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第0章 前言 問答

  《阿含解脫道次第》第0章 前言 問答

  十二、什麼叫迷信型、信仰型、智慧型的宗教?各占比例多少?

  答:迷信型:不斷祈求各種神、各種佛、各種菩薩加持、消災、保佑、發財,占60%。

  信仰型:精神的寄托,心靈的安慰,占30%。

  智慧型:重視求真求證,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回到自依止、法依止,占10%。

  增補:

  1、何謂四部阿含?

  答:①、《雜阿含》;②、《中阿含》;③、《長阿含》;④、《增一阿含》。

  2、什麼叫阿含解脫道次第?

  答:空海師父依據《阿含經》,給我們總結、歸納、整理出的修習解脫道的方法、步驟。

  第 1—6章是屬于人天善法,培植善根福德因緣的階段。

  第 7—17章是屬于聞思正法的主要內容與方法。

  第18—27章是實修的內容跟方法。

  第28—34章是實證,證果的內容與方法。

  第35—36章是解脫道跟菩薩道合一的具體展現。

  3、爲什麼修行解脫要把握現在呢?(3頁)

  答:學佛修行不要說:等我什麼時候在修行,等我事業有成之後再修行,等我退休之後,等我幾年之後……未必有那個機會啊!修行解脫就是在現在,要把握當下,把握現在。

  4、淨土的思想是怎麼形成的?

  答:西方淨土的思想是佛滅後五百到七百年間所醞釀出來的,當時在印度西北部,由印度文化,波斯文化,羅馬希臘文化,中國文化,在這裏形成了一個文化的十字路口,也是文化的大熔爐,因這個地區是屬于遊牧民族,他們飄泊不定,又寄望于來生會更好,需要用最簡便的方法,讓心靈得以安慰。佛教化俗的法師們,爲適應這種需要,只好運用權說,用一些方便法,讓大家來聽聞與修行,讓當地人念佛,求生西方淨土,待因緣成熟後,再告訴他們究竟法,然而到後來,竟然拿方便當究竟了,後來人不知道以前的實況,于是淨土的思想就形成傳播開來。

  5、佛教曆史上十分遺憾的事情是什麼?(6頁)

  答:玄奘大師用生命求法,然而帶回中國的卻是唯識體系,並沒有挖到原始佛法的寶貝,這是很可惜的事情,我們今天有因緣能學習到原始佛法,比玄奘大師幸運多了,所以大家應好好地珍惜!

  6、空海師父對我們的叁個承諾是什麼?

  答:①、如果大家有心在實修實證上下功夫,你給我一年,我給你至少證初果的回饋。

  ②、真正具有正知正見之後,進入實修,不用幾個月,就可以實際體證到叁法印、四聖谛。

  ③、如果能夠好好下功夫來聞思,這半年到一年時間,可以節省修行十年的時間。

  7、空海師父對大家的五點希望是什麼?

  答:①、希望大家能夠以最短的時間,就能切入掌握到佛法的核心、掌握到究竟法、掌握到真正的解脫道,然後又能包容一切的方便法,進入到超越一切宗派的視野、胸襟、這樣就不會有大小乘之分,也不會再有宗教、宗派之爭。

  ②、希望大家學習讓過去的歸零,這是每天要學習、要做的。

  ③、希望大家好好跟著釋迦牟尼佛所走過的解脫道的次第、步驟、逐步深入,我們本身要真正見法、證果、體悟到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更徹底把生死大事、生死之謎、生死輪回完全解開,到達究竟解脫。

  ④、希望我們這一門課程,不是屬于學術的探討,不是一些知識、知見的傳授,而是讓我們了悟宇宙人生的實相,真正要邁向解脫。

  ⑤、希望大家要有科學家求真求證的精神,打破砂鍋問到底,不要迷信,更不要盲目相信,除非經過你實際去求證、去體悟、你才相信。

  8、空海師父給我們的建議是什麼?

