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解脫道次第》第十章 界相應 問答
一八七、六界和六根有什麼區別?
答:六界:講的是組成生命體的六大元素,即地、水、火、風,加上空,産生識。
六根:就是六入處,講的是身體的功能,即眼、耳、鼻、舌、身、意。身體的功能也是由四大組成,因此,六界和六根還有五陰都是在解析無常、無我的法印。
一八八、五陰、六界、六入處,從哪裏切入體會效果會更快?
答:從六界切入效果會更快。生命是由地水火風空組合而成,無論是動物、植物都是由地水火風加上空,然後産生識所組合而成。六界是更進一步去解析無常與無我。
一八九、一般衆生常犯的毛病是什麼?
答:一般衆生常犯的毛病,法上的見爭、持戒律上的見爭。與自己理念不同的,就認爲是外道、不如法,都是拿著自己的框框、標准在衡量。這些展現都是自己內心裏面我是、我能在作怪。
一九O、修行人爲什麼“見爭”不斷?
答:因爲觀念、根性不同,所以信仰不同、宗派不同、修行的法門也不同。于是修行人之間互相批評、排斥,貶低對方。原因是對法義的聞思基礎不夠,一知半解,片面取角,心量、視野狹窄。衆生是欲爭不斷,修行人是見爭不斷。
一九一、修行人排斥異己是什麼展現?
答:以自我爲標准,劃出一個框框,指責、排斥異己。這是我是、我能、我慢的展現。
一九二、內心的運轉過程是怎樣的?
答:當身和心形成,便去接觸外界,即是觸;觸之後産生好與壞的感覺,即是受;受之後,産生念頭、想法,要怎樣、怎樣,即是想;想之後,産生貪或瞋的結果,即是行。(受想行)
一九叁、了解(不相在)的概念有何意義?
答:“不相在”是平等觀。衆生一般都是要嘛有我慢——我很厲害,我比別人強;要嘛有卑慢——我不如人,我是次等人民。這都是錯誤的觀念。每個人的存在,都是因緣聚合而成、都是平等的,不必有我慢,也不必有卑慢。
一九四、正確的聞思有什麼意義?
答:有了正確的聞思,才能有正確的實修實證,實修實證也才會事半功倍。如果聞思不正確,或聞思不夠,無法實修實證。
一九五、什麼叫十八界?
答: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叁者相加就是十八界。
一九六、廣義與狹義的叁界有什麼不同?
答:廣義的叁界:是指整個宇宙存在的實相,是中性的。
狹義的叁界:是指我們所想像、抓取、構築而成的夢幻叁界。
一九七、證到初果有什麼好處?
答:證到初果,就是一個明眼人,知道今後的修行路該怎麼走,不會繞圈子,同時也能幫助別人。
一九八、一個解脫者怎樣出入自在?
答:真正的解脫者是叁界都經曆過,看到了它的味,也看到了它的患,又能夠出入自在。他能入叁界,也能出叁界,入定、出定不執著。
一九九、色身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如地大又分內地界、外地界,請說出外地界的內容與特征?
答:外地界就是山河大地。特征:
1.極大:大地養育衆生,承載衆生,大地比衆生的心胸和事業都大;
2.極淨:萬事萬物對大地來講是中性的,無好壞、美醜之分;3.極不憎惡:無二元對立,無利益沖突,一切全然接受。
二OO、外四大給我們什麼啓示?
答:人是四大的一份子,應該向四大學習:1.胸懷寬廣,包容一切;2.無私無我、無條件、無所求的爲衆生默默的奉獻。
二O一、請畫出圖表來解析五陰和六界的無常與緣起的道理。
二O二、通過“六界”的解析,體悟到什麼?
答:人是由自然界地、水、火、風、空、識組合而成,人的存在又是不斷地與自然界四大在交換。自然界是流動變化的,人的身心也是流動變化的,從中體悟無常、無我的真理實相。
二O叁、人是怎樣吸收太陽能源的?
答:大地孕育植物,植物吸收陽光的照射得以生長,人吃植物得以生存。所以人是間接吃土,吸收太陽能源。
二O四、怎樣體會大自然和我們的身體都是一樣流體?
答:我們每天都跟大自然的地水火風不斷的交換,身體不斷的進進出出、生生滅滅,大家要慢慢去體會,可以體會到無常,也可以體會到無我。無常代表的是一個流體,地水火風每天都進入我們的體內,又不斷的排出,不斷交換,而且又不斷的在刹那生滅變化。
二O五、怎樣生起對大自然的感恩心?
答:自己是大地的一分子,也需要大地的長養才能夠存在,這是修行中的重要心態。當你真正能夠去體會大地、大自然的偉大,對衆生默默的長養,又是無條件、無所求,你的心胸很自然的會有超然的開放。能夠看到這些,你會生起感恩之心。
二O六、爲什麼說質能互換、質能不滅?
