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尊者须菩提便舍缝衣之业,从座起,右脚着地」须菩提放下他的工作,然后站起来准备出去见他的老师了。
「是时,彼复作是念」这时候须菩提突然停下来沉思,「此如来形,何者是世尊,为是眼、耳、鼻、口、身、意乎?往见者复是地、水、火、风种乎?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造、无作」这两句话非常重要,等于说须菩提又有很大的体会、突破,他本来想说听到佛陀要来到,我们身为弟子的,应该要赶快去晋见佛陀、顶礼佛陀,但是当他做如是想,踏出脚步之后,这时候体会「此如来形,何者是世尊?」我到底要去看什幺样的世尊呢?「为是眼、耳、鼻、舌,身、意乎?」我是要去看祂的眼睛呢?还是耳朵?还是鼻子?口、身、意,到底要看哪一部分呢?
「往见者复是地、水、火、风种乎?」我去看的不是一堆地、水、火、风,这样而已吗?里面的含意很深,我到底是去看祂六根的哪一部分呢?事实上,他已经有进入「界分析」方面的解剖,已经看到缘起,是一些因缘、一些众生的组合而已。所以,眼、耳、鼻、舌、身、意这些,事实上就是一些众生的组合而成,到底要去看哪一部分呢?或是去看一些地、水、火、风?因为我们的身体组成元素就是地、水、火、风,我只是去看一些地、水、火、风种,这样而已啊!当他体会到这里的时候,变成怎幺样?破除一切的形象,「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造、无作」这时候体证到「空」、体证到「无我」,因此他已经不着重在身相、外相了。
这时候再去体会世尊的开示,以前佛陀曾经开示过的,但是当时他们未必体会得到,今天他终于有所体会,于是再去咀嚼佛陀所开示的那一句偈:「若欲礼佛者,及诸最胜者;阴持入诸种,皆悉观无常」佛陀曾经开示要去顶礼佛陀、恭敬佛陀,其中最重要、最好、最殊胜的是什幺呢?「阴持入诸种、皆悉观无常」这一句话很重要,何谓「阴持入诸种」?虽然都是言简意赅,但是含意都很深,「阴」是代表什幺?就是五阴或是五蕴。「持」是什幺?是六界。「入」呢?六入处。所以,蕴、界、处,为什幺用「持」来代表?因为它衬托出很重要的一个字眼,所谓「四界」地、水、火、风,地就是大地,地球是不是支撑、承载着所有的众生,以及所有的动物、植物?
地球、地界支撑承载着所有的动物、植物,于是以此来衬托出它的深义,「持」代表大自然这些地、水、火、风,它在支撑着众生的的生命。你的慧命,都是地、水、火、风在支持着、在支撑着,因此「持」有很深的含意存在,生命能够存在,背后的支撑力,都是地、水、火、风,四界或是六界来支撑着、支持着。
「阴持入诸种,皆悉观无常」这一句话很重要,不管你从蕴、界、处,哪一个角度去看,都要看到「无常」。事实上,这里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切入,要把我们的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做实相的解析,不管你从哪个角度切入,都要能够去看到「无常」,第一个「无常法印」。
「曩习过去佛,以及当来者;如今现在佛,此皆悉无常」都要去体悟到「无常法印」。「若欲礼佛者,过去及当来;说于现在中,当观于空法」注意!真正的礼佛,过去、现在、未来,你都要体证到「空」。「空」不是一般所理解的「空性」,「当观空」含意很深。「若欲礼佛者,过去及当来;现在及诸佛,当计于无我」的「当计于无我」,就是要深刻去体证到「无我」,这几句偈已经标出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佛陀不是要来让你膜拜啊!佛陀是要来协助你此生此世就解脱自在。要如何解脱自在呢?一定要从各种角度,蕴、界、处,现在的术语就是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现象界一切里面,去体悟到「无常」、体悟到「无我」、体证到「空」,也就是解脱自在。
所以,真正对佛陀最大的顶礼、最大的礼敬、最大的诚意,就是解脱自在、依法去修行,然后真正去体证到,才是对佛陀最大的反馈。它这里所讲的深义,就是不要只是外相在佛陀面前顶礼、恭敬,象是很礼敬、很恭敬,佛陀不是要你展现形式上的礼敬、恭敬,是要你真正的去体悟法,然后实证出来,才是真正「此中无我、无命、无人、无造作,亦无形容有教、有授者,诸法皆悉空寂」。
「此中无我、无命、无造作」,就像《金刚经》所讲的「无我相、无众生相、无人相、无寿者相」所以当我看到这一经,认为是《金刚经》的原始胚胎,《金刚经》是从这一经慢慢再去演化,做更深度的解析、更具体的说明,大乘般若的味道很浓,这一经很深、很深,要慢慢去体会。
「何者是我?我者无主。我今归命真法之聚」我今天终于体会到什幺是实相?什幺是如来法身?因为他见到实相、见到真理,真正体证到无为、无我、还有空。「尔时,尊者须菩提还坐缝衣。……」当他体会到这些之后,哇!他整个人有很大的的突破,这时候就再坐下来,继续做我的工作,所以他没有出去了。
