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力去幫助衆生,對待需要我們伸出援手的衆生,要視做自己的小孩一樣關懷他們,協助他們成長。我們幫助一個人回歸到正道,身、心、靈健康,就是爲社會、爲人類,做一件很重要的工作。無形中,大大化解、減少社會的暴力。
學習「叁輪體空」行善,絕不虛僞、也不耍詐,不欺騙自己、也不欺騙任何人,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懷有悲天憫人之心,起心動念都心懷天下衆生。如果每個人提升到如此胸襟,我愛人人,人人也會愛護我們。如果看透世間名利,放下把個人名利、成敗得失、利令毀譽,可以做得非常殊勝。
如果某件事情,別人不願意去做,或是尚未發現到它的重要,當我們覺得這件事情對廣大社會很重要、很有意義,我們要有高瞻遠矚的眼光,默默去做。別人未必認同,沒關系!只要這件事情對我們自己、對社會、對衆生有好處,我們就默默去做,縱然沒有得到支持、諒解,或是由于別人不了解,還批評、持相反的意見,只要覺得對良心負責、對社會負責、對人類負責,就可以默默去做。
在行善的過程之中,如果遇到困難、挫折、打擊,不要氣餒!因爲做任何事情的過程,沒有任何挫折,打擊、困難,我們也不容易提升、成長。所以,遇到任何的困難、阻礙,要以耐心、毅力、愛心去解決,不要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尤其是行慈善方面,有很多時候是吃力不討好,臺灣話有謂「有功沒賞,打破要賠」做成有功勞,卻沒有獎賞;如果做壞了、打破了,還要負責賠償。于是有的人行善,後來會感到氣餒,因爲默默在做,卻沒有得到掌聲及肯定,做了十件好事,有一件事情沒做好,不是他惡意或是故意,但是別人就會針對此事予以打擊。
因此,做慈善更需超凡的愛心、耐心、毅力,後面的支撐力就是我們的慈悲心良心、愛心。今天,別人不了解我們,沒關系!相信曆史會證明一切,我們所做的正確與否,留給曆史去評判,只要覺得對人類有利益,我們就默默去做、默默奉獻。
另外,做事要柔中有剛、剛中有柔,我們懷抱理想,就默默去做、默默奉獻,但是要有柔軟心,處事方法要柔軟,不要跟任何衆生起沖突。當然,世間處事過程,難免會有沖突,但是我們如何在有沖突之中,變成爲沒有沖突?如何在有是非的情況,變成爲沒有是非?就是必須具有柔軟心、剛中有柔。「剛」意指有理念、有理想,但是做事過程中,方法是需要講究,不是橫沖直撞。
不要藉說「我率直啊!」可知你的率直常常去刺傷別人?我們要善待每一個人,不跟任何人起沖突,所謂「剛中有柔,柔中有剛」,真正要做得圓滿,需要具足智慧,而且裏面含有非常高的人生哲學與藝術,是每個人都需要學習的一們學問,沒有人天生就會了,每個人都需要去學習。所以,智慧與慈悲結合,就是佛教所謂的「悲智雙運」
做慈善的當下,胸襟、肚量一定要很廣大,包容各種宗教、各個宗派、各個種族,包容所有的國家與人民,行善是沒有國界之分,以很超然的立場,超越宗派、超越宗教、超越種族、超越國界,醫生就是以超然的立場行醫。事實上,真正行善之人,事屬于心理輔導師,更需要以超然的胸襟、立場,不能認爲自己是信佛教,對方不是信佛教的,于是就排斥,認爲對方是外道…,不可有如此狹窄的分別,這樣不是真正的慈悲、真正的慈善。
無論任何情況,我們不去製造對立、沖突,是要協助化解各種沖突、對立,秉持化解一切沖突的胸襟,不管是從點點滴滴微細處,或是大方向去做,起心動念一定是從慈悲善念出發去做。
再者,盡量以無條件、無所求去做,佛教講無我、無私的精神。當然,專職法工人員,支領一份固定的生活津貼,是很正常、很自然,最重要是我們的心,包括做義工,或是本身沒有實際投入第一線,無論有形、無形的贊助與協助,大家以無條件、無所求的心念去做,這樣我們本身會不斷成長,而且團體也能夠維持很純淨。尤其是主其事者,以及核心幹部,都要自我勉勵往無條件、無所求方向,默默去做。
這樣普天下的衆生,在你的大慈大悲之下,得以真正獲益,而且不斷成長,讓我們共勉,把衆生視同一體,「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每一位衆生都是我們的兄弟姊妹,年紀比較小的,都是我們的小孩;年紀比較大的,是我們的長輩、父母,所有人類都是我們的同胞,以如此廣大胸襟行善。無論我們到哪裏,都發揮出生命神聖的意義回饋世間,不要小看我們的力量,一個人在做,無形中帶動更多人來做。「同心會」現在有好幾百位會員,如果大家能夠發揮這樣的力量、精神來做,影響的範圍不只是廈門而已,全體社會也會因爲大家的愛心付出,而充滿著溫暖氛圍。
*雙向互動提問
「身邊的朋友偷了我的錢財,要如何原諒他?」
