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念處修行法要”問答(一)

  “四念處修行法要”問答(一)

  

  空海法師  講述

  1.問:爲何要生?如果人生是苦,那爲何要出生?這是不是造物主的造弄?

  我認爲把人生定義爲人生是苦,這是不正確、有失公平的。人生,它是個中性。你的出生本來也不是你的錯;你的出生,是法界非常殊勝的因緣。問題在于如果我們沒有清醒明覺去覺察宇宙的真理實相,我們所做所爲是背道而馳,所以就造成自討苦吃。所以,這個苦不是本來就存在,不是人生本來就是苦。如果你能夠了悟真理實相,你可以過得很安祥、很快樂、很自在。苦是來自于衆生對真理實相的不了解,然後你所做所爲跟真理實相背道而馳,這就像逆流而遊,你不斷的跟法界的運轉法則相違背,而自討苦吃。

  所以,我們要了解,不是生命本來就是苦,它是中性的、中性的,那爲何要生?爲何要生?這就是整個法界的殊勝因緣,慢慢深入去了解,你就會珍惜我們這個生命,就像一個星球,它從零、從無,要慢慢的形成、慢慢的凝聚,轉換到一個太陽系出來,要經過好幾十億年的醞釀,有了太陽系、有了地球之後,到達要有衆生在地球上能夠出生、能夠誕生,一樣要經過好幾億年的醞釀,來到要有人類在這個地球出現,那又是經過好幾億年的醞釀,如果真的能夠好好、慢慢去深觀,佛陀所跟我們講的緣起法則、緣起甚深,你會很贊歎法界的奧妙、緣起甚深,緣起真的非常深,它會破除衆生的宿命論,破除衆生錯誤的因果論。並不是沒有因果,是有因果,但是要深觀緣起,你才不會落入宿命論,才不會都認爲生命是很苦。

  2.問:是否有天命呢?爲何出生即有差別?

  以世間人來講,都認爲出生在清寒的家庭跟出生在富有人家的家庭,他們好像出生就不同,他們就有很大的差別,就像很多人看前面這個花,或是你在曆緣對境看很多花的時候,你的大小眼就出來了!認爲:這一朵小花那麼小,你還敢開?人家所開的花那麼大,這才漂亮、才欣賞、價值才高……,要知道這種大小眼、大小高低不平的心態,這一種價值觀的差別,是來自于人類的虛妄分別,對法界大自然而言,大花、小花都是平等,每一位衆生對大自然、對整個存在而言,都是完全平等,沒有地位的高低、貴賤。

  那種二元對立的區別,都是人類的虛妄分別,看到一個大官來,就覺得他好威風、好有權勢,那是人類的錯誤想像,看到一個看不起眼的人、一個很樸實的人,就覺得他沒有什麼,就覺得:你怎麼這麼落魄?怎麼這麼可憐?如果看到人間真實的佛陀在你面前出現,你是認不出他的。人間真實的佛陀,穿的是糞掃衣,他是拿著缽去托缽、去乞食啊!他國王不當,去行乞食、托缽的生活,弘法度衆,別人留著很漂亮的頭發,而佛陀卻把頭發剃掉。如果你用人間的那一種衡量標准去看,你會覺得說他怎麼這麼可憐?怎麼這麼落魄?但其實他不是可憐、不是落魄,不是用一般衆生的眼光去衡量的那一種價值觀。

  所以,希望大家內心的價值觀能夠重新洗牌、重新來過,不要用我們過去那種尊卑、高低、好壞、貴賤的二元對立來區別,那都是人類貼上去虛妄的標簽,對大自然而言、對存在而言,衆生是平等的,這就是佛陀他們所體悟到的無上正等正覺,這個含意很深,大家要慢慢去體會。

  3.問:“出入息法”是先觀呼吸再心中默念生滅變異,而經行是意念引導:提移落觸,爲什麼“出入息法”與經行的使用方法好像剛好相反,是嗎?

  這兩個我們要有所分別,第一、“出入息法”是屬于自主神經在運轉,而我們內髒器官在發揮作用,都是屬于自主神經在運轉。自主神經在運轉,一樣都是有指令,它受到某種指令,然後才動作,只是有些指令,它不是來自于我們的意念在掌控,但一樣都是有指令在下達,有時候它是透過化學變化,就好像如果我們身體喝些酒精下去,這個酒精的成份就會激發我們的肝髒要去解毒,而這個解毒的過程,不是你在下達口令,但是它一定有誘因,有指令出來、有信號出來,我們的肝髒才會進行解毒的這種作用。

  所以一樣,我們身體本身都是有意念、有指令在前引導,“出入息法”本來是屬于自主神經在運作,但因爲我們的心都跑東跑西,如果你又把你的意念擴大,然後意念在前引導的話,這個“出入息”會變成一種機械式的訓練。當我要吸氣,就下達口令吸氣,它才吸氣;當下達口令呼氣,它才呼氣,這樣會變成你在喧賓奪主,要替代自主神經的運轉。而當你用你的意念要去引導它,結果沒多久你的呼吸會變成很混亂或是很悶。

  所以這時候,我們是保持一個客觀的覺察,覺察自主神經在運轉,一個自然的呼吸的進出。你是看到現象的産生,然後再默念,如果沒有默念,觀出入息時,你的心念很容易就散失掉的、很容易就跑掉,與其讓它這樣跑東跑西,不如就像小孩子給它有個玩具可以玩,它可以在那裏安定下來打坐,或是安定在禅堂,所以默念就是給它一個方便法。

