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第二十七章 修習禅定 問答

  《阿含解脫道次第》第二十七章 修習禅定 問答

  四叁六、什麼是禅定?

  答:禅定也叫禅思、靜慮、止觀。禅定不是死板板的定,是靜下來深深的去思維、去體悟。禅定是活潑、活動的,是清醒明覺的活在每一個當下。

  四叁七、修禅定的目的是什麼?

  答:讓心靜下來,成爲一面明鏡,然後進入止觀雙運,照見到真理實相和十個結縛。

  四叁八、止觀雙運的前提條件是什麼?

  答:有初禅的功夫,進入止觀雙運,如實觀到叁法印。

  四叁九、初禅的五禅支是什麼?

  答:尋、伺、喜、樂、一心。

  ①尋:找一個讓心安止在上面的方法。簡單易行,隨時隨地可用功的方法最好,佛介紹出入息念最殊勝。(出入息念,把心安止在呼吸上,也就是把注意力放在鼻頭、丹田,或小腹上。丹田的位置比較明顯,隨著呼吸的進出,丹田會一起一伏,容易覺察。

  ②伺:在找到的方法上用功,全心投入,守住不變。

  ③喜:伺穩定下來,氣息平穩,身心放松,自然産生歡喜的感覺,這是身體本能的正常反應。

  ④樂:當喜的感受持續不斷,漸漸減弱,趨向平穩、微細,繼續保持放松和不迎不拒的狀態,樂覺支便産生。喜覺支表現粗大、起伏明顯,如喜形于色,歡心跳躍;樂覺支表現微細、安詳、心曠神怡。樂覺支持續不斷,就進入了禅悅爲食的狀態。

  ⑤一心:心念集中不散亂,一心一意在一個境界上,堅定不移,不動不搖。

  四四O、修止的初禅與止觀雙運的初禅有何區別?

  答:尋、伺、喜、樂、一心,是偏于專注修止的初禅。覺、觀、喜、樂、一心,是止觀雙運的初禅。

  四四一、初禅到四禅屬于哪一界?五定到八定屬于哪一界?

  答:初禅到四禅屬于色界。五定到八定屬于無色界。

  四四二、修禅定不得力的毛病是什麼?

  答:1.往往是抓住一個方法,不調整、不靈活。2.對禅定過程不知道怎樣進入。3.用蠻力。

  四四叁、五禅支最難修的是哪一支?

  答:伺最難修。讓心安住下來,對初學者最困難。因爲我們的心猶如一匹野馬,習慣了跑東跑西,靜不下來,所以對伺要下一番苦功夫,需要一段時間,反複練習。要有耐心,堅持用功,沖破這一難關,後面的叁個禅支就很容易了。

  四四四、最好、最省力的練習尋、伺的方法是什麼?

  答:出入息法和動中禅,這兩個配合起來,對練習尋、伺相當好,相當容易。靜的時候觀呼吸,十分鍾、二十分鍾都可以。動的時候,用動中禅,身心和一,覺知當下的各種動作。每天練上十次八次,工作、生活、修行叁不誤。如此,修行會變得輕松愉快,沒有壓力和煩躁,不出叁個月就可見成效。

  四四五、修禅定的要領是什麼?什麼情況下是進入初禅的境界?

  答:禅定的要領:活在當下,全然的放松,不用力,無所求。尋、伺、喜、樂、一心的五種感覺一齊産生,表示心已定止,進入了初禅的境界。初禅的修持過程,精細、微妙最難修,對每一個修行人都是一道難關,但又必須跨越過去。突破初禅,進入四禅八定不困難。初禅的難題是伺,突破伺,進入初禅不困難。

  四四六、什麼時候進入止觀雙運?

  答:禅修初期的重點是練專注,當有了定力之後再進入止觀雙運。

  四四七、開悟見法的最好階段是什麼時候?

  答:在覺、觀、喜、樂、一心的初禅,有止有觀,讓心進入甯靜,當下去體悟法,並能見到法。見法就是開悟。

  四四八、怎樣對待禅修中的妄念和昏沈?

  答:善待昏沈:用愛心和慈悲心對待昏沈,不要壓抑和抗爭。感覺昏沈和疲憊就休息一下,讓身體得到恢複。

  善待妄念:用愛心和慈悲心對待妄念。妄念産生不要責備,保持明覺,看到妄念,妄念就自然消失。心如虛空,妄念如白雲,虛空不礙白雲飛,讓妄念穿流而過。如果責備妄念就變成頭上安頭,沒完沒了。對妄念不譴責也不隨順,不期待白雲飛過,也不阻擋烏雲飄來,保持明覺,覺察妄念的生、滅、變、異。妄念是一個動態,也是一個動作。如果清醒明覺當下的妄念,把妄念當作所緣的點,不迎不拒,這個妄念就不再是你的敵人。善于處理妄念,讓心靜下來,隨時可以進入初禅境界。

  四四九、初禅、二、叁、四禅定是什麼樣子?

  答:初禅: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

  二禅:離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

  叁禅:離喜舍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樂,聖說及舍。(放下喜)

  四禅:離苦息樂,憂喜先斷,不苦不樂,舍淨念一心。(放下樂)

  四五O、禅修打坐時要注意什麼?

  答:不管在禅修時遇到什麼境界,千萬不要迷執。在禅相上迷執很容易走火入魔,要不迎不拒。

  四五一、什麼是禅相?

  答:修行人缺少正知正見,禅修時內心有所求,求神通、感應,于是自身投射出種種幻相,是打坐中的一個自然過程。不管是什麼禅相要不迎不拒,不予理睬。迷戀禅相,容易入魔。禅修時千萬注意,有附體和有所求的人不能打坐,多練動中禅。

  四五二、打坐時的步驟是怎樣的?

