同問題,任何宗派、任何宗教的衆生都有,不是說你基督教徒,就沒有這些問題;不是說你是信奉一貫道,就沒有這些問題,都有啊!所以,我們講的就是衆生共通的問題。

  當慢慢去「受持法」之後,你會「習翫誦法」,不斷在咀嚼、反覆思惟,好像把它當個「玩具」這樣,本來以爲學佛好像很苦,你會抗拒嘛!當你慢慢産生法喜、樂趣之後,會在那裏不斷咀嚼、反覆推敲,在那裏思維、求證,那種法喜就出來啊!所以,當一樣事情你把它當作苦差事在做,跟把它當作一種遊戲在玩,心情就不一樣嘛!當你産生這種法喜,會常常不斷很喜歡去「玩弄「,很喜歡去咀嚼。

  所以,「習翫誦法」,這時候已經會從原來的被動,慢慢變成主動,如果能夠去「習翫誦法」,就會漸漸去「觀法忍」,「忍」就是本來對于法義還不是很清楚,或是容易受人家的左右,人家叁言兩語就把你的信心動搖,說你這是小乘啦!你這是不了義啦!……很快就把你拐走了。當你慢慢進入深度的聞思,體會到重要法義之後,已經慢慢生根下來了,于是慢慢有定力出來,不會被人家叁言兩語就把你吹走。所以,「忍」就是已經有見法的力道,「觀法忍」這時候你的信心漸漸成長,然後更進一步「正思惟」,再者「正念、正智」,當然就會水漲船高一直上來。再來進入實修,就會守護六根,「護戒、不悔、歡悅」,跟前面所講過的步驟有相同之處,其余……以此類推。所以,就能夠進入「定」,「止觀雙運」之後,就能夠「見如實、知如真」,就能夠邁向解脫。

  真正的善知識,每一腳步都是協助你「依法不依人」,協助你逐漸獨立,協助你親自去體證宇宙人生的實相、真理,而達到究竟解脫自在。所謂的「奉事善知識」是怎幺樣呢?真正的善知識是協助你「依法不依人」,親近一個善知識,不是要你對他抓取越緊,或是說他對弟子抓取越緊,如果他有想牢牢抓住你,或是多收一個弟子、多剃一個頭,他又多一個勢力、多一個得力助手……,都不是正確的觀念,在抓取弟子的勢力範圍越來越多,都不是這樣。真正的善知識是宣說正法、真理實相,只要你有心要學習,他是逐步協助你去看到現在當下的法,看到在你身心裏面的法,看到在大自然的法,協助你逐步的獨立,依法不依人。

  (第五節)這一經內容很深、也很有意思。「尊者須菩提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在一山側縫衣裳」須菩提在羅闍城偏遠的山中,亦即鄉下的山側那裏縫衣裳,爲什幺他們要縫衣裳?不是他們沒錢在做副業加工,因爲以前的出家人所穿的,幾乎都是廢物利用,人家不用的、淘汰掉的,他們盡量做一些廢物利用,很多所穿著的都是拼拼裝裝,而且都是要自己縫補。我個人曾經在1989年到泰國阿姜查的道場去參訪,也都是實行這樣的製度,穿的衣服都要自己去車縫,連比丘也一樣要練習自己去做。在那裏縫衣裳,就是製做他們自己要穿的衣裳。

  「是時,須菩提聞世尊今日當來至閻浮裏地,四部之衆靡不見者,我今者宜可時往問訊禮拜如來」這時候須菩提聽聞佛陀今天會來到閻浮裏地,附近的修行人、出家衆,或是一般百姓,大家聽到佛陀要來,都很高興的想去晉見佛陀、頂禮佛陀。所以,此時須菩提就想今天也應該要去問訊頂禮我的老師,應該要去禮拜如來,于…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六章 樂見聖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