  有人所給予的方便法很多,但是我們用單純又有效果的方便法。我們是在現象發生之後,因爲那是自主神經在運轉,現象發生之後,我們的心緊盯著它、緊看著它,然後我們默念:生滅變異,一方面可以攝心,一方面可以清楚覺察呼吸的進出,這裏有很深的見法基礎埋伏在裏面。

  再來,爲什麼經行要用意念去引導?經行是我們的肢體動作、我們的手腳四肢,這是屬于我們的隨意肌,在我們講述的整個課程裏面有講到不隨意肌,就是屬于自主神經系統。隨意肌就是屬于可以隨著我們的意念而動作的,我們的手腳是可以隨著我們的意念而動作。好像我現在想要握拳,我就可以握拳;要放開伸展,我就可以放開;要伸手、要屈手,我可以隨著我的意念來引導身體的這些動作。

  肢體語言是隨著我們的意念引導,它才動作,本來都是意念在前,只是因爲你平常的動作太沖動、太快,你看不到。那現在呢?讓你的動作跟意念能夠緩慢下來,讓它分解、分開,黏得太緊的,就把它稍微分開,讓你能夠清楚的看到,所以意念先下達口令,然後再動作。慢慢的你不要下達口令,你只是動作,然後當你內心清楚明覺度夠的時候,就能夠看到你的身體在動作之前,都有意念在引導,那不是暗示出來的、不是訓練出來的,我們只是訓練你的覺醒、明覺度而已。

  這個覺醒明覺度訓練出來之後,是要幫助你去清楚的看到那個已經存在的事實,如果本來是動作在前、意念在後,因爲我們透過空海這個人講一些方法訓練之後,然後我就改變過來,透過訓練而去改變事實,這樣是錯誤的,而且也不可能,頂多只是暫時的有效果而已,終究你改變不了法界的運轉法則,所以我們是協助大家把這個明覺、覺醒、覺察力提升,把已經存在的事實放大、分解,讓你能夠看的清楚。慢慢的因爲這個過程讓你的心能夠定下來,而且覺性開發出來之後,你穩定活在當下,再來我們就可以進入更微細的覺察,你就能夠清楚的看到已經存在的事實,這時候你才能夠進入到“名色分界智”的開發。

  4.問:如何溶入一切境界?

  如果從究竟義來講,沒有所謂的溶入、不溶入,就好像說魚跟大海,沒有所謂的溶入大海、溶入不溶入。但是當衆生的身見、我見,還沒有破除之前,是有這個溶入、不溶入的過程,要來到真正的溶入一切境界,是要來到真的是無我、無私,沒有身見、沒有我見。證到初果是身見破除,但是那個“我”,還沒有消失,我見我慢還沒有消失,這些必須要不斷的深入、不斷的深入,才能夠真正把那個我見、我慢消失。當你有我慢的時候,你就沒辦法跟境界溶爲一體;當你有自卑的時候,也不會跟境界溶爲一體,你的那一種溶入不是真正的溶入。

  所以究竟來講,你要真的溶入一切境界,是要來到沒有我慢、沒有自卑,身見與我見破除、消失,但是這個標准太高了。要真正做到這樣,用這一種標准來要求,是沒有幾個人能夠做到,但是我們可以從“有爲法”開始,怎麼從“有爲法”開始呢?向初果、證初果、二果、叁果,就是“有爲法”逐漸的深入。

  那怎樣溶入一切境界呢?除了要有深厚的聞思基礎,才能夠在一切曆緣對境之中,慢慢的去應用出來、處處見法。當你見法之後,我們的身見、我見、我慢,都會逐漸的消失,那十個結縛就是十道的城牆,十道城牆把自己跟衆生、境界隔閡開來,不是境界跟我們對立,是我們自己的我見、身見隔閡開。而修行就是要把這些城牆、身見、我見一一的去除,一一的淡化、淨化,把那些身見、我見、結縛,慢慢的拆除掉,當你見法越深一分,你的我見、我慢就會越淡薄一分。當你淡薄一分,你跟境界的相容性就會增加一分。

  所以,要溶入一切境界,你要不斷的聞思的深入,在曆緣對境中都要去實修、去體悟,處處去見法。再來,比較具體要溶入一切境界,現在大家就要學習著面對每一個境界,要真誠真心的去面對它,不要逃避,也不要刻意去攀緣。當面對境界的時候,我們真誠真心的去面對、去處理;當面對衆生的時候,我們也是真誠真心的善待一切衆生,不要把自己跟衆生劃分出來,我們是男人、你們是女人,我們是出家衆、你們是在家衆……。你這樣的劃分,就很難跟衆生溶爲一體,如果你再劃分出來:我是董事長、你是職員,我是什麼、你是什麼……,你那一種區別心、虛妄的分別心,虛妄的界線一劃分出來,就沒辦法跟衆生相溶。

  所以在曆緣對境中,我們處處就要學習著把二元對立的分別,慢慢的泯除掉,大小、是非、高低、好壞的那一種大小眼的心態,慢慢的去除,用平等心來善待一切衆生。但是要做到平等心非常不容易,這個需要學習,而平等心善待一切衆生,也是大家平常曆緣對境之中,你每天都要學習的功課,真正的修行也是在這方面。如果你修個一二十年,但是還沒有展現出平等心,那你的修行還是在練功夫,那一種平等心慢慢的深入、…

《“四念處修行法要”問答(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