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離苦海,到達涅槃彼岸,就是認清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之後,這個苦就消失了,就能解脫自在,不是到它方世界去,因爲它方世界還一樣是無常無我啊!不要心外求法,整個世間都是無常無我的實相,然而世間境界不會障礙你,只有在你還沒認清真理實相時,才把整個娑婆世界認爲是苦海,認爲是五濁惡世,而要到它方世界去。這是你在背道而馳,自討苦吃,當你了悟真理實相,就能出離苦海而到達解脫,目標不要放錯了,不是外面的世界,也不是它方世界。
85、只要還沒有解脫、衆生都怎麼樣?(127頁)
答:衆生都是顛倒依于兩邊,都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裏面繞,都是抓他要的,排斥他不想要的,心都被境界牽著走,遇到可意的就起貪,遇到不可意的就起瞋。
86、如何才能做到“不愛、不取、不住、不計于我”?(128頁)
答:你一定要見到法,如果沒有見到法,沒有見到無常、無我,沒有看到味、患,你沒有辦法不受境界的影響。
87、什麼叫得法眼淨?(129頁)
答:就是《阿含經》所講的開悟、見法、證果、至于證到幾果、還不一定。不是說這樣他就徹底了悟,不是的,因爲還沒有證到阿羅漢果。
88、無常等于苦嗎?(130頁)
答:經典裏有無常即苦,苦即無我,于是有人就認爲無常與苦可以劃上等號,認爲無常就是苦,世間遍一切處都是無常,宇宙到哪裏都是無常,因此整個宇宙的存在,它就是苦海,把這個世間稱爲五濁惡世。這是一種誤解,以爲無常就是苦,事實上是不能劃上等號的,無常跟苦之間,就是因爲你不了解實相,背道而馳,這個苦才會産生,當你了解真理實相之後,苦就會消失,所以無常不等于苦。
89、爲什麼說你所抓取的、主宰的到頭來只是一場空呢?(132頁)
答:任何你所能掌控、主宰、抓取的到頭來只是一場空,就算你是亞力山大,曾經建立一個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當你兩眼一閉,你還不是兩手空空嗎?唯有你自我死亡,唯有你能全然的放開,你才能得到無限。
90、爲什麼學醫的接觸屍體不會害怕呢?(134頁)
答:當初第一次接觸屍體時難免會有些害怕,但是後來習慣了,就不會害怕了。因爲一是他們把屍體當作他們的老師,叫大體老師,二是他們以感恩心。去感恩他們以實際的屍體讓大家學習,是一個以身作則的老師,所以他們不會害怕。
91、衆生生死輪回的關鍵點在哪裏?(136頁)
答:衆生生死輪回的關鍵點就是因爲貪愛染著,愛結所系,如狗子系柱一般,長夜繞柱,不能解開,在那裏一直繞,輪回而轉。
92、我們學佛修行怎麼能夠去看到問題的根本在于心鏡的扭曲呢?(137頁)
答:要慢慢反觀到,原來問題是出現在自己心鏡的問題上,是我們自己這面心鏡的問題,這樣才能夠對症治療。因此爲什麼說解脫道是要回來向內觀,一定要回來看自己,要看到原來這些貪瞋癡,這些夢幻世界,這些苦海,問題出現在我們自己這面心鏡上,這樣就能對症治療。
93、真正了悟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斷最深層的無明結,必須怎麼辦?(139頁)
答:必須從你內心裏面把心結打開,不要向心外去求法,一定要回來反觀,然後好好的活在當下,去看當下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你只要真正用功,半年到一年下來,一定會有很大的突破,如果你向心外去找上帝,找淨土,是找不到的。
94、什麼是真正的解脫成佛呢?(133-142頁)
答:佛陀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回到一個很單純的知足、感恩、常樂、大慈大悲的世界、他這一世雖然是太子,但是他卻像乞丐一樣去托缽、全部名利、國土江上、他都放下了。選擇了過一個回歸到很樸實、很純樸、很平淡的生活。因爲他體會到這樣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快樂、那些貪欲、系縛、無明才會放下。雖然我外面沒有什麼、但是心裏知足常樂、不是我擁有很多,而是因爲我要求的很少,因爲他體會到真的沒有缺什麼?當你全然的放下一切,你才能真正擁有一切。解脫成就是要能夠體證,覺悟到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真理、無常、無我、叁法印、四聖谛、緣起法、空這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透過努力而達到,就可以遠離顛倒夢想解脫成佛。當你體悟到無常、無我的真理實相時,就會發現你跟佛陀比也沒有少什麼?也不必到它方世界去追求、你會跟佛陀一樣知足、感恩、大慈大悲。