有時候是因爲無形中,我們顯露一種誘因,在誘導別人犯罪,如果我們不是故意的,沒關系!如果有人偷了我們的錢財,至于爲什麼會偷竊呢?或許是因爲處境困難,如果他偷了,就當做是一種布施。但是,我們不是放縱,長養衆生的欲貪,如果對方的行爲惡劣,形成一種習性,就不可以長養衆生的欲貪,下一次就要有一些防範。
如果清楚知道偷竊者,可以當面找他談談,或是透過別人跟他談也可以。有時候,我們未必真正確定,也有可能是我們誤會、誤解,或是如果他真正有需要,當作是一種布施出去,下一次多警惕就好。盡量不造成彼此的沖突,但是也不要長養衆生的欲貪,助長世間的犯罪,要有智慧去處理。
「如果還有負債,如何做慈善呢?」
就算現在還有負債,一樣可以展現慈悲心。所謂「慈悲心」,是要先慈悲自己,讓負債早日還清,如同讓自己早日學會遊泳,不要常常倚靠別人拯救,不要成爲透支、負數。慈悲先從慈悲自己開始,幫助自己早日成長、獨立,讓自己下一步有能力回饋更多。所以,先對自己好,協助自己成長,是慈悲、也是慈善。慈善,並不是單單對外,慈悲要從善待自己開始,行善要從善待自己開始,有能力才能真正行慈善事業。如果還負債很多錢,如何設法讓自己零負債,是很重要的一個慈悲的開始。
不要以爲慈悲行善,都只是一直幫助別人,然後不顧自己。自己要先能夠站穩、幫助自己,才有能力幫助別人。當然,這是比較長期的目標,短期的目標呢?舉例來講,我現在還負債十萬元,每個月是薪水一千塊,每個月固定還多少債務,當下雖然只有幾百塊、幾千塊,但是十塊、二十塊,一樣可以做。所以,不在于多少,而是在于心念,你的心力、慈悲心。
事實上,慈悲心是無窮的,願力是無窮的,只要你有願力、慈悲心,個人不但可以改善,而且也能夠具體把願力化爲具體行爲,去回饋世間。現在雖然處在坎坷的情況,但是只要你有願力、有慈悲心,就會改善的,次第、步驟很重要,自己能夠成長、慈悲對待自己,然後也慈悲對待一切衆生。
什麼是「叁法印」?
簡單講,就是無常、緣起、無我。宇宙的運轉法則、宇宙的真理,佛陀歸納爲「叁法印」,了解「叁法印」,就會過著跟宇宙運轉法則一致、和諧的生活,生命是鮮活的。如果不了解「叁法印」,所做的呢?往往跟大自然的運轉法則是背道而馳,于是産生很多的痛苦。
什麼是「叁輪體空」?
「叁輪體空」是做到無我、無我所,沒有行善的念頭,有行善的心,但是沒有執著的觀念。這是一個很崇高的境界,不是不去做善事,當你默默在行善、默默在付出、默默在回饋,當下我們是無我、無我所,沒有自私的心,不爲自己,沒有名利心,也不把對方當做可憐人、次等人,對方是跟我們是平等,今天需要我們幫助,我有能力就來協助,他也是我的同胞,跟我是一體的,我協助他成長,他將來也可以回饋更多人。
做善事的當下,沒有我慢、沒有我能、沒有我所,對世間有益之事,我們就默默去做,不求回饋、不求回報,不是說對我多好,就對你多好;我付出多少,你要回饋我多少。一般世間的付出,通常都是有條件,我對你付出多少,你也要回饋我多少。如果對方回饋的,少于我所預估的,就會失望,嚴重還會起瞋、生氣。包括對小孩子很關心、很關懷、很關愛,但是如果小孩子沒有完全聽話,按照你的意思去做,就認爲他們不乖,甚至認爲他們叛逆,但是未必小孩子有錯,只是他們所展現出來的,沒有符合我們大人的理想、欲望,就認爲他們不聽話,于是跟小孩子之間,會有很多的沖突,都是在關懷、付出的當下,我們「叁輪不空」。
以「叁輪體空」去做善事,才能夠無條件、無所求,而且不管如何變化,都能很高興、很快樂去面對一切,沒有得失心,你就會很潇灑、很快樂、很自在,而且你的品格、人格,也會非常高尚、非常高雅。
「在修行中,與朋友分享學習心得,是否就是在炫耀自己?」
重點不是在于講不講,而是在于我們在分享心得的當下,我是幫助你、協助你接觸到真理實相,協助你成長、開啓智慧。或是說我懂得比你多,想要講給你聽,希望對方接受我的思想、我的看法…。還有,在跟人家講的當下,有沒有「主宰欲」?有沒有「意思食」?最重要是我們的心態,不是講不講、有沒有炫耀,很重要的一個檢驗就是問問我們自己,如果你有炫耀之心,卻覺察不到,表示我們沒有明覺。
事實上,只要有回來反觀自己,包括現在要與某人分享,有沒有炫耀之心?問問我們自己的良心,就會很清楚。如果沒有炫耀之心,只是一個分享,沒有「主宰欲」,也不會造成對方痛苦、反感,懂得善觀因緣,當因緣不成熟,就暫時保持沈默。我們是願意與衆生廣結善緣,看因緣與衆生分享。如果有「主宰欲」,讓對方産生痛苦,就要檢討我們自己,哪裏出問題?
「如果想到外地去,又想做慈善工作,首先應有什麼樣的心態,才能進入當地的慈善團體?」
慈悲、慈善是沒有國界、沒有種族之別,只要懷有慈悲行善之心,不管你到…
《如何作好慈善工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