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六章 乐见圣贤

  第六章 乐见圣贤

  

  乐见圣贤,是培养恭敬心、柔软心。

  「阿难!莫作是语─半梵行者是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所以者何?纯一满净,梵行清白,谓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所以者何?我常为诸众生做善知识。其诸众生有生故,当知世尊正法,现法令脱于生;有老、病、死、忧、悲、恼苦者,离诸炽然,不待时节,现令脱恼苦,见通达,自觉证知,是则善知世、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

  【法义分享】:以佛陀的要求标准是:要证到无学位的四果阿罗汉,才有资格当众生的「善知识」。这里的经文是叙述阿难跟佛陀反映,有修行证果、证到阿罗汉的人,太少了!认为「无鱼、有虾也好」(将就将就),只要具足一些正知正见,或是初果、二果,这样也可以做善知识。佛陀就讲:不可以这样!因为佛陀要求是高标准,真正要做众生的善知识,是要成就证阿罗汉,这样才最好啦!佛陀就说不是半梵行者,不是一半这样就可以,解脱道要走完,这样是最好。因为「五下分结」跟「五上分结」有没有断除,还有很大的差距。

  如果是初果到三果,都一样有在寻寻觅觅的阶段。初果到三果,虽然已经走在正法的解脱道上,但是初果、二果、三果,都一样在寻觅的阶段,也因为对「无常」跟「无我」的体证,还没有到达阿罗汉的深度,也就是对生命核心的执取,还没有完全破除,虽然理解上可以知道「无我」,但是还没有真正做到,因此佛陀就以高标准的要求,认为要成就阿罗汉,才能够成为众生的善知识。

  佛陀就讲:以我为例,我常为诸众生做善知识,本身就是走过这一条解脱道,了悟生死大事的人,「其诸众生有生故,当知世尊正法,现法令脱于生」因为众生「有生」的生,只是一个代表而已,因为佛陀了悟、体证到「无我」、「无生」,所以佛陀以高标准来看就是说:「有生、有死」都是凡夫,还在苦海中浮浮沉沉、头出头没。因为众生「有生」,还在生死苦海之中浮浮沉沉,所以才会有如来、世尊来说正法,让众生「现法令脱于生」,「现法」也就是现世、这一世、现在,你就可以去逐步的见到法,这一世就可以解脱自在。

  所以,原始佛法都不是讲未来、来世怎幺样,那种说法是不得已的,当你根基因缘不成熟,才讲来世,不然都是讲这一生、这一世,亦即「现法令脱于生」,因为了悟生死大事之后,了悟「无常」跟「无我」,于是对生命的执取就会全然的放开,就能够脱离生死轮回,亦即「令脱于生」。因为有老、病、死,忧、悲、恼苦,有这些种种苦,众生被这些苦,逼得在苦海中浮沉、不安,只要好好听闻佛法,闻、思、修逐步上来,就能够「离诸炽然,不待时节,现令脱恼苦」。

  你要出离苦海、到达究竟涅槃彼岸,是「不待时节」,不用再等到「三大阿僧衹劫」,或是要等到未来佛诞生才有,那都是后来的说法,原始佛法没有这样的说法。佛陀就跟我们讲:因为法它是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如此、都是存在的,只要你好好静下来去现观,就能够「不待时节」,「现令」就是现在就令脱恼苦,而「见通达」就是你现在就能够通达,了悟、彻悟、彻证佛法,彻证真理、自觉证知,自己有没有体证到,可以亲自去觉知到、证悟到。「自觉证知,是则善知识、善伴党」如果是真正走过来的人,他会有能力引导你,实际去体证到;如果他本身没有亲证走过来,不管他再怎幺讲,都只是还在「知识」的层面,「知见」的层面上而已。所以,佛陀能够引导众生,然后去亲证、亲见,亦即「自觉证知」,才是真正的善知识、善伴党。

  (第二节)只要你能够按照解脱道的次第逐步上来,在向初果、证初果、二果、三果……,这样就进入「圣者之流」,也就是「如来」的圣众--四双八辈,如果能够进入「圣者之流」,就是属于世间的福田,因为他已经知道解脱道怎幺走了,就值得众生恭敬,慢慢跟他学习走上解脱道。亲近具有正知正见、有修有证的善知识,培养恭敬心与柔软心,将可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生命与浪费,培养恭敬心跟柔软心非常重要,有的修行人并没有很重视这方面,当他要跟人家学习,也是抱着一种「我慢」心,好像来这里学习一个功夫,学好之后就走人,或是有一天学得比你厉害之后,青出于蓝、更甚于蓝,可以江山换人,江湖那一套越修越厉害的心态。

  真正的「出世间解脱法」,绝对不是这样!如果以如此心态学习,是没办法学到「出世间法」的心法。因为你的心不柔软,就没办法契入;心不柔软,就没办法见到法。所以要有柔软心、要真心。

  (第三节)「弟子敬奉师长」有哪些要注意的?师长要对弟子有哪些注意的?这里的经文大家自行参考,因为文字比较容易了解。【法义分享】:没有学生就没有老师。你要先有迈向究竟解脱的决心,而且身心柔软,明眼善知识才会出现。没有学生就没有老师,如果没有要迈向解脱的决心,没有决心要学习,纵然有解脱者出现,他也没办法协助你。所以,你如果没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没有虚心学习之心,善知识就不会出现。纵然有解脱者在你面前出现,如果你带着我慢之心在看,或是说你想跟他较量功夫,有这种较量之心,真的解脱者很少很少会出招让你看的。你真心、诚心、柔软心,才能够找到真正的善知识。

