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作好慈善工作?

  如何作好慈善工作?

  

  主講:空海(惟傳)法師

  時間:2005年10月25日

  地點:福建‧廈門

  如何做好慈善工作?首先講述空海一路走來的經曆,提供大家參考。因爲,不管我講什麼,我都會對自己負責;不管我講什麼,我都會檢討反省自己有沒有做到。如果我本身沒有做到,只是空口說白話,或只是講給別人聽、講給別人做、要求別人做,自己卻沒有做到,這樣就很不理想。我們所講的,一定是自己有做到的。我們講話、做事,都要認真負責,包括我們現場一樣有錄音、錄像,這些都可以保留給沒有在現場的人聽聞。

  空海所講的,不單單只是向大衆分享、也是一種負責,對社會負責、對國家負責、對全人類負責。因爲社會是由我們所共同組成的,每個人都有責任幫助社會淨化、安定、祥和,慈善工作就是如此,一方面可以自利,又可以利益更廣泛的衆生。

  空海從小就對世間苦難特別敏感,看到世間的苦難,就會自然生起悲憫之心。記得國小二、叁年級住在鄉村,每逢節慶的廟口都有演出歌仔戲,有時候晚上會去看熱鬧。當我看到歌仔戲劇情演出人間苦難,雖然身爲男孩,卻很自然掉下眼淚,同班女同學坐在附近看到,都會竊竊私語談論,讓我不好意思趕快把眼淚擦掉,不想讓別人看到。

  其實,這也是本性、天性的流露,在青少年時期,就生起悲天憫人之心,發願將來有能力,要從事濟世救人的工作,于是一路走來,就不斷探討生命哲學、人生哲學,到底社會的苦、人生的苦是從何而來?想去找尋苦因,期許自己能夠出離苦海,也協助世間衆生出離苦海、減少苦難、減少悲劇。

  從青少年時期開始,就不斷的認真、勉勵自己,能夠回饋世間、衆生什麼,就默默去做。因此在我的記憶之中,從來沒有跟人打過架,也很不喜歡與人爭吵、論斷別人是非,內心常常存有悲天憫人之心,不喜歡造成別人的痛苦,自勉能爲世間減少苦難,能夠做多少,就默默去做。

  後來有因緣在卅歲,正式成爲合格中醫師,當時也是懷抱「懸壺濟世」的魄力與決心,把個人的得失、名利都放下,有一份穩定工作,生活可以過得去,行有余力就多回饋世間。醫生是幫助衆生在身體病苦方面的減少,從而看到衆生心靈上的痛苦,卻是更深切、更複雜,身爲一位醫生,能夠協助的還相當有限。所以,後來決心往心靈更高深層面去探究。

  于是選擇就讀佛學研究所,希望能夠從另一層面,協助衆生減輕更深層的痛苦,幫助自己及衆生,把深層的病因、痛苦找尋出來,從根本層面來解決。

  曆經行醫10年、在45歲期間,空海就把醫生工作整個放下。在近五年多來,一心一意從事社會慈善工作,著重在心靈淨化、成長方面,協助衆生得以安心、安詳,也幫助社會安詳、世界和平。我們從事的慈善工作,也是默默在做,無論別人是否了解,就是憑著良心理性在做,沒有獲得掌聲鼓勵,無所謂!因爲我們不是爲此而作。

  如何做好慈善工作?真正做好慈善工作,我們自己本身是首先受益,會越來越快樂、越安詳、越自在、越慈悲。真正從事慈善工作,一定是身心柔軟、很慈悲,不但自己受益,家人也隨之受益,因爲家人感受到你的慈悲、柔和、安詳,自然會受到磁場的感應而改變。一人行善,周遭家人就會受到影響而詳和。如果你的個性很急躁、暴躁,家庭也會沖突不斷。如果我們內心祥和、慈悲,家庭就會充滿安詳、安樂;個人快樂,家庭也快樂。我們的社會就是由個人與家庭組合而成,如果越多人行善,我們的社會就會越趨向安和樂利,越多人具有慈悲心,人世間的各種沖突也會大大減少。因此,不要小看慈善工作,它是點點滴滴在回向世間。

  如何把慈善工作做好呢?第一、我們的動機要純正,慈善是屬于公益事業,我們有能力就多做付出、回饋、關懷,至于因此會得到多少回報,都不在我們的考慮範圍。當然,不管任何宗教,從事專職的工作人員,領取一份生活津貼、車馬費,是應該的、是合理的,況且所支領的薪水,比一般社會薪資少。但是,真正從事慈善工作的人,不會在乎薪水,只要生活過得去,就很樂意、很熱心。

  慈善工作是屬于良心事業,不可假藉慈善之名,獲取個人名利,否則就去從事世間一般營利行業就好了。因此,動機、發心一定要純正,不可從中牟取個人名利之心。

  第二、要有能力。如果我們本身沒錢或負債,卻向別人借錢行善,這樣不理想。如果我們本身沒有能力,卻礙于面子逞強去做,這樣無法長久,而且很容易生出煩惱。就像自己不會遊泳,但是看到有人掉下水,卻逞一時的慈悲跳下去,有用嗎?往往是自己受苦,甚且可能淹死,也無法救得了對方。

  行「菩薩道」濟世救人,要衡量自己的能力,有錢就出錢,有力就出力,有智慧就貢獻智慧,有某方面的才華,就把專長貢獻出來。所以,我們有余力、有能力貢獻心力,歡喜做、甘願受,歡歡喜喜去做,若是被勉強的、被規定的、被逼迫的,慈悲心無法流露出來。