答:在虛空法界裏,很多的微粒會慢慢醞釀、慢慢形成,這就是“空中生妙有”。只要有能量散播在虛空之中,當它因緣形成,又會從能量慢慢的聚集,轉換出微細的粒子;從微細的粒子,再凝聚、轉換出原子;再排列組合,又轉換出分子,然後是萬事萬物。科學家發現質、能互換,質、能不滅的規律。
二O七、一個究竟解脫者,他有來去、生死嗎?
答:沒有來去、生死的問題。當他的身體在這個世間緣盡時,因爲全然的不抓、全然的放開,所以他是無所在,無所不在的。
二O八、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什麼果位是萬法歸一?
答:一歸于零或空。叁果是萬法歸一的狀況。一代表自我,自我的消失,一定要體證到空。
二O九、解脫者遇到病苦和逆境是什麼心態?
答:解脫者深知無常法印,他不會抗拒面臨的病苦和逆境,更不會起瞋恨之心,他會心平氣和的全然接受病苦和逆境。
二一O、最好的消災方法是什麼?
答:改變心境,心平氣和,身心,說話、做事小心謹慎,災害自然減少。
二一一、什麼元素是人體一秒鍾也不可缺少的?爲什麼人們常常忽視它?
1答:空是人體一秒鍾也不可缺少的元素。因爲空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人們對它又習以爲常,所以常常忽視了它。
二一二、解釋“若見緣起便見法”?
答:若體悟到緣起法,便自然會體悟到無常法印。
二一叁、“不立文字”是說不需要學習經典、文字嗎?
答:不是。初學者一定要認真學習經典,記住重要的名相、概念,有了濃厚的聞思基礎,才能來到超越文字和經典,去看那自然界的無字天書——大地風雲經。
二一四、“空”是建立在“有”上嗎?
答:不是。因爲“空”不容易看到,只好通過“有”來體會,“有”是在“空”的裏面。
二一五、怎樣學習看空?
答:當你在看某一件物體時,要看到你與物體之間的距離——空。當你看山河大地時,也要看到山河大地之間的空。空是無色界,空是實相的存在,空不是抽象的。
增補:
127、五陰是什麼?它與五蘊有何不同?(193頁)
答:五陰是色、受、想、行、識。五陰與五蘊是相同的。
128、六界是什麼?(193頁)
答:六界是組成生命體的六大元素:地、水、火、風加上空産生識。
129、六根是什麼
它與六入處在說法上有何區別?(193頁)
答: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與六入處是相同的。
130、如何理解“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答:非我即是無我,異我就是我所,我是一個主體核心,主體外面所抓取的這些都是我所。不異我即是非我所,不相在即是你不在我裏面,我也不在你裏面。如果你在我裏面,我比你偉大,就産生我慢,如果我在你裏面,我要感恩你,就會産生卑慢。不相在是平等觀,彼此平等,都是法界的莊嚴存在,沒有二元對立那些分別。讓我們慢慢的從地、水、火、風、空,從一切動、植物,從一切衆生裏去體會無常的法印,去體會非我、非我所、不相在,就可以逐步斷除種種的我、我是、我能、我慢、我所與卑慢等。
131、爲什麼說狹義的叁界是由我所構成的夢幻世界?(198頁)
答:當你由初禅到四禅,由五定到八定或進入滅盡定,就算你能放下欲界,如果還迷執在色界裏,反而容易增長我慢,只要你沒有出叁界,還是無邊的苦海,因爲你都是用自我在修,是透過有爲法入色界定,或是無色界定的,還有自我,還是在自我所構成的夢幻世界裏面。
132、衆生在死亡之際,自我緊抓不放,會形成下一世的種子出來,這個種子是永恒不變的靈魂嗎?(199頁)
答:衆生只要自我沒有消失,在死亡之際,自我仍然會緊抓不放,就會形成一個種子出來,這個種子遇緣又會再生長。這個種子,也可以說是一種“業識”也叫“中陰身”。只要這一生,這一世還沒有解脫,那個生命核心的抓取還會存。但是這個種子不是一般認爲是一個永恒不變的靈魂,不是這樣。這個種子,這個業識,都要看到它是無常的,也是緣起的,也是由地、水、火、風、空、識組合而成的,哪裏是永恒不變的靈魂呢?
133、智慧與解脫者一定要貼上佛教徒的標簽嗎?(200頁)
答:所謂修行人有智慧的人,不一定要套上佛教徒的名詞,不一定在佛教的框框裏,才是解脫者。要證果位,不一定要貼上標簽才是。是否解脫,要你自己來親證,真正的答案是靠你自己來證明,自己解脫了,就可以知道別人有沒有解脫。
134、佛教所講的智慧與世間的智慧有什麼區別?(200-201頁)
答:佛教所說的智慧,是能夠了悟宇宙人生,身心內外真理實相,我慢斷除,十個結斷盡,遠離顛倒夢想。解決我們內心深層次的問題。
人世間的智慧,就是你的世間才智越高,背後的我慢越大,然後內心深層的不安,生死大事未了那一種苦,他並不一定能看到。
135、斷深層的我慢,要從哪些方面去深刻體會才會更有效?(202-203頁)
答:我…
《《阿含解脫道次第》第十章 界相應 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