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六章 樂見聖賢▪P2

  ..續本文上一頁是「尊者須菩提便舍縫衣之業,從座起,右腳著地」須菩提放下他的工作,然後站起來准備出去見他的老師了。

  「是時,彼複作是念」這時候須菩提突然停下來沈思,「此如來形,何者是世尊,爲是眼、耳、鼻、口、身、意乎?往見者複是地、水、火、風種乎?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造、無作」這兩句話非常重要,等于說須菩提又有很大的體會、突破,他本來想說聽到佛陀要來到,我們身爲弟子的,應該要趕快去晉見佛陀、頂禮佛陀,但是當他做如是想,踏出腳步之後,這時候體會「此如來形,何者是世尊?」我到底要去看什幺樣的世尊呢?「爲是眼、耳、鼻、舌,身、意乎?」我是要去看祂的眼睛呢?還是耳朵?還是鼻子?口、身、意,到底要看哪一部分呢?

  「往見者複是地、水、火、風種乎?」我去看的不是一堆地、水、火、風,這樣而已嗎?裏面的含意很深,我到底是去看祂六根的哪一部分呢?事實上,他已經有進入「界分析」方面的解剖,已經看到緣起,是一些因緣、一些衆生的組合而已。所以,眼、耳、鼻、舌、身、意這些,事實上就是一些衆生的組合而成,到底要去看哪一部分呢?或是去看一些地、水、火、風?因爲我們的身體組成元素就是地、水、火、風,我只是去看一些地、水、火、風種,這樣而已啊!當他體會到這裏的時候,變成怎幺樣?破除一切的形象,「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造、無作」這時候體證到「空」、體證到「無我」,因此他已經不著重在身相、外相了。

  這時候再去體會世尊的開示,以前佛陀曾經開示過的,但是當時他們未必體會得到,今天他終于有所體會,于是再去咀嚼佛陀所開示的那一句偈:「若欲禮佛者,及諸最勝者;陰持入諸種,皆悉觀無常」佛陀曾經開示要去頂禮佛陀、恭敬佛陀,其中最重要、最好、最殊勝的是什幺呢?「陰持入諸種、皆悉觀無常」這一句話很重要,何謂「陰持入諸種」?雖然都是言簡意赅,但是含意都很深,「陰」是代表什幺?就是五陰或是五蘊。「持」是什幺?是六界。「入」呢?六入處。所以,蘊、界、處,爲什幺用「持」來代表?因爲它襯托出很重要的一個字眼,所謂「四界」地、水、火、風,地就是大地,地球是不是支撐、承載著所有的衆生,以及所有的動物、植物?

  地球、地界支撐承載著所有的動物、植物,于是以此來襯托出它的深義,「持」代表大自然這些地、水、火、風,它在支撐著衆生的的生命。你的慧命,都是地、水、火、風在支持著、在支撐著,因此「持」有很深的含意存在,生命能夠存在,背後的支撐力,都是地、水、火、風,四界或是六界來支撐著、支持著。

  「陰持入諸種,皆悉觀無常」這一句話很重要,不管你從蘊、界、處,哪一個角度去看,都要看到「無常」。事實上,這裏是從不同的角度來切入,要把我們的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做實相的解析,不管你從哪個角度切入,都要能夠去看到「無常」,第一個「無常法印」。

  「曩習過去佛,以及當來者;如今現在佛,此皆悉無常」都要去體悟到「無常法印」。「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說于現在中,當觀于空法」注意!真正的禮佛,過去、現在、未來,你都要體證到「空」。「空」不是一般所理解的「空性」,「當觀空」含意很深。「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現在及諸佛,當計于無我」的「當計于無我」,就是要深刻去體證到「無我」,這幾句偈已經標出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佛陀不是要來讓你膜拜啊!佛陀是要來協助你此生此世就解脫自在。要如何解脫自在呢?一定要從各種角度,蘊、界、處,現在的術語就是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現象界一切裏面,去體悟到「無常」、體悟到「無我」、體證到「空」,也就是解脫自在。

  所以,真正對佛陀最大的頂禮、最大的禮敬、最大的誠意,就是解脫自在、依法去修行,然後真正去體證到,才是對佛陀最大的反饋。它這裏所講的深義,就是不要只是外相在佛陀面前頂禮、恭敬,象是很禮敬、很恭敬,佛陀不是要你展現形式上的禮敬、恭敬,是要你真正的去體悟法,然後實證出來,才是真正「此中無我、無命、無人、無造作,亦無形容有教、有授者,諸法皆悉空寂」。

  「此中無我、無命、無造作」,就像《金剛經》所講的「無我相、無衆生相、無人相、無壽者相」所以當我看到這一經,認爲是《金剛經》的原始胚胎,《金剛經》是從這一經慢慢再去演化,做更深度的解析、更具體的說明,大乘般若的味道很濃,這一經很深、很深,要慢慢去體會。

  「何者是我?我者無主。我今歸命真法之聚」我今天終于體會到什幺是實相?什幺是如來法身?因爲他見到實相、見到真理,真正體證到無爲、無我、還有空。「爾時,尊者須菩提還坐縫衣。……」當他體會到這些之後,哇!他整個人有很大的的突破,這時候就再坐下來,繼續做我的工作,所以他沒有出去了。

