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用功修行?(下)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用功修行?(下)

  

  主講:空海(惟傳)法師

  地點:湖北四祖正覺禅寺

  時間:2005年9月

  對空海而言,是沒有大、小乘之分,沒有南、北傳之別。對我而言,那是一個完整的、一體的,南、北傳都各有優點,我們把南、北傳的優點綜合起來,把那些非常珍貴的法寶,以及修行法門,與衆生分享。

  平常我們怎麼樣用功呢?每天你都要走路、都要說話、都要工作,記得!每一個當下,都是用功的好時機。活在當下,方丈和尚的生活禅裏面,一樣強調這一句話--「活在當下」。不要想說「我現在做這些事情,哎呀!我很倒黴啊!這個月被派到大寮,工作粗重、又無聊,天天煮飯菜,覺得很倒黴!沒有機會修行。啊!可能因爲我是菜鳥,才被編派到人家不喜歡的地方…」你如果這樣在做,第一個你在做的當下,有沒有功德?沒有功德。

  你邊做邊抱怨,就沒有功德。第二是你錯失掉了你的生命,當下是修行的好因緣,是結善緣的好因緣,是修福、修慧的好因緣,但是你錯失掉了。如果你有正確的理解、正確的聞思、正確的切入修行,同樣在大寮工作,可以做得很法喜,在做的當下也是在修行,是「身念住」的開發,同時也是在跟衆生結善緣。

  怎麼做呢?舉個例子,其它的大家以此類推。今天有因緣到大寮工作,很好的一份工作,當我們要洗菜的時候,一樣清清楚楚知道你當下的動作,我在洗菜,就清清楚楚的,洗菜的過程不是馬虎,如果你馬虎、敷衍了事,你的心有沒有活在當下?那是跑掉了。如果你做事情馬虎、應付、敷衍,你的心一定是跑到其它地方去,這樣你的身心沒有對焦。百千法門,沒辦法引導你回到這個方寸,不管你用任何法門,你的心還是向外在跑。所以,當你在洗菜、在切菜、在煮菜、煮飯的當下,如果能夠清楚活在當下的過程,當下就是在修行,而且也是在修定,你的心能夠安住在當下,大寮就是禅堂,能夠讓你安住在當下。

  所以,「四念處」的第一階段,就是身體的動作要保持清醒明覺,記得很重要的原則--「活在當下」,當下比較明顯的動作是什麼,就把你的覺知力、覺察力,放在當下的動作上面。切菜,就清清楚楚知道現在在切菜,不但在修定,而且也比較不會切到手指;炒菜,一樣帶著微笑、帶著慈悲炒菜,這一份菜有你的加持力,知道嗎?如果在炒菜的當下,一樣清醒明覺在炒,而且又是帶著微笑、帶著慈悲心在炒,這一道菜不一樣,它是真的有你慈悲的加持力,衆生吃了這些菜,也更容易開智慧。

  衆生在成長,也會把這些回饋給你,這些都是無形的。我們佛教不是講回向嗎?這是很具體、很實際的回向,你當下做事情都是歡喜心、慈悲心在做,真正當下就有你慈悲的磁場在回向法界,而法界又會有更多的慈悲、更多的善因緣回向給我們,我愛人人、人人愛我。所以,當下你在做什麼事情,都是清醒明覺、而且歡喜心去做,你的覺性會不斷開發、開發。

  覺性的開發,就會助長你開啓智慧,當智慧一開啓,又常常帶著慈悲心在行「菩薩道」,當下就是「解脫道」跟「菩薩道」並行,就是「悲智雙運」。希望今天與大家結緣之後,能夠幫助大家在日常生活之中做得更紮實,而且有更多法喜、更多的喜悅。

  再來,我們每天都要走路,平常走路都是趕啊、趕快、趕快,匆匆忙忙的,我們平常走路,很少去覺察到你當下的腳步、當下的步伐,這樣你的走路又讓你錯失掉了用功修行。

  不是說光在禅堂裏面,或是在經行的步道走路,才叫做「經行」,如果真正會用功,每天的走路都是在經行,你的步伐保持清醒覺知,現在是右腳左腳、右腳左腳,每一個步伐都清楚覺察到。你不要想說「我是要來明心見性啊!我是要大徹大悟啊!你跟我講這些,太粗淺了吧?!太看不起我了吧?!我是大利根器,你跟我講這些有爲法,太不重要了吧?!…」不是的,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爲什麼呢?