95、佛陀的無奈是什麼?(146頁)
答:解脫者深知衆生是在迷惑與顛倒中,衆生很喜歡聽的,因爲對解脫生死無關,佛陀不想講,並不是佛陀不慈悲,衆生讓佛陀告訴些謊言,佛陀不喜歡講,所以因緣不成熟時,佛陀只能保持沈默。衆生不了解這些,就認爲阿羅漢是自了漢,只爲自己,不積極跟衆生講經說法,這就是佛陀的無奈。
96、什麼是七處善?其義如何?(147頁)
答:七處善就是:色(指五蘊:色、受、想、行、識)、集、滅、道、味、患、離
色:身體現象界一切有形有質的物質。
集:抓取、貪愛、喜歡、就是集。
滅:放下抓取、不去聚集、沒有貪愛、苦就消失。
道:就是修八正道、就是能夠走上解脫道。
味:正面、緣起、好的、可愛可意的。
患:負面、緣滅、壞的、引來後患、不可愛、不可意的。
離:離欲貪、離抓取、放下、舍掉、超越二元對立。
97、夫妻之間應如何相處?(148頁)
答:有緣在一起,應彼此互相尊重,相輔相成,但是不抓取,你愛他就要尊重他,相信他,讓他獨立,不是因爲愛讓雙方黏著更強,依靠更強,這樣苦就會增加。愛是尊重,是相信,是協助彼此心靈、心智的成長。
98、五陰是如何形成的?(150頁)
答:五陰:是色、受、想、行、識,不是本來就單獨能夠存在的,都是由各種因緣,由各種元素不斷排列組合演變而成,如同水不是本來就存在的,而是由H2O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組合而成。識也如此,不是本來就能單獨存在的元素,更不是永恒不變的靈魂。
99、學會尊重別人有什麼好處?
答:每個人都希望被尊重的,你能夠尊重別人,別人也自然會尊重你。我們能以平等心來尊重一切衆生,一方面讓我們增加善緣,減少惡緣。一方面也體現我們自己的個人修養與素質的高低。
100、怎麼能夠超越二元對立呢?(153頁)
答:要慢慢去認清實相,然後能夠包容一切,超越二元對立。尤其在曆緣對境時,把過去不喜歡的人、事、物、也能夠以平等心來尊重之,因爲唯有你能包容一切,二元對立的界線才會消失。只要你有對立,內心就會拉扯,就會忐忑不安,那個苦就會存在。
101、在各種元素未形成聚合之前“我”在哪裏?(150頁)
答:空海師父說:真正要參公案,就是要去參這些、體悟這些,如果能如實深觀“五陰”的實相,色、受、想、行、識,不識本來就單獨存在的,也是緣起的,都是由各種元素不斷排列組合而成、都是無常無我的。于此五陰身心、在各種元素未形成聚合之前,哪裏有一個我呢?所以五陰身心是緣起的“識”也是如此,不是本來就單獨存在的元素,更不是永恒不變的靈魂。能夠體悟到無我、那麼我見、我慢就會慢慢斷掉。你真能夠這樣,就能夠了悟真理實相,遠離顛倒夢想、很快就可以解脫自在。
102、爲什麼理可頓悟、事必漸修呢?(155頁)
答:修行人很容易在禅修之際覺得我慢、我欲、我是、我能、一切悉除,但是出了禅修區,實際曆緣對境之際,我慢、我是、我能全部又暴露出來,所以理悟容易,實修不易,理可頓悟,事必漸修。要有很深的反觀與覺察力,才能看到深層潛伏的我見、我慢、我是、我能。
103、師父對我們每個人的忠告是什麼?(155頁)
答:當你認爲你開悟了,已經成爲人天師表了,當衆生向你頂禮,向你恭敬,這時候你能否看到背後的我慢、我是、我能的心態。當人衆越來越多要興建道場了,然後要收皈依弟子了,有沒有看到你背後有我的山頭,我的道場,我的弟子,我的宗派,我的衣缽,我的繼承人等等的心態。大家千萬不要以爲離得很遠,現在不講出這些,也許以後再講就沒有機會了,等你以後出名時再講,那時你聽不進去了。所以如果大家在聞思過程中,能建立起正確的知見,可以避免你很多將來不必要的岔路,要回來如實面對自己。
104、從阿姜曼尊者的經曆中,我們應該學習什麼呢?(156頁)
答:當阿姜曼尊者證初果、二果之後,也隨順因緣指導別人,但是當他看到自己內心的不安,內心的那股我是、我能都還存在,還沒有真正大安心,于是他又放下。當他從叁果要證四果期間,他真的用生命在修行,修到後來是很苦的。他很如實來面對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一定非達究竟目的決不終止。曆史上有不少真正體悟,體證到無我境界的修行者,他們都提供一面很好的明鏡,讓我們照見或借鑒,都是值得我們每個人修行人應該好好學習的。
