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二十七章 修习禅定 问答▪P2

  ..续本文上一页,逐渐地开发觉性,这都是准备工作,是有为法,但真正能够入定,到最后还是用无为的,你有所求,你就入不了定,为什么说来到无所求呢?你只要准备好了,再就是要用无为的,无所求,那自然会入定。

  331、喜乐二禅支的表现有什么不同?(143页)

  答:喜禅支的兴奋频率比较高、比较大、外表十分明显。

  乐禅支的愉悦频率比较低、比较小、比较微细、外表反映不明显。

  332、如何把修行溶入日常生活中?(143页)

  答:我们在平常工作上班的时候,一样可以应用寻、伺,你置心一处,专心于你当下的工作,包括家庭生活中,如你在炒菜,在洗衣、在扫地,当下都是在修行。你安住当下的工作,安住在当下比较明显的动作上面,当下就是在修行,你慢慢的练习,就能把修行溶入到日常生活与工作之中。再来,当你有时间可以放下工作,要静坐二、三十分钟也可以,这时候就可以把寻、伺、喜、乐、一心这些,做的比较更精纯。若在平常工作的时候,你能去练习,就会处在寻、伺、喜的情况,当你专心在打坐,寻、伺、喜、乐、一心,它就有可能会出来。

  333、打坐有什么好处呢?(144页)

  答:当你能够放下一切,专心打坐就类似一种充电,让我们的身心有一个休息的机会,你经过休息又可以走更长的路,经过充电与洗涤,那么你睡眠的品质也会提高,你在去承担工作任务,会有更高的智慧。因此打坐对你的工作来讲,都会有益助,对你智慧来讲,都会不断的提升,让你的稳定度,定力都会不断增长。

  334、修习禅定有什么好处呢?(144页)

  答:修习禅定让你那动荡不安的心,能够渐渐地平整下来,就像脸盆的水,如果一直动荡不安,就没办法反射出实相。打坐修习禅定,使心成为一面平镜,“一心”就是进入一个平静的境界,这样就能如实观,如实照见实相。

  335、到何时才能够与空相应?(144页)

  答:在还没有证到四果以前,你的心有时候能够进入平静的世界,但是有时候还是会退回到凹凹凸凸的世界,还是不稳定。要有相当的闻思基础,至少要见法,证到初果以上,才有可能与空相应,亦即要有初禅二禅的稳定度与定力才能与空相应。

  336、在禅坐修习中,怎么把觉性从点线面空去扩大?(40页)

  答:开发觉性是有方法的。首先可以透过一些方便法让我们的明觉,觉性逐渐开发出来。第一点就是从鼻头、人中开始。我们一般人的心是心猿意马,难以稳定下来的,所以要用方便法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点上,开发觉性从点开始。然后再把我们的明觉从鼻头,人中这里扩大到腹部丹田。这样丹田的明觉范围,就比原来在鼻头、人中这个点的范围扩大了一些,我们在修习禅定时,可以把觉性,注意力从鼻头,沿着喉咙、胸腔、腹部,来到丹田这一条线下来,对空气的进与出都会有清楚的觉察,让注意力从集中一点延伸到线。再进一步来到第三阶段,把丹田范围扩大到全身,让全身好像丹田一样,把明觉的范围扩大到全身,然而你如果没有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来渐渐开发明觉的话,那你很不容易真正去觉察到你的全身。这是从小腹丹田变成全身是个丹田,把你的觉知范围扩大到全身。第四我们又把觉知范围与觉察力扩大到虚空。本来第三阶段的觉察力是在我们这个五蕴身心,来到第四阶段是把觉察力扩大到整个虚空法界。为什么要把我们的明觉逐渐的放大呢?一般人常常活在自我的世界里,用自我意识在运作,我们带给别人的痛苦或伤害,自己觉察不到。当我们有明觉心开发之后,我们的觉察范围扩大之后,这时你就渐渐能够将心比心,就渐渐能够体会到众生的心。那么怎么知道我伤害到他人没有?你可以从他人的表情、感受、眼神中去觉察到。如果你感受不到,你明觉的心没有扩大的话,你感受不到他人的痛苦,你没办法溶入对方的心,就不能够来到将心比心,就会变成你虽然很爱你的爱人,但是她会被你爱的很痛苦,你很爱你的小孩,你的小孩也是被你爱的很痛苦,很不自在。因为你没有办法了解他们的心。那你怎么才能了解他们的心呢?就是要将明觉的范围扩大、扩大,当你真的来到将心比心,这时候你会用爱己之心去爱护每一个人,我不希望别人带给我痛苦,我也勉励自己不要带给他人痛苦,到最后会来到:原来所有的众生都是我身体的一部分,你就可以体会到法身遍一切,就自然会以爱己之心去爱护一切众生。

  337、如何从耳根与声尘接触的当下来体证无常法印呢?

