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悟《心經》的深義(五)▪P2

  ..續本文上一頁喔!我現在活到了七、八十歲,已經退休了,再來就好像要等著…」覺得生命好像走、走、走,快走到盡頭,覺得一種茫茫然,好像生命快要消失了,我們哪有辦法發揮生命的光芒?!因爲我們沒有了解到生命的實相,就像那些流水,年輕的時候很壯觀,雄心壯志、豪氣千萬千,但是當你慢慢的流、流…,流到這裏是大海(太平洋),這是我在臺東佳洛水那邊拍攝到的,這邊是真正太平洋,這是一條河流,好像要流入大海,覺得就像一個人生,快到生命的盡頭了,因爲你覺得死亡就是一個結束,認爲有死亡、生命快接近結束了,于是對生命會感到很恐慌,很害怕跨過這一條線,很害怕流到大海裏面,因爲覺得自己快消失了,「我老了!我沒用了!…」都是我們的錯覺。

  如果了解說:當我是一片雲,就好好扮演「雲」的角色好好過,把生命意義發揮出來;當我是流水,就好好發揮流水的生命意義,珍惜每一個當下,珍惜每一天,珍惜每一個因緣。因爲我現在了悟實相,當我快流到海洋,明了生命是來到脫胎換骨的過程,一個成長、升華的階段,因此它不但不會懼怕,而且也會很欣然接受整個因緣,而且輕松自在的流入,它會來到沒有恐怖、沒有牽挂,就是《心經》所講的「無有恐怖,無有罣礙,遠離顛倒夢想」。當你了解這些,就會很欣然的放開,然後溶入大海裏面;如果你不了解,就像「頑石不化」這樣,「身見」、「我見」緊抓著不放,就像一顆「頑石」落入大海,面對種種的波浪,感到很恐怖、很懼怕,抱怨著「境界怎麼一直在考驗著我?!境界怎麼一直沖擊著我?!…」會常常被那些波浪敲打得昏頭轉向,覺得「啊!我是在苦海裏面浮沈啊!」。

  就像一個「頑石」,「身見」、「我見」沒有消失,就是身處在苦海裏面,這些波浪不斷成爲你的逆境。如果能夠了悟實相,來到無我、無我所,「身見」、「我見」消溶。當我這條河水流到海洋,就全然的放開。當你來到「無我」,就像一包鹽溶入水裏面,表面上鹽巴好像是消失了,事實上是「小我」消失了,「我見」、「身見」消失了,但是它的生命卻是化成爲無限,跟「大我」溶爲一體。如果那些河流的水來到大海,把「身見」、「我見」放掉之後,自在的溶入大海,你的生命就會跟大海一起脈動,你的生命就會跟「大我」溶爲一體,又成爲無限的可能了,意即《心經》所講的「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生不死」。

  當你能夠與大海溶爲一體,生命不管到哪裏,是生生不息,它不會死亡,就是「不生不死」,一樣可以形成很壯觀、很美麗的世界。當我是一片雲,就以「雲」的身份、角色,活出生命的莊嚴;當我是海水,一樣活出生命的莊嚴,很自在!「觀自在」!每一個當下都能夠很自在。

  這是在臺灣的東海岸,花蓮清水斷崖那一段景色,碧海藍天,很壯觀!旁邊是蘇花公路,清水斷崖有24公裏,沿途風景很漂亮。當我溶入大海,不管在扮演什麼角色,生命都是燦然的開花,燦然的發揮出來,而且莊嚴整個法界。如果我們的心境是不斷往上提升、往上提升,就會來到一體世界;如果我們的視野、心胸越往下,我們的世界就會越狹窄。當你的世界越狹窄,停留在這樣的世界,旁邊這些都會成爲你的敵對境界,認爲「這個跟我不同,那個也跟我不同,這個跟我不同種族,這個跟我不同顔色,這個跟我不同宗教信仰,這個跟我不同國度…」當你的世界越狹窄,你的苦海就越大,你的敵對的境界就會越多。

  當你的心境能夠慢慢提升,「智慧眼」慢慢打開,你越提升一分,所得的錢財就越多,有沒有?這是一塊錢,這是五塊錢,這是十塊錢,這是五十元。當你越提升、越提升上來,這些錢都會變成是你的,生命的法財就越多。如果我們的心靈提升到這樣的境界,法界就成爲你的無盡寶藏,修行是協助開啓每個人無盡的寶藏。

  這是「太極」,是用網球來代替,因爲我在幾年前,曾經很熱衷于打網球,以前是用太極花代表,考慮到大家聽一聽之後,會覺得很枯燥、無聊或是打瞌睡,所謂「見錢眼開」,當你在打瞌睡,我們播放這一張,大家的眼睛都睜大了(哈哈!),當然這是笑話啦!增加一些趣味性,一方面因爲它有小有大,剛好網球圖案有線條,很像太極的陰陽-陽升陰降。如果我們的心境能夠提升,無限的法界都是我們的無盡寶藏,《六祖壇經》講「本自具足」,真的所言不虛,今天有因緣在加拿大溫哥華這裏共聚,若是空海對大家有所回饋什麼,就是要協助大家去看到、發覺我們「本自具足」的無盡寶藏,讓每一個人的生命都過得很充實、很自在、很灑脫。

  如果真正能夠體會《心經》的深義,我們每個人也都可以過得灑脫自在。本來是空中的一片雲,但是它卻含有生命力,而且能夠成爲生龍活虎。看看這片雲裏面有沒有龍?仔細看!這裏有一個龍頭,這是龍頭、眼睛、鼻子、龍須,龍的身體,這是一條鳳,龍鳳飛舞。如果真正開啓智慧、能夠見法,體悟真理實相、灑脫自在,你的生命就是這樣生龍活虎,不只是單純的一片雲,生命真的像孔雀開屏。好啦!看到「孔雀開屏」,不要又是一直跑、跑去看孔雀的屁股,不要一直在挑剔別人的毛病,要多欣賞每個人的優點,多學習每個人的優點,多包容每個人的缺點。

  你所認定爲別人的缺點,未必是缺點,只是你不欣賞而已,展現不符合你的意而已。所以,我們所界定別人的缺點,未必是別人的缺點。能不能從現在開始?我們多欣賞、多學習別人的優點,多包容別人的缺點,而所謂缺點是我們所界定的,也未必是真正的缺點,能夠這樣,每個人的人際關系都會變得不一樣,會大大的改善,家庭也會和諧,修行之路都會更順暢。至于怎麼來到「行深」呢?怎麼來到「觀自在」?方法、次第步驟是非常重要,不是空海刻意保留,而是時間的關系,期待明天在「修行次第簡介」講座中再向大家解析。

  

  

《體悟《心經》的深義(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