  行慈善工作,都是歡喜做,而且有能力去做,當下由于是有能力、有余力,才得以維持高質量的不求回饋。如果本身沒有能力,當下是無法持久,另則由于本身就不足,于是會想從中得到某種利益,這樣就不是真正的慈善。

  行善本身要有能力、也不逞強,若是有勇無謀,憑著一時激情往下跳,沒多久就很容易生出煩惱,甚至會起瞋心。但是,每個人不要劃地自限,認爲要等將來很有錢才布施,所謂「有能力」,其實是我們心的認定問題。有人擁有一百萬,還是想擁有更多錢,仍然覺得很貧窮、還欠缺很多,要他布施就不太樂意、也不太喜歡。

  有的人生活過得去,有飯可以吃,有房子可以遮風避雨,雖然身邊所剩余的錢不多,但是十塊錢是一個贊助,一百塊錢也是一個發心。因此「有余」,並不是說一定要多少錢,其實是心念的問題,生活上可以過得去,于是願意多付出、多布施,與衆生廣結善緣。如果你的發心相當純正善良,這十塊錢的功德,比你心不甘、情不願拿出一千塊,效果都還要更好,數目不在于多少,而是在于我們的發心;時間不在于長久,而在于我們發心的純正。

  另外,我們不要劃地自限,認爲「不可能吧?我大概沒能力吧?…」如此會壓抑我們的潛能而無法發揮。我們當然不必逞強,也不要劃地自限、低估自己,每個人都有無限可能。如果懷有悲天憫人之心,就算今天尚未有能力,但是會自我期勉,但願將來早日有能力,回饋世間、回饋社會。所以,最重要是我們的發心純正,具有菩提心、慈悲心。

  另外,與大家勉勵幾個守則。第一,要認真、負責。不要認爲「我還有其它工作,慈善工作只是附帶的,有也好、沒有也好,可有可無」當然,業余工作是加減是可以,但是真正要做好慈善工作,不管我們投入多少的時間或是精神,所謂「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都要認真負責把該做的工作做好,不要認爲可有可無。我有能力做多少,就認真去做,不要草率、馬虎,承諾要去做的事情,就要有責任心做好。

  第二,要誠實信用,自我管理、自我負責,尤其是從事慈善工作的人。對空海而言,別人都不必監督我,我會自我負責,也向天下衆生負責;空海做事光明磊落,對衆生有利益的事,我才去做。表相上,衆生或許未必了解,但是空海做事一定是從良心、理性出發,只要對衆生傷害、無益處,我們就不去做。

  所以,包括講話、承擔事情,都是信用、負責,承諾答應的事,就會做到;如果做不到的,我會提出做不到的原因。如果是負責帳務方面,法律製度必須遵守,但是一樣不必別人監督,就會把工作做好。不該屬于我的一毛錢,絕不去貪取;不該屬于我所有的,絕不去沾染、不去抓取,具有如此光明磊落之心做慈善事業,不但更多衆生會信任我們,也才是真正的慈善。

  事實上,慈善工作都是自我管理、自我負責,我們在臺灣有成立解脫道學苑辦公中心,也都讓大家自我負責、自我管理,他們做事情認真去做,從來不必監督、指揮,哪方面的工作需要做、有能力就去做,大家都是自動自發。

  真誠真心善待每一個人,由于做慈善方面的工作,所接觸與濟助的對象,大部份是經曆身體、心靈痛苦,或是某種程度的災難,遭受到一些創傷,更需要我們發揮慈悲心、愛心、耐心,真誠真心對待他們。當然,不只是對自己家人,對社會、對一般人,包括同事之間,都自勉真誠真心善待每一個人。不去欺騙別人,不讓別人受傷害,內心就是慈悲善待一切衆生。

  從事慈善工作,當然要遵守政府法令規範,財務公開化、透明化,也可以征信于大衆。我們越誠信、公開向大衆負責,越多人會越信任我們,于是也會成爲推行慈善工作的幕後贊助者,都是在于誠實、信用、負責,賬冊方面一樣向大衆負責。

  以上是屬于一般世間層次的慈善,以高層次的慈善而言,就是佛教所謂「叁輪體空」的布施,沒有我是、我能、我慢,沒有瞧不起對方、看輕對方,視這些苦難同胞與我們平等的位置,以愛護我們自己之心,愛護每一位衆生。如果認爲他們是可憐者、被救濟者,以如此心態對待他們,無形中很容易傷害到衆生的自尊心,因此要以平等之心對待一切苦難的衆生。

  如果衆生的年紀比我們小,要當做是自己的小孩,關心他、關懷他。不要認爲「他跟我不同姓,又不是我生的」這些分別隔閡都要放下,真心視爲自己的小孩,協助他們成長,有能力將來可以照顧自己,做更多的事回饋社會。如果有人遭遇世間種種逆境折磨,因而受到刺激、心態失衡,無法得到愛心的照護與協助,有可能走上極端化,就形成社會的一大問題。

  一個小孩在家庭沖突很大的環境長大,他的身心不太容易平衡,在欠缺愛的環境成長,有時性格也會變得很冷漠。所以,家庭的問題,很容易造成社會的問題;而社會的問題,也是由家庭的問題衍生過來的。因此,當我們有能…

《如何作好慈善工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