105、爲什麼說打好聞思基礎十分重要呢?(157頁)
答:一般衆生都一直在心外求法,常常跟真正的解脫道,背道而馳,雖然表面上很認真在修,但實際所走的,卻未必是真正能達彼岸的究竟解脫道的方法,所以爲什麼我們強調實修實證,一定要有前面正知正見的聞思基礎,如果你沒有建立起正確的聞思基礎,那麼你的實修實證很難是正確的。因此絕不要疏忽了聞思基礎的重要,因爲當你有正確的聞思基礎,後面的實修實證就會事半功倍。
106、真正要體證、要做到、這是修行上很重要的一個關鍵是在指什麼?(158頁)
答:修行不是標榜我神通多大,我開悟了等等,這些只是方法與過程中的正常現象,讓我們真正,能夠心甯靜下來,去看到深層的內心就是在對抗無常,深層的內心就是在對抗無我,能不能看到?因爲自我存在,你就會對抗,就不敢放,所以佛陀講真正要體證、要做到、不容易啊!這是修行上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如果沒弄清楚,會枉費你很多的生命時光。
107、怎麼才能做到衆苦不生呢?(159頁)
答:如果你能夠在曆緣對境的當下,處處去看到,去檢驗是否有我是、我能、我慢,當這些生起的時候,你馬上能覺察到,這樣你的衆苦就不會産生。除了你能夠坐穩在無常法流上,又能夠無我的溶入每一個境界,你就會超越一切的二元對立,來到衆苦不生的大安心、大自在的解脫境界。
108、如何抓出“我”的尾巴?(160頁)
答:當你體證到無常之後,還有深層的自我、無我要去看到,去突破。深層自我的抓取,是對生命核心的一種抓取,它不易突破,會繼續存在著。只要你真正用生命在修行,身心柔軟,願意如實面對自己,因緣條件許可時,空海師父可以幫助我們每個真正修行人找出“我”的尾巴在哪裏?這樣你會很快照見到,從有爲法慢慢上來,然後進入無爲法,就可以體證到無我。
109、什麼是真正的出家?(161頁)
答:佛陀講真正的出家是在于你有沒有證到四果阿羅漢,你有沒有真正出離自我所構築的夢幻世界——叁界的家,你要出叁界的家,才是真正的出家。
110、怎樣用智慧去面對一切境界的現前考驗?(162頁)
答:遇到一切境界,已經發生的事情,面對當下我們能夠去接受它,不接受只是苦上加苦,該怎麼去對待,還是冷靜理智去處理,因爲當下已經成爲事實,你不去面對又能夠怎麼樣?只有坦然面對才是明智的選擇,只有坦然面對才能讓事情過去。
111、什麼叫苦邊?什麼叫衆生?
答:苦邊:就是苦海的邊,苦海是有邊的。我們一般說苦海無邊,是因爲你不了解出世間法,不了解解脫道,在茫茫苦海裏,當然不知道苦海的邊在哪裏?因此你要到達苦海的邊,只要你按照解脫道去實修實證,就能出離苦海。
衆生:對身心內外所有一切境界,于色染著纏綿,就叫衆生。
112、如何找出修行中存在的病根、然後對症治療呢?(166頁)
答:佛陀希望我們要能夠如實回來面對自己,尤其在曆緣對境的時候,能否去看到我是、我能、我慢?對自己內心的不安,對這些苦要清楚知道,這樣才能夠找出它的病根與原因,然後對症治療。生命七、八十年很快就會消失,你還花那麼多時間在做哲學思辨、見爭,你什麼時候才能解脫呀?
113、怎樣從有爲法切入無爲法呢?(167頁)
答:最初還要透過認真聞思,然後實際慢慢去做、去調整、去切磋,掌握到什麼叫無爲法,但是無爲絕不是消極悲觀的什麼都不做,認爲這樣就是無爲、無修、無證、無所得,那是自欺欺人。因此你要慢慢去體會,就像說要走在中道上,你要先經曆過很多的錯誤,兩邊的碰撞,慢慢的調整,最後才會真正走在中道上。所以要由有爲切入無爲,仍然要從有爲世界裏慢慢地碰撞,慢慢的調整,到最後才會真正體會到。什麼叫無爲?你如果越用功,身心越柔軟,這樣你切入無爲就會越快。
114、怎樣面對大自然的無常法印、超越無常呢
(169頁)
答:一個人如果沒有了悟真理實相,最初面對這些無常法則的時候,你就有無力感,懼怕感!就會産生抗拒的心態,你會看到內心深層在怕無常、無我。但是到後來,當真正如實面對這些法界真理實相,到頭來你會感到,原來無常、無我是中性的,它是超越二元對立的,這時候你才從懼怕的情況下超越出來。如果一個人能夠去了悟無常、無我是中性的,就能夠如實觀看整個世間的變化。
《《阿含解脫道次第》第八章 五陰 問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