  答:就是要把明觉的开发扩大到空,把觉察力放开,不是撑开,那有用力。把身体范围与空之间那个膜去除,把身体的范围放开到无限。只有身心稳定,宁静时才可以做到。这时你的觉察力没有固定在那个点上,也不用跑到哪里去,只有放开。放开的中心,放开的根据地在丹田,再扩大到四周,与空溶为一体,你的觉察力没有范围,就是保持空、明、觉的状态,让四面八方的声尘自动穿流而过你的身体。以前有一个我去听外面的一切声尘,现在是无我、空、明、觉,我只是一个媒体,让法界的各种声尘自然穿流而过。在过去的当下,只是清清楚楚地觉察,这是要领,要能体会到。你能够很轻松安详的与大自然溶为一体,浑然忘我。以前是有一个我在听那只鸟叫的声音,当来到能所双泯,心境合一的时候,就与鸟叫声溶为一体。当你在车水马龙的闹市,你也如入无人之境,可以与车水马龙一起脉动,就体会到生灭无常变化的法印。

  338、打坐时体会一呼一吸是在告诉我们什么?(146页)

  答:你的目标不是放在呼吸上面,而是要体会你的一呼一吸,在告诉你无常法印。当你的心宁静下来,系在呼吸上面,不管在鼻头、人中、丹田,都要去体悟呼吸就是在宣说,你的身心当下都是一直在生灭变化,当下就是在宣说无常法印、无常法流、还有无我,你去体悟呼吸不是我在做主,我在决定,不是我要不要,是整个众生,整个法界的因缘。

  339、在经行、打坐时、目的不是只看动作,哪是干什么呢?(147页)

  答:经行或打坐的目的,是保持一种觉知,但是重点不光是觉知而已,而是更进一步去看到无常法流,以及去看到动作背后是有意念在引导,又很微细去看到当下动作的生灭,以及背后意念在引导,这是要进入有觉有观,不只是看动作而已,于是经行了好几年,还是在练功夫。

  340、怎么样才能进入有觉有观的初禅?(147页)

  答:处在觉、观的情况下,初学难免背后有一个预期心,慢慢体会这是正常自然的现象,你只要是溶入在觉、观、喜、乐、一心的初禅,当下越放松、越清醒、越明觉,越容易体会到觉、观、喜、乐、一心,就是要体会到放松的重要。在有所得、有所求、很用力的情况下,没办法进入初禅,你要越放松体会到放松的要领,然后慢慢才能够体会所谓的无为法。

  341、在打坐时如何去放松呢?(147页)

  答:所谓自律神经,不是大脑意识能够掌握的,不是说我要怎么样,就能够怎么样。包括呼吸一直是自律神经在运作,我们是放轻松去看大自然的法则的运转,如果越能够体会放松,就是信任你的身体,信任法界,然后就能够放松。越能够客观觉察,禅修越轻松,而且越能够见到法。

  342、何谓所缘?(147页)

  答:初禅到四禅,属于色界,以呼吸来讲,呼吸是属于初禅到四禅,是要选择色界里面的一个目标为所缘,简单地讲包括地水火风,选择其中的一种为所缘,就是寻伺,找一个专注的目标,妥当的柱子,可以把你的心系在上面,叫做所缘。

  343、什么叫灭尽定?(149页)

  答:灭尽定也叫想受灭,就是起心动念停止了,觉受也停止了,进入到很深的定,叫第九定。进入到这种深定,类似像植物人的情况,这种灭尽定,说是想受灭,但并不是说完全没有,只是它非常的微细,如果完全没有,生命就不存在了,只是说它非常微细。

