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逐漸地開發覺性,這都是准備工作,是有爲法,但真正能夠入定,到最後還是用無爲的,你有所求,你就入不了定,爲什麼說來到無所求呢?你只要准備好了,再就是要用無爲的,無所求,那自然會入定。
331、喜樂二禅支的表現有什麼不同?(143頁)
答:喜禅支的興奮頻率比較高、比較大、外表十分明顯。
樂禅支的愉悅頻率比較低、比較小、比較微細、外表反映不明顯。
332、如何把修行溶入日常生活中?(143頁)
答:我們在平常工作上班的時候,一樣可以應用尋、伺,你置心一處,專心于你當下的工作,包括家庭生活中,如你在炒菜,在洗衣、在掃地,當下都是在修行。你安住當下的工作,安住在當下比較明顯的動作上面,當下就是在修行,你慢慢的練習,就能把修行溶入到日常生活與工作之中。再來,當你有時間可以放下工作,要靜坐二、叁十分鍾也可以,這時候就可以把尋、伺、喜、樂、一心這些,做的比較更精純。若在平常工作的時候,你能去練習,就會處在尋、伺、喜的情況,當你專心在打坐,尋、伺、喜、樂、一心,它就有可能會出來。
333、打坐有什麼好處呢?(144頁)
答:當你能夠放下一切,專心打坐就類似一種充電,讓我們的身心有一個休息的機會,你經過休息又可以走更長的路,經過充電與洗滌,那麼你睡眠的品質也會提高,你在去承擔工作任務,會有更高的智慧。因此打坐對你的工作來講,都會有益助,對你智慧來講,都會不斷的提升,讓你的穩定度,定力都會不斷增長。
334、修習禅定有什麼好處呢?(144頁)
答:修習禅定讓你那動蕩不安的心,能夠漸漸地平整下來,就像臉盆的水,如果一直動蕩不安,就沒辦法反射出實相。打坐修習禅定,使心成爲一面平鏡,“一心”就是進入一個平靜的境界,這樣就能如實觀,如實照見實相。
335、到何時才能夠與空相應?(144頁)
答:在還沒有證到四果以前,你的心有時候能夠進入平靜的世界,但是有時候還是會退回到凹凹凸凸的世界,還是不穩定。要有相當的聞思基礎,至少要見法,證到初果以上,才有可能與空相應,亦即要有初禅二禅的穩定度與定力才能與空相應。
336、在禅坐修習中,怎麼把覺性從點線面空去擴大?(40頁)
答:開發覺性是有方法的。首先可以透過一些方便法讓我們的明覺,覺性逐漸開發出來。第一點就是從鼻頭、人中開始。我們一般人的心是心猿意馬,難以穩定下來的,所以要用方便法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一個點上,開發覺性從點開始。然後再把我們的明覺從鼻頭,人中這裏擴大到腹部丹田。這樣丹田的明覺範圍,就比原來在鼻頭、人中這個點的範圍擴大了一些,我們在修習禅定時,可以把覺性,注意力從鼻頭,沿著喉嚨、胸腔、腹部,來到丹田這一條線下來,對空氣的進與出都會有清楚的覺察,讓注意力從集中一點延伸到線。再進一步來到第叁階段,把丹田範圍擴大到全身,讓全身好像丹田一樣,把明覺的範圍擴大到全身,然而你如果沒有一個階段,一個階段來漸漸開發明覺的話,那你很不容易真正去覺察到你的全身。這是從小腹丹田變成全身是個丹田,把你的覺知範圍擴大到全身。第四我們又把覺知範圍與覺察力擴大到虛空。本來第叁階段的覺察力是在我們這個五蘊身心,來到第四階段是把覺察力擴大到整個虛空法界。爲什麼要把我們的明覺逐漸的放大呢?一般人常常活在自我的世界裏,用自我意識在運作,我們帶給別人的痛苦或傷害,自己覺察不到。當我們有明覺心開發之後,我們的覺察範圍擴大之後,這時你就漸漸能夠將心比心,就漸漸能夠體會到衆生的心。那麼怎麼知道我傷害到他人沒有?你可以從他人的表情、感受、眼神中去覺察到。如果你感受不到,你明覺的心沒有擴大的話,你感受不到他人的痛苦,你沒辦法溶入對方的心,就不能夠來到將心比心,就會變成你雖然很愛你的愛人,但是她會被你愛的很痛苦,你很愛你的小孩,你的小孩也是被你愛的很痛苦,很不自在。因爲你沒有辦法了解他們的心。那你怎麼才能了解他們的心呢?就是要將明覺的範圍擴大、擴大,當你真的來到將心比心,這時候你會用愛己之心去愛護每一個人,我不希望別人帶給我痛苦,我也勉勵自己不要帶給他人痛苦,到最後會來到:原來所有的衆生都是我身體的一部分,你就可以體會到法身遍一切,就自然會以愛己之心去愛護一切衆生。
337、如何從耳根與聲塵接觸的當下來體證無常法印呢?
