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体悟《心经》的深义(五)▪P2

  ..续本文上一页喔!我现在活到了七、八十岁,已经退休了,再来就好像要等着…」觉得生命好像走、走、走,快走到尽头,觉得一种茫茫然,好像生命快要消失了,我们哪有办法发挥生命的光芒?!因为我们没有了解到生命的实相,就像那些流水,年轻的时候很壮观,雄心壮志、豪气千万千,但是当你慢慢的流、流…,流到这里是大海(太平洋),这是我在台东佳洛水那边拍摄到的,这边是真正太平洋,这是一条河流,好像要流入大海,觉得就像一个人生,快到生命的尽头了,因为你觉得死亡就是一个结束,认为有死亡、生命快接近结束了,于是对生命会感到很恐慌,很害怕跨过这一条线,很害怕流到大海里面,因为觉得自己快消失了,「我老了!我没用了!…」都是我们的错觉。

  如果了解说:当我是一片云,就好好扮演「云」的角色好好过,把生命意义发挥出来;当我是流水,就好好发挥流水的生命意义,珍惜每一个当下,珍惜每一天,珍惜每一个因缘。因为我现在了悟实相,当我快流到海洋,明了生命是来到脱胎换骨的过程,一个成长、升华的阶段,因此它不但不会惧怕,而且也会很欣然接受整个因缘,而且轻松自在的流入,它会来到没有恐怖、没有牵挂,就是《心经》所讲的「无有恐怖,无有罣碍,远离颠倒梦想」。当你了解这些,就会很欣然的放开,然后溶入大海里面;如果你不了解,就像「顽石不化」这样,「身见」、「我见」紧抓着不放,就像一颗「顽石」落入大海,面对种种的波浪,感到很恐怖、很惧怕,抱怨着「境界怎么一直在考验着我?!境界怎么一直冲击着我?!…」会常常被那些波浪敲打得昏头转向,觉得「啊!我是在苦海里面浮沉啊!」。

  就像一个「顽石」,「身见」、「我见」没有消失,就是身处在苦海里面,这些波浪不断成为你的逆境。如果能够了悟实相,来到无我、无我所,「身见」、「我见」消溶。当我这条河水流到海洋,就全然的放开。当你来到「无我」,就像一包盐溶入水里面,表面上盐巴好像是消失了,事实上是「小我」消失了,「我见」、「身见」消失了,但是它的生命却是化成为无限,跟「大我」溶为一体。如果那些河流的水来到大海,把「身见」、「我见」放掉之后,自在的溶入大海,你的生命就会跟大海一起脉动,你的生命就会跟「大我」溶为一体,又成为无限的可能了,意即《心经》所讲的「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死」。

  当你能够与大海溶为一体,生命不管到哪里,是生生不息,它不会死亡,就是「不生不死」,一样可以形成很壮观、很美丽的世界。当我是一片云,就以「云」的身份、角色,活出生命的庄严;当我是海水,一样活出生命的庄严,很自在!「观自在」!每一个当下都能够很自在。

  这是在台湾的东海岸,花莲清水断崖那一段景色,碧海蓝天,很壮观!旁边是苏花公路,清水断崖有24公里,沿途风景很漂亮。当我溶入大海,不管在扮演什么角色,生命都是灿然的开花,灿然的发挥出来,而且庄严整个法界。如果我们的心境是不断往上提升、往上提升,就会来到一体世界;如果我们的视野、心胸越往下,我们的世界就会越狭窄。当你的世界越狭窄,停留在这样的世界,旁边这些都会成为你的敌对境界,认为「这个跟我不同,那个也跟我不同,这个跟我不同种族,这个跟我不同颜色,这个跟我不同宗教信仰,这个跟我不同国度…」当你的世界越狭窄,你的苦海就越大,你的敌对的境界就会越多。

  当你的心境能够慢慢提升,「智慧眼」慢慢打开,你越提升一分,所得的钱财就越多,有没有?这是一块钱,这是五块钱,这是十块钱,这是五十元。当你越提升、越提升上来,这些钱都会变成是你的,生命的法财就越多。如果我们的心灵提升到这样的境界,法界就成为你的无尽宝藏,修行是协助开启每个人无尽的宝藏。

  这是「太极」,是用网球来代替,因为我在几年前,曾经很热衷于打网球,以前是用太极花代表,考虑到大家听一听之后,会觉得很枯燥、无聊或是打瞌睡,所谓「见钱眼开」,当你在打瞌睡,我们播放这一张,大家的眼睛都睁大了(哈哈!),当然这是笑话啦!增加一些趣味性,一方面因为它有小有大,刚好网球图案有线条,很像太极的阴阳-阳升阴降。如果我们的心境能够提升,无限的法界都是我们的无尽宝藏,《六祖坛经》讲「本自具足」,真的所言不虚,今天有因缘在加拿大温哥华这里共聚,若是空海对大家有所回馈什么,就是要协助大家去看到、发觉我们「本自具足」的无尽宝藏,让每一个人的生命都过得很充实、很自在、很洒脱。

  如果真正能够体会《心经》的深义,我们每个人也都可以过得洒脱自在。本来是空中的一片云,但是它却含有生命力,而且能够成为生龙活虎。看看这片云里面有没有龙?仔细看!这里有一个龙头,这是龙头、眼睛、鼻子、龙须,龙的身体,这是一条凤,龙凤飞舞。如果真正开启智慧、能够见法,体悟真理实相、洒脱自在,你的生命就是这样生龙活虎,不只是单纯的一片云,生命真的像孔雀开屏。好啦!看到「孔雀开屏」,不要又是一直跑、跑去看孔雀的屁股,不要一直在挑剔别人的毛病,要多欣赏每个人的优点,多学习每个人的优点,多包容每个人的缺点。

  你所认定为别人的缺点,未必是缺点,只是你不欣赏而已,展现不符合你的意而已。所以,我们所界定别人的缺点,未必是别人的缺点。能不能从现在开始?我们多欣赏、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多包容别人的缺点,而所谓缺点是我们所界定的,也未必是真正的缺点,能够这样,每个人的人际关系都会变得不一样,会大大的改善,家庭也会和谐,修行之路都会更顺畅。至于怎么来到「行深」呢?怎么来到「观自在」?方法、次第步骤是非常重要,不是空海刻意保留,而是时间的关系,期待明天在「修行次第简介」讲座中再向大家解析。

  

  

《体悟《心经》的深义(五)》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