  「佛陀」真正的意思,就是覺醒者、覺悟者,佛就是一個覺醒者、覺悟者,不是說我一直在打坐,打坐到最後是「漆桶脫落」,那時候才覺醒…,不是這樣。當然,那也是一個重要的突破。但是,爲什麼成就祖師,沒那麼容易?爲什麼要成就大徹大悟,沒那麼容易?因爲大家太忽略了馬步的紮實功夫,馬步的紮實功夫建立在哪裏?每天的行、住、坐、臥之中,你要成爲覺醒者、成爲大徹大悟的人,大悟是來自于小悟,頓悟是來自于漸悟。整個四祖禅寺要舉行落成開光典禮,是不是來自于打地基?來自于一磚一瓦紮紮實實的建築起來?你要頓悟,一定要累積日常點點滴滴的覺悟、覺醒,如果你的行爲舉止動作沒有保持覺醒,要來到大徹大悟,很難、很難啊!

  沒有這些紮實的功夫,平常沒有點點滴滴的開發、覺醒,怎麼能夠真正成爲覺悟者、覺醒者?所以,不要忘了,頓悟是來自于漸悟,頓悟是來自于漸修。沒有醞釀足夠的能量,不可能來到頓悟的,工夫一點都馬虎不得,紮紮實實、一步一腳印老實修行,這是邁向頓悟最快速的方法,所有大徹大悟的祖師都是如此的,包括六祖、永嘉大師一樣,他們都強調紮紮實實累積很多的歲月,甚至永嘉大師還講「累世修來啊!」所以,平常要覺醒過來,覺性的開發非常重要。

  事實上,「四念處」的修行方法,就是在開發我們的覺性,是由淺到深、由粗到微細,因爲粗的覺性沒有開發出來,微細的那些更無法開發出來。所以,「四念處」的修行,它是有次第、有步驟的。把「身念處」擺在最前面,比較粗的這些動作覺察到了,才能夠覺察到比較微細的。粗的動作覺察到,才能夠覺察到微細的,也就是在初層方面先覺醒過來了,才能夠漸漸深入到潛意識裏面的覺醒。

  「四念處」的修行,第一個階段是由比較粗的「身念處」開發,第二個進入到感受、覺受、覺受--「受念處」的開發;第叁階段是「心念處」的開發,才能真正開發「心」的明覺,就是禅宗所講的「明心」階段,千萬不要有南北傳、大小乘之分,那是沒有意義。「四念處」是讓你紮紮實實的開發,來到「明心」的階段。「明心」階段開發出來之後,才能夠真正清清楚楚了悟真理實相,就是「四念處」的第四個階段,叫做「法念處」。

  「法念處」就是見法、見性,禅宗所講的「明心見性」。如果沒有正確的聞思基礎,沒有正確的方向進入,會像「瞎貓碰死老鼠」這樣的盲修盲撞,不容易切入、不容易掌握到。禅門之所以衰敗,與一般學禅的人,忽略了紮紮實實的聞、思、修的工夫有關,大家都只急著要求快速、求頓悟,但是忽略了根基、基礎。所以,真正要「明心見性」,最快速的方法就是深入聞思基礎,把二千五百年前,佛陀所跟我們介紹的「阿含解脫道」,最原始的那些經典,佛陀跟我們講述的解脫道的次第、步驟,大家先好好去理解,然後「解行合一」。

  日常生活中實際去做,落實在日常生活實修,以「四念處」的方法,身體的各種動作,走路、掃地的時候,也一樣清楚覺察當下走路、掃地的整個過程。爲什麼周利盤陀伽能夠從掃地掃到開悟?都是這樣啊!當你有聞思基礎,然後清楚明覺活在當下,置心一處,做你當下的工作,很快!因爲你的覺醒不斷在開發、開啓,當醞釀足夠的能源,處處都可以見法、可以見性。所以,把身體的各種動作清楚覺察。

  再者,我們每天都要講話,修行第一個是「身行」,第二個就是「口行」,是每天我們都有在做,問題是你能不能清楚聽到自己講話的聲音呢?如果沒有清楚聽到自己講話的聲音,「口行」方面就變成落入觀念知見空談。我們每天都要講話,而講話的當下,就是修行的好因緣,第一個原則就是把講話的速度慢下來,不要沖動、急急忙忙一直想講,把講話的速度稍微慢一點、清楚一點。其次,最重要是你要清清楚楚聽到自己講話的聲音與內容,這一點很重要。

  一般人都是一直急著講話,然後要講給別人聽,但是自己卻沒有清楚聽到自己講話的聲音。如果我們沒有清楚聽到自己講話的聲音,沒有清楚覺察到你當下的動作,就是「無明行」,就是無明沖動,如果能夠清楚覺察我們的行爲、我們的動作、我們講話的內容,就是「明行」,亦即佛陀十個名號之一「明行足」,修行就是把我們的「無明行」,轉變成爲「明行」,每天紮紮實實的用功,是邁向解脫最快速的方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