  344、证三果的人为什么还没办法超越色界、无色界呢?(149页)

  答:证到三果的人,自我还没有死,一定是在三界里打滚。很多人修行都是停留在色界与无色界里,没有办法超越这两个世界,还会以禅修、禅定、禅相为喜、为乐、为迷执,后面的“五上分结”,是三果到四果要破除的。要破除这些,要看到它的“味”,然后再看到它的“患”,这样才能够“离”。如果你没有经过四禅八定,不知道它的“味”、“患”,你就没有办法“离”。虽然证到三果还是没办法超越色界、无色界,停留在那里不易突破。

  345、什么是世间法的禅定?(150页)

  答:禅定是工具,修定是过程,迷执在禅定、禅支、禅相、禅境上面,就是世间法的禅定。如此迷执下去、十年、二十年都出不来,甚至产生我慢等。因此,修行不是在禅相上面,禅定是帮助我们的心宁静下来,然后去见法。

  346、怎么理解四禅所讲的出入息寂灭?(151页)

  答;四禅所讲的出入息寂灭,并非完全没有呼吸,只是相当微细,有时候进入胎息,有时进入全身呼吸,不一定是鼻孔方面。也可能呼吸的频率很慢,在换气时会停一下,但不是完全没有呼吸,而是有但很微弱,也有止息的时候,但频率很慢,似有若无,这是叫四禅的出入息寂灭。

  347、为什么要修四禅八定呢?(152页)

  答:因为我们那个“自我”,那个“本尊”,是游走三界,如果你要追它,追的很厉害的时候,它就要躲到“无色界”里面去。它躲进无色界里,它是来无影、去无踪,如果你没有“无色界”的禅定力,以及禅定的经验,不容易看到本尊的影子,它不容易被发现。所以,我们要体验经历过色界、无色界、能看到它的味患离,又有照见诸结,那个本尊就无所遁形,那个色界贪,无色界贪才能够断,这是一个重要的必经过程。

  348、什么叫出世间法的禅定?(152页)

  答:就是能够把禅定这个工具,应用到体悟三法印、四圣谛、断除结缚,证果解脱,才是出世间法的禅定。

  349、何谓“但念谷草”?(153页)

  答:修行的动机不正确,又没有闻思基础,想透过修行,得到更多的名闻利养,希望吃到更多的“四种食”,不是为解脱而来,不务正业,该做的不去做,1该断除的十个结你不去断,却透过修行展现我是、我能、我慢,叫做“但念谷草”。

  350、什么是出世间法的修行?(153页)

  答:修行人真为解脱而来,真正为到达究竟涅槃彼岸而来,真为了悟生死而来,他不会争名争利的,他所做的事情就要去解脱生死,要以究竟解脱为第一顺位,真的如何才能把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去除掉?怎样才能真正出离苦海?这才是出世间法的修行。

  351、什么是世间法的修行?(153页)

  答:很多人放下世间工作去修行,是换个跑道而已,仍然又在修行里,继续追逐他的名利,仍然在欲界里打滚,那么在四禅八定里面追逐、贪着,一样都属于世间法的修行。

  352、怎么理解“不依此世、不依他世”?(154页)

  答:修行就是要斩断前后,不是背着重重的原罪在修,那是不抓过去,也不抓未来,不是说没有因果,他了悟这些因果,了悟这些因缘法则,但是知道生命所能够活的,所能够掌控的只有当下。对于过去、现在、未来,都只是清醒的活在当下。

  353、试述体悟到“无我”的境界什么样?(155页)

  答:三果以下的,都还在有为法的世界,一定是主、客存在,能观与所观存在,心、境存在,进入四禅八定,也是一个我依各种所依的境界而修,就算进入“无所有”、“空无边处”,还是自我没有死掉。当有一天,你体证到无我,会怎么样呢?这时候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境界,你都跟它溶为一体,全然的放开,全然的溶入!那时主、客消融,能所双泯,心境合一,你跟整个大自然,整个法界,是完全的溶为一体,也就是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这样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没有在修行,但他已进入无修之修,进入无为法的世界,且安住在每一个当下,扮演好当下的角色,返璞归真,成为一个平凡、平实、平淡的人。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二十七章 修习禅定 问答》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