  「是時,比丘尼至世尊所,頭面禮足,而白佛言:『我今禮最勝尊,今日先得觐省,我優缽花色比丘尼是如來弟子」優缽花色就是蓮花色比丘尼,在佛陀弟子裏面算是很有名的一位弟子,蓮花色比丘尼就怎幺樣呢?人家說搶頭香,像初一的淩晨、半夜,有人去朝天宮搶頭支香,佛教也是一樣,當佛陀要來,大家都要搶頭香,表示對佛陀的恭敬,于是蓮花色比丘尼搶到第一位,因此趕快說「我今禮最勝尊」今天我搶到第一個。佛陀怎幺回答?「爾時,世尊與彼比丘尼而說偈言:『善業已先禮』」善業就是須菩提,須菩提已經是第一位,你不是頭一個。「最初無過者」沒有一個比他還更先,「空無解脫門,此是禮佛意」佛陀就進一步解釋,真正體證到「空」,體證到「無爲」而解脫自在,才是真正的禮佛。

  「若欲禮佛者,當來及過去;當觀空無法,此名禮佛義」如果要真正頂禮佛陀,就是要去體證到「空」,體證到涅槃、體證到無爲,這樣才是真正的禮佛。這一經的含意很深,《阿含》裏面一樣有很深的般若、空方面,大乘般若系統其實不是另外獨創,都是在闡揚《阿含》裏面的深義。但是真正要體證到無人相、無我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必須要逐步上來,慢慢要進入去體會什幺叫做「無常」,體證到「無常法印」,然後再進一步體證到「無我」,然後再體證「緣起性空」、「緣起甚深」。當你體會到「緣起甚深」,再來才能夠體會到涅槃、無爲、空,又是甚深極甚深。

  有關于神通方面,有的人可以看出他的不究竟,有的人卻很著迷,如果沒有去試過,你就是不會死心,像佛陀祂本身擁有很多神通,但是祂很少很少用神通去度化衆生,祂會看因緣,如果有衆生需要,會耍一些花招讓你看,不然佛陀很少用神通的。爲什幺要有神通呢?因爲有些人很鐵齒硬牙,有時候沒有讓你這樣耍弄過,很難死心啦!

  我們常常會聽到說大陸有一些特異功能,現在沒有針對任何人,而是針對這些事情,但是很多的大陸特異功能,後來被什幺樣的人拆穿?被魔術師拆穿,那些大陸特異功能在還沒有被拆穿之前,一些學者、一些專家都還在幫他們背書,因爲那些學者專家他們也很驚訝,認爲這幺神奇、這幺偉大,依照他們的理解,就會覺得說不可思議,沒辦法理解啊!于是就幫他們背書,覺得他們真的很厲害,但是魔術師卻把他們拆穿了。爲什幺魔術師能夠拆穿他們?因爲是同行,你玩什幺花樣,我很清楚啦!魔術師會跳出來拆穿。

  魔術師與假的特異功能兩者之間,有哪些很重要的不同點?魔術師是正當的一個職業,你們也知道我玩的是假的,我也知道這些是假的,我們大家都知道是假的,但是我用一些很奇特的花招,讓你們看得目瞪口呆,這裏面是一種有娛樂性,但是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只是說我們要看他很技巧的一種方式,等于說就是顛倒你的視覺,這其中有沒有欺騙的心?大家都很真誠、很如實,所以這裏面沒有欺騙的心。

  但是那一種以特異功能作幌子,不是真的,卻強調是真的,這裏面是什幺樣的心態?就是有欺騙的心態,因此這是很重要的一個不同,魔術師他就看不慣,明明知道你這些騙術,但是你卻不老實,所以就要把他拆穿。所以,這讓我們再更深層去體會,多少宗教師用類似的手法在欺騙衆生,知道嗎?因此大家要有求真求證的精神,只要我們本身做不到的事情,他說有多高的神通奇迹,我覺得都要保留,不要一聽了、一看了之後,就盲信迷信,大家要有求真求證的功夫。

  「輪回是否有現世當下,以及前世、來世之分?」事實上,我們不要把輪回又當作很玄的解釋,只要你還沒有解脫,我們每天都是在貪、瞋、癡裏面頭出頭沒的輪回,你每天的心情,苦受啊!樂受啊!不苦不樂啊!有時候心情很高興啊!有時候心情又掉入谷底啊!心情很不好、很郁悶,生氣、暴怒,就是落入地獄啊!當你的心情很安祥、很祥和,心胸很開朗,你的心胸無限,當下就是在天堂。所以,不要把輪回想得很抽象,你每天的情緒都是在起起浮浮,就是一種輪回。

  「轉世活佛與彌勒菩薩,是否也是人心所造?」有些方面,我們不便于說得太明,只能夠說有什幺樣的衆生、市場需求什幺,就會有這樣的一種商品出來,我們點到爲止就好。

  「佛說法滅盡經,是否爲僞經?」所謂的真僞方面,我們不去做一個論斷,如果我們說這是僞經,認爲真的人,他就會跟你吵。所以,真僞方面,我們不去做論斷,只是說這一部經有沒有幫助你見法?有沒有幫助你解脫自在?如果沒有,這部經我們可以把它保留,這算是屬于一種方便法。如果這部經能夠幫你見到法、解脫自在,就沒有真僞之分,它就是闡述著宇宙的真理實相,幫助我們解脫自在。因此有關真、僞方面,不在于斤斤計較,而是在于有沒有真的幫助我們。

  「正業、定業如何不得轉?」正業、定業不能轉,是後來的一些說法,我們大家不要被正業、定業侷限住了,只要大家能夠歸零,你就是無限的可能。你能夠歸零,身心能夠柔軟,你就有無限的可能,這一生這一世就有可能解脫自在。如果你去抓著很多過去的觀念,抓著很多過去的包袱,于是你所抓的包袱把你拖拉著,你認爲自己命苦啦!業力重啦!那是因爲你抓著不放,只要你願意放、隨時歸零,都是有無限的可能。所以,不要被那些種種業束縛住了,《阿含經》裏面很少講定業那些,都是講怎幺樣讓你的身心柔軟下來,現在回到當下來,好好去體會法,好好去現見法,現世解脫自在。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六章 樂見聖賢》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