  (第四节)如果一个人能够奉侍善知识,他会怎幺样?乐见圣贤─培养恭敬心、柔软心,这在修行解脱方面是很重要的一环,等于说一环一环这样下来。如果能够侍奉善知识,「便习奉事,若习奉事,便习往诣」会渐渐喜欢听闻佛法,什幺时候要上课了,大家就会把时间腾出来,除非天大地大的事情,不然一定设法克服,然后过来闻法,就会热衷于闻法。

  当听闻到善法之后,「便习耳戒」,本来对正法无法了解、体会,当你慢慢闻思之后,法喜就会渐渐产生,因为常常在闻思,体悟就会越来越增加,在闻思的过程会「习观法义」,「止观双运」去体会法义。「观」是你的心要宁静下来,做有深度的体悟。当你慢慢进入有深度的体悟之后,就会「便习受持法」,这时候也渐渐进入实修,向你讲述无常、苦、无我,是真、是假?你会不断去求证、求证、求证。

  有的人认为《阿含经》,或是佛陀所讲的法、佛法,是属于佛教的,其实这样的说法,也不是完全正确,像我们这样几堂课下来,大家可以慢慢体会到,我们所讲的这些法,并不专属于任何一个宗教、一个宗派,因为这些都是众生通通有的共同问题,任何宗派、任何宗教的众生都有,不是说你基督教徒,就没有这些问题;不是说你是信奉一贯道,就没有这些问题,都有啊!所以,我们讲的就是众生共通的问题。

  当慢慢去「受持法」之后,你会「习翫诵法」,不断在咀嚼、反覆思惟,好像把它当个「玩具」这样,本来以为学佛好像很苦,你会抗拒嘛!当你慢慢产生法喜、乐趣之后,会在那里不断咀嚼、反覆推敲,在那里思维、求证,那种法喜就出来啊!所以,当一样事情你把它当作苦差事在做,跟把它当作一种游戏在玩,心情就不一样嘛!当你产生这种法喜,会常常不断很喜欢去「玩弄「,很喜欢去咀嚼。

  所以,「习翫诵法」,这时候已经会从原来的被动,慢慢变成主动,如果能够去「习翫诵法」,就会渐渐去「观法忍」,「忍」就是本来对于法义还不是很清楚,或是容易受人家的左右,人家三言两语就把你的信心动摇,说你这是小乘啦!你这是不了义啦!……很快就把你拐走了。当你慢慢进入深度的闻思,体会到重要法义之后,已经慢慢生根下来了,于是慢慢有定力出来,不会被人家三言两语就把你吹走。所以,「忍」就是已经有见法的力道,「观法忍」这时候你的信心渐渐成长,然后更进一步「正思惟」,再者「正念、正智」,当然就会水涨船高一直上来。再来进入实修,就会守护六根,「护戒、不悔、欢悦」,跟前面所讲过的步骤有相同之处,其余……以此类推。所以,就能够进入「定」,「止观双运」之后,就能够「见如实、知如真」,就能够迈向解脱。

  真正的善知识,每一脚步都是协助你「依法不依人」,协助你逐渐独立,协助你亲自去体证宇宙人生的实相、真理,而达到究竟解脱自在。所谓的「奉事善知识」是怎幺样呢?真正的善知识是协助你「依法不依人」,亲近一个善知识,不是要你对他抓取越紧,或是说他对弟子抓取越紧,如果他有想牢牢抓住你,或是多收一个弟子、多剃一个头,他又多一个势力、多一个得力助手……,都不是正确的观念,在抓取弟子的势力范围越来越多,都不是这样。真正的善知识是宣说正法、真理实相,只要你有心要学习,他是逐步协助你去看到现在当下的法,看到在你身心里面的法,看到在大自然的法,协助你逐步的独立,依法不依人。

  (第五节)这一经内容很深、也很有意思。「尊者须菩提在罗阅城耆闍崛山中,在一山侧缝衣裳」须菩提在罗闍城偏远的山中,亦即乡下的山侧那里缝衣裳,为什幺他们要缝衣裳?不是他们没钱在做副业加工,因为以前的出家人所穿的,几乎都是废物利用,人家不用的、淘汰掉的,他们尽量做一些废物利用,很多所穿着的都是拼拼装装,而且都是要自己缝补。我个人曾经在1989年到泰国阿姜查的道场去参访,也都是实行这样的制度,穿的衣服都要自己去车缝,连比丘也一样要练习自己去做。在那里缝衣裳,就是制做他们自己要穿的衣裳。

  「是时,须菩提闻世尊今日当来至阎浮里地,四部之众靡不见者,我今者宜可时往问讯礼拜如来」这时候须菩提听闻佛陀今天会来到阎浮里地,附近的修行人、出家众,或是一般百姓,大家听到佛陀要来,都很高兴的想去晋见佛陀、顶礼佛陀。所以,此时须菩提就想今天也应该要去问讯顶礼我的老师,应该要去礼拜如来,于…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六章 乐见圣贤》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