「是时,比丘尼至世尊所,头面礼足,而白佛言:『我今礼最胜尊,今日先得觐省,我优钵花色比丘尼是如来弟子」优钵花色就是莲花色比丘尼,在佛陀弟子里面算是很有名的一位弟子,莲花色比丘尼就怎幺样呢?人家说抢头香,像初一的凌晨、半夜,有人去朝天宫抢头支香,佛教也是一样,当佛陀要来,大家都要抢头香,表示对佛陀的恭敬,于是莲花色比丘尼抢到第一位,因此赶快说「我今礼最胜尊」今天我抢到第一个。佛陀怎幺回答?「尔时,世尊与彼比丘尼而说偈言:『善业已先礼』」善业就是须菩提,须菩提已经是第一位,你不是头一个。「最初无过者」没有一个比他还更先,「空无解脱门,此是礼佛意」佛陀就进一步解释,真正体证到「空」,体证到「无为」而解脱自在,才是真正的礼佛。
「若欲礼佛者,当来及过去;当观空无法,此名礼佛义」如果要真正顶礼佛陀,就是要去体证到「空」,体证到涅槃、体证到无为,这样才是真正的礼佛。这一经的含意很深,《阿含》里面一样有很深的般若、空方面,大乘般若系统其实不是另外独创,都是在阐扬《阿含》里面的深义。但是真正要体证到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必须要逐步上来,慢慢要进入去体会什幺叫做「无常」,体证到「无常法印」,然后再进一步体证到「无我」,然后再体证「缘起性空」、「缘起甚深」。当你体会到「缘起甚深」,再来才能够体会到涅槃、无为、空,又是甚深极甚深。
有关于神通方面,有的人可以看出他的不究竟,有的人却很着迷,如果没有去试过,你就是不会死心,像佛陀祂本身拥有很多神通,但是祂很少很少用神通去度化众生,祂会看因缘,如果有众生需要,会耍一些花招让你看,不然佛陀很少用神通的。为什幺要有神通呢?因为有些人很铁齿硬牙,有时候没有让你这样耍弄过,很难死心啦!
我们常常会听到说大陆有一些特异功能,现在没有针对任何人,而是针对这些事情,但是很多的大陆特异功能,后来被什幺样的人拆穿?被魔术师拆穿,那些大陆特异功能在还没有被拆穿之前,一些学者、一些专家都还在帮他们背书,因为那些学者专家他们也很惊讶,认为这幺神奇、这幺伟大,依照他们的理解,就会觉得说不可思议,没办法理解啊!于是就帮他们背书,觉得他们真的很厉害,但是魔术师却把他们拆穿了。为什幺魔术师能够拆穿他们?因为是同行,你玩什幺花样,我很清楚啦!魔术师会跳出来拆穿。
魔术师与假的特异功能两者之间,有哪些很重要的不同点?魔术师是正当的一个职业,你们也知道我玩的是假的,我也知道这些是假的,我们大家都知道是假的,但是我用一些很奇特的花招,让你们看得目瞪口呆,这里面是一种有娱乐性,但是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只是说我们要看他很技巧的一种方式,等于说就是颠倒你的视觉,这其中有没有欺骗的心?大家都很真诚、很如实,所以这里面没有欺骗的心。
但是那一种以特异功能作幌子,不是真的,却强调是真的,这里面是什幺样的心态?就是有欺骗的心态,因此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不同,魔术师他就看不惯,明明知道你这些骗术,但是你却不老实,所以就要把他拆穿。所以,这让我们再更深层去体会,多少宗教师用类似的手法在欺骗众生,知道吗?因此大家要有求真求证的精神,只要我们本身做不到的事情,他说有多高的神通奇迹,我觉得都要保留,不要一听了、一看了之后,就盲信迷信,大家要有求真求证的功夫。
「轮回是否有现世当下,以及前世、来世之分?」事实上,我们不要把轮回又当作很玄的解释,只要你还没有解脱,我们每天都是在贪、瞋、痴里面头出头没的轮回,你每天的心情,苦受啊!乐受啊!不苦不乐啊!有时候心情很高兴啊!有时候心情又掉入谷底啊!心情很不好、很郁闷,生气、暴怒,就是落入地狱啊!当你的心情很安祥、很祥和,心胸很开朗,你的心胸无限,当下就是在天堂。所以,不要把轮回想得很抽象,你每天的情绪都是在起起浮浮,就是一种轮回。
「转世活佛与弥勒菩萨,是否也是人心所造?」有些方面,我们不便于说得太明,只能够说有什幺样的众生、市场需求什幺,就会有这样的一种商品出来,我们点到为止就好。
「佛说法灭尽经,是否为伪经?」所谓的真伪方面,我们不去做一个论断,如果我们说这是伪经,认为真的人,他就会跟你吵。所以,真伪方面,我们不去做论断,只是说这一部经有没有帮助你见法?有没有帮助你解脱自在?如果没有,这部经我们可以把它保留,这算是属于一种方便法。如果这部经能够帮你见到法、解脱自在,就没有真伪之分,它就是阐述着宇宙的真理实相,帮助我们解脱自在。因此有关真、伪方面,不在于斤斤计较,而是在于有没有真的帮助我们。
「正业、定业如何不得转?」正业、定业不能转,是后来的一些说法,我们大家不要被正业、定业侷限住了,只要大家能够归零,你就是无限的可能。你能够归零,身心能够柔软,你就有无限的可能,这一生这一世就有可能解脱自在。如果你去抓着很多过去的观念,抓着很多过去的包袱,于是你所抓的包袱把你拖拉着,你认为自己命苦啦!业力重啦!那是因为你抓着不放,只要你愿意放、随时归零,都是有无限的可能。所以,不要被那些种种业束缚住了,《阿含经》里面很少讲定业那些,都是讲怎幺样让你的身心柔软下来,现在回到当下来,好好去体会法,好好去现见法,现世解脱自在。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六章 乐见圣贤》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