  答:如果你決心要修行,決心要解脫生死輪回,空海給你由衷的建議。先花一些時間、下功夫好好深入熟讀這本書,然後進行實修、實證。當你證到初果再回來看這本書,你會有更深的體悟,也會發現到更多的寶藏,這是無上甚深微妙法的寶藏圖,這是涅槃彼岸的寶藏圖。

  9、證初果的前提條件是什麼?(6頁)

  答:證初果之前,一定要有慈悲心,沒有大慈大悲的柔軟心,是無法證到初果的。

  10、什麼叫開悟?(7頁)

  答:能夠體證到叁法印的無常無我,對苦無我有深層的體悟,這樣才叫開悟,也就是得法眼淨。

  11、爲什麼說真正的菩薩道一定要建立在解脫道上

  (8頁)

  答:只有自己真正體悟到佛法,爲法做見證,才能夠告訴衆生什麼叫佛法和真理實相,才能引導衆生去看到法,看到真理實相。如果沒有實修實證,容易形成以盲引盲而不知道,只有自己真正見法證果,體悟到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更徹底把生死大事,生死輪回完全解開,到達究竟解脫,才可以幫助苦難衆生出離苦海,因此、真正的菩薩道一定要建立在解脫道上。

  12、無常法印來自于什麼?(9頁)

  答、來自于諸行無常,因爲現象界的一切都在變,每個刹那都在變異,都在動、都在動態之中,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所以科學家才有測不准定律。

  13、佛陀是如何爆發出修行動力的?(10頁)

  答:佛陀觸及到衆生的老病死情景,把皇太子的位置都放下了,因爲他體會到,如果沒有解開生死之謎,縱然當上國王,對生命的黑洞還是沒有辦法超越,縱然有再多的國土江山,也沒有辦法避開死亡黑洞,這就是佛陀看到世間的老病死,然後爆發出修行動力的原因。

  14、究竟你爲誰辛苦爲誰忙?(10頁)

  答:這一生忙忙碌碌,我們的人生目標到底是爲了什麼?能否看到你的老前輩,當他們面對衰老的時候,所發出的對生命的無奈與惶恐,能否去提前體會到,尋找到生命的意義在哪裏?自己將來面對死亡的時候,不重蹈前輩的覆轍,而是很安詳,很快樂,很自在自如的面對一切的無常,所以當我們在忙碌的時候,要停下來去反觀,反省自己人生的目標意義在哪裏?

  15、爲什麼同一件事、大家會有不同的看法呢?(13頁)

  答:一是個人的曆史文化,背景觀念有所不同,于是看出來的就不同。二是會隨著每個人不同心鏡的凹凸程度來呈現,因爲看到的都是自己心鏡所投射出來的角度,對事情的看法沒有辦法如實觀。

  16、學佛修行怎樣才能進入阿含解脫道次第呢?(13頁-14頁)

  答:就是讓我們從麻雀的智慧提升到人類的智慧,從人類的智慧提升到佛陀的智慧,從而去看清宇宙萬事萬物,身心內外的實相,當我們能夠看到實相,就能夠遠離顛倒夢想而解脫自在。

  17、何謂自依止?何謂莫異依止?(14頁)

  答:自依止:是回到自己內心的甯靜,回到內心貪、瞋、癡的止息,一定要徹見法,對叁法印、四聖谛有真正的體悟。

  莫異依止:就是不要去心外求法。

  18、什麼叫叁輪體空?

  答:①、從度衆生上講,叁輪是我、他、還有度化這件事情,體空:度人不爲名利,無我無私,在做的時候沒有我是,我能,我慢,默默無聞,無怨無悔去做,就是叁輪體空。

  ②、從根塵識上講叁輪是眼(根)看到物質(色塵)落入受,打結産生(識)迎拒,叁輪體空是說在六根接觸六塵的當下,保持觸滅,不迎不拒,保持一種空觸,沒有任何的貪瞋迎拒。

  ③、從布施方面講,我、他、與布施這件事爲叁輪,體空就是沒有布施的我,我布施也不求什麼回報,再把這件事也忘掉,做了馬上了事。

  19、怎樣才能做到叁輪體空、如如不動?(15頁)

  答:所謂的如如不動,也一定要經過一些錯誤的跌跌撞撞以後才能慢慢做到的,真正作到叁輪體空、我、我見、身見一定要破除,至少是證初果,在沒有證初果之前,我們的慈悲喜舍都還容易落在有爲法的世界裏。

  20、在修行的路上,我們每天要做的事情是什麼

  (17頁)

  答、就是每天都要歸零,不要說我今天要歸零,明天又恢複到原來的習性窠臼裏面還不知道,這是每天都要做的工作,每天都要提醒自己歸零,除非你自己已證到阿羅漢,就算你證到初果、二果、叁果、還是要一樣歸零。

  21、什麼叫法無定法?(19頁)

  答:世間法方面沒有一個絕對的標准,在二元對立的世界,看你站在哪一個角度,喜歡哪一個方面,就會排斥你不喜歡的那個角度,但是你有你的喜好,他有他的喜好,你的角度跟他的角度在看呢?對美醜、是非、好壞、高低、善惡、大小、就沒有絕對的標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