答:就是要把明覺的開發擴大到空,把覺察力放開,不是撐開,那有用力。把身體範圍與空之間那個膜去除,把身體的範圍放開到無限。只有身心穩定,甯靜時才可以做到。這時你的覺察力沒有固定在那個點上,也不用跑到哪裏去,只有放開。放開的中心,放開的根據地在丹田,再擴大到四周,與空溶爲一體,你的覺察力沒有範圍,就是保持空、明、覺的狀態,讓四面八方的聲塵自動穿流而過你的身體。以前有一個我去聽外面的一切聲塵,現在是無我、空、明、覺,我只是一個媒體,讓法界的各種聲塵自然穿流而過。在過去的當下,只是清清楚楚地覺察,這是要領,要能體會到。你能夠很輕松安詳的與大自然溶爲一體,渾然忘我。以前是有一個我在聽那只鳥叫的聲音,當來到能所雙泯,心境合一的時候,就與鳥叫聲溶爲一體。當你在車水馬龍的鬧市,你也如入無人之境,可以與車水馬龍一起脈動,就體會到生滅無常變化的法印。
338、打坐時體會一呼一吸是在告訴我們什麼?(146頁)
答:你的目標不是放在呼吸上面,而是要體會你的一呼一吸,在告訴你無常法印。當你的心甯靜下來,系在呼吸上面,不管在鼻頭、人中、丹田,都要去體悟呼吸就是在宣說,你的身心當下都是一直在生滅變化,當下就是在宣說無常法印、無常法流、還有無我,你去體悟呼吸不是我在做主,我在決定,不是我要不要,是整個衆生,整個法界的因緣。
339、在經行、打坐時、目的不是只看動作,哪是幹什麼呢?(147頁)
答:經行或打坐的目的,是保持一種覺知,但是重點不光是覺知而已,而是更進一步去看到無常法流,以及去看到動作背後是有意念在引導,又很微細去看到當下動作的生滅,以及背後意念在引導,這是要進入有覺有觀,不只是看動作而已,于是經行了好幾年,還是在練功夫。
340、怎麼樣才能進入有覺有觀的初禅?(147頁)
答:處在覺、觀的情況下,初學難免背後有一個預期心,慢慢體會這是正常自然的現象,你只要是溶入在覺、觀、喜、樂、一心的初禅,當下越放松、越清醒、越明覺,越容易體會到覺、觀、喜、樂、一心,就是要體會到放松的重要。在有所得、有所求、很用力的情況下,沒辦法進入初禅,你要越放松體會到放松的要領,然後慢慢才能夠體會所謂的無爲法。
341、在打坐時如何去放松呢?(147頁)
答:所謂自律神經,不是大腦意識能夠掌握的,不是說我要怎麼樣,就能夠怎麼樣。包括呼吸一直是自律神經在運作,我們是放輕松去看大自然的法則的運轉,如果越能夠體會放松,就是信任你的身體,信任法界,然後就能夠放松。越能夠客觀覺察,禅修越輕松,而且越能夠見到法。
342、何謂所緣?(147頁)
答:初禅到四禅,屬于色界,以呼吸來講,呼吸是屬于初禅到四禅,是要選擇色界裏面的一個目標爲所緣,簡單地講包括地水火風,選擇其中的一種爲所緣,就是尋伺,找一個專注的目標,妥當的柱子,可以把你的心系在上面,叫做所緣。
343、什麼叫滅盡定?(149頁)
答:滅盡定也叫想受滅,就是起心動念停止了,覺受也停止了,進入到很深的定,叫第九定。進入到這種深定,類似像植物人的情況,這種滅盡定,說是想受滅,但並不是說完全沒有,只是它非常的微細,如果完全沒有,生命就不存在了,只是說它非常微細。
344、證叁果的人爲什麼還沒辦法超越色界、無色界呢?(149頁)
答:證到叁果的人,自我還沒有死,一定是在叁界裏打滾。很多人修行都是停留在色界與無色界裏,沒有辦法超越這兩個世界,還會以禅修、禅定、禅相爲喜、爲樂、爲迷執,後面的“五上分結”,是叁果到四果要破除的。要破除這些,要看到它的“味”,然後再看到它的“患”,這樣才能夠“離”。如果你沒有經過四禅八定,不知道它的“味”、“患”,你就沒有辦法“離”。雖然證到叁果還是沒辦法超越色界、無色界,停留在那裏不易突破。
345、什麼是世間法的禅定?(150頁)