  答:1.通過呼吸攝心,讓心甯靜下來。2.體悟呼吸間身心的生滅變化,即無常法印。3.更深一步去體悟“無我”法印,因爲呼吸不是“我”在做主。

  四五叁、什麼是動中禅?什麼是靜中禅?

  答:動中禅是無論何時何地、無論做什麼動作,都要清清楚楚的覺察到。只要在動,就要覺察當下明顯的動,以及動的整個過程。如吃飯、喝水、洗衣、走路,把注意力放在上面,覺察當下的每一個動作。

  靜中禅是靜坐時,采用出入息念。當心散亂時,用深呼吸或數息法,讓心穩定下來。穩定之後,保持客觀的覺察與放松。這是出入息念與四念處相配合的修法。

  四五四、練習動中禅要注意什麼?

  答:動中禅的目的不是只在看動作,而是通過觀察動作,達到身心合一,保持一種覺知,進一步去看當下動作的生滅變化,即無常法印。

  四五五、怎樣在禮佛時與動中禅結合?

  答:禮佛的時候,清楚地覺察禮佛的整個動作過程。如正在合掌、正在彎腰、屈膝、俯身、跪下……。禮佛不要求快,也不要求數量。把注意力放在明顯的動作上面,身心柔軟,清醒明覺的禮佛,就是開發明覺。應用得當的話,半個小時的禮佛功夫不得了。

  四五六、無爲法的展現是什麼樣的?

  答:在無所得、無所求、不用力的情況下,保持放松、清醒、明覺的狀態,才能體會到無爲法,也就是覺、觀、喜、樂、一心的初禅。用無爲法才能溶入無常法流;才能見到大自然活生生的法。無爲法就是客觀的、放松的去看大自然法則的運轉。

  四五七、怎樣從四禅進入五定?

  答:放下色界所緣的地、水、火、風,從中做一個置換,讓心溶入到空裏。從有限的空,再放大到無邊無際的空,即是進入五定“空無邊”。感覺到自己的心量無邊,無挂無礙,能含容一切,即是進入六定“識無邊”。

  四五八、禅修一定要求深定嗎?

  答:修定不是目的,是手段,不必求深定。修定的目的:1.爲了體悟無常、無我的法印。2.了解什麼是叁界。有了入叁界的經曆,才能走出叁界。

  四五九、什麼情況下能證初果?

  答:有初禅的功夫,有止觀雙運的基礎,證初果不難。

  四六O、修四禅八定的目的是什麼?

  答:①實際經曆色界是什麼、無色界是什麼。

  ②幫助內心澄靜,以便對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進行如實正觀。

  ③內心澄靜有助于反觀,照見諸結縛進而斷除我慢、證果。

  四六一、禅定的感受舒服、美妙,爲什麼佛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呢?

  答:在欲界裏有迎拒之心就會有苦,進入色界和無色界(禅定中),若有迎拒之心,有抓取,也會有苦,因爲禅定是有爲法修出來的。有爲法有入必有出,無常生滅,如夢如幻,是抓不住的。

  四六二、修四禅八定能斷內心的苦和不安嗎?

  答:四禅八定是世間法,是修行的工具,不能斷深層的結縛。禅定是工具,修定是過程,目的是用來止觀雙運,體悟叁法印、四聖谛,看到諸結,然後一一斷除。

  四六叁、怎樣進入“無依”的修行,即無修之修呢?

  答:四禅八定是有所依而進入,這是基礎,是必經的過程。就好比兒童先學會走路,然後再學會跑。最初是有依,接下來是超越所依。超越的方法是,不管遇到什麼境界,都與它溶爲一體,能與所雙泯,心與境合一,便進入了無修之修。

  四六四、初果到叁果是怎麼修行的?

  答:是以慢斷慢,即用自我在砍由自我所産生的影子——貪、瞋、癡。

  增補:

  328、修習禅定的前提條件是什麼?(141頁)

  答:要離開欲界、離開諸惡業、不善法。放下萬緣,放下種種工作事務,放下平常滾滾紅塵的是非、好壞、勾心鬥角,名利、欲妄、貪婪抓取,攀緣、聒噪、胡思亂想,統統都放得下,這樣才可以修習禅定。

  329、打坐的要領是什麼?放松的要領是什麼?

  答:打坐的要領:全然的放松,保持清醒明覺。

  放松的要領:不用力、無抓取、無暗示、無企盼。

  330、試說明打坐時入定與出定的方法與過程是怎樣的?(142頁)

  答:在打坐時的入定與出定,需要透過有爲來到無爲,如果你很想要入定,那你就入不了定。如果在建立了正確的聞思基礎之後,那麼在打坐時自然就會入定。就像睡覺一樣,一樣要透過有爲跟無爲,到最後要入睡時的那個時候,一定要用無爲。所以無爲是非常奧妙的。爲什麼說來到後來的那個階段要用無爲?因爲你越是用有爲法去入睡,你越是睡不著,到最後入睡前你一定是很放松,使身心徹底放松,在很放松的情況之下才會真正入睡。至于睡著之後要什麼時候醒來?要有什麼方法?你必須讓身體自然睡好,疲勞消除,就會自然醒過來。所以要入睡,還是醒過來那都是無爲的。同樣的入定也是一樣,開始我們可以用方便法,透過觀呼吸,動中禅,放下一切外緣…

《《阿含解脫道次第》第二十七章 修習禅定 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