答:禅定是工具,修定是過程,迷執在禅定、禅支、禅相、禅境上面,就是世間法的禅定。如此迷執下去、十年、二十年都出不來,甚至産生我慢等。因此,修行不是在禅相上面,禅定是幫助我們的心甯靜下來,然後去見法。
346、怎麼理解四禅所講的出入息寂滅?(151頁)
答;四禅所講的出入息寂滅,並非完全沒有呼吸,只是相當微細,有時候進入胎息,有時進入全身呼吸,不一定是鼻孔方面。也可能呼吸的頻率很慢,在換氣時會停一下,但不是完全沒有呼吸,而是有但很微弱,也有止息的時候,但頻率很慢,似有若無,這是叫四禅的出入息寂滅。
347、爲什麼要修四禅八定呢?(152頁)
答:因爲我們那個“自我”,那個“本尊”,是遊走叁界,如果你要追它,追的很厲害的時候,它就要躲到“無色界”裏面去。它躲進無色界裏,它是來無影、去無蹤,如果你沒有“無色界”的禅定力,以及禅定的經驗,不容易看到本尊的影子,它不容易被發現。所以,我們要體驗經曆過色界、無色界、能看到它的味患離,又有照見諸結,那個本尊就無所遁形,那個色界貪,無色界貪才能夠斷,這是一個重要的必經過程。
348、什麼叫出世間法的禅定?(152頁)
答:就是能夠把禅定這個工具,應用到體悟叁法印、四聖谛、斷除結縛,證果解脫,才是出世間法的禅定。
349、何謂“但念谷草”?(153頁)
答:修行的動機不正確,又沒有聞思基礎,想透過修行,得到更多的名聞利養,希望吃到更多的“四種食”,不是爲解脫而來,不務正業,該做的不去做,1該斷除的十個結你不去斷,卻透過修行展現我是、我能、我慢,叫做“但念谷草”。
350、什麼是出世間法的修行?(153頁)
答:修行人真爲解脫而來,真正爲到達究竟涅槃彼岸而來,真爲了悟生死而來,他不會爭名爭利的,他所做的事情就要去解脫生死,要以究竟解脫爲第一順位,真的如何才能把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去除掉?怎樣才能真正出離苦海?這才是出世間法的修行。
351、什麼是世間法的修行?(153頁)
答:很多人放下世間工作去修行,是換個跑道而已,仍然又在修行裏,繼續追逐他的名利,仍然在欲界裏打滾,那麼在四禅八定裏面追逐、貪著,一樣都屬于世間法的修行。
352、怎麼理解“不依此世、不依他世”?(154頁)
答:修行就是要斬斷前後,不是背著重重的原罪在修,那是不抓過去,也不抓未來,不是說沒有因果,他了悟這些因果,了悟這些因緣法則,但是知道生命所能夠活的,所能夠掌控的只有當下。對于過去、現在、未來,都只是清醒的活在當下。
353、試述體悟到“無我”的境界什麼樣?(155頁)
答:叁果以下的,都還在有爲法的世界,一定是主、客存在,能觀與所觀存在,心、境存在,進入四禅八定,也是一個我依各種所依的境界而修,就算進入“無所有”、“空無邊處”,還是自我沒有死掉。當有一天,你體證到無我,會怎麼樣呢?這時候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境界,你都跟它溶爲一體,全然的放開,全然的溶入!那時主、客消融,能所雙泯,心境合一,你跟整個大自然,整個法界,是完全的溶爲一體,也就是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這樣的人,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沒有在修行,但他已進入無修之修,進入無爲法的世界,且安住在每一個當下,扮演好當下的角色,返璞歸真,成爲一個平凡、平實、平淡的人。
《《阿含解脫道次第》第二十七章 修習禅定 問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