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講演集》-依什麼學法
時間:公元一九七二年
地點:佛光山
對象:大專佛學夏令營學員(弟子心度記)
一.依法學不依人學
二.依智學不依識學
叁.依義學不依語學
四.依了義學不依不了義學
各位老師、各位來賓、各位同學:
第四期大專佛學夏令營,在衆人的盼望下,終于在今天舉行開營典禮了!
今日我們相聚于此,可謂爲難得之法緣。佛教裏有一部大乘經──《維摩經》,經中敘述文殊菩薩和舍利弗尊者,率諸菩薩、羅漢們一塊兒去探望維摩居士之病的經過。舍利弗與諸聖衆至維摩病室,舍利弗爲探病者床座而慮,念起于心中,大菩薩化身的維摩居士即知其慮,隨之就問舍利弗道:“尊者!你是爲法而來?還是爲床座而來?”舍利弗尴尬于心,而回答道:“我們是爲法而來,非爲床座而來!”
今日各位同學到佛光山參加佛學夏令營,猶如昔日舍利弗諸聖衆集會于維摩丈室共論佛法一樣,當如舍利弗所言,是爲求法、爲求道而來,不是爲欣賞明媚的風光而來,也不是爲貪享美味的素菜而來,更不是爲環境和招待的周全而來。佛光山開山至今,已有五年零半個月,開山一年多以後,在種種設備不齊全下,就舉辦第一期佛學夏令營,過去參加此地所舉辦的佛學夏令營的曆屆同學,都在各種設備不很周全的環境中,快樂的安住這兒研學佛法,對于曆屆同學隨遇而安的表現,令人感到非常欣慰。現在第四期佛學夏令營的你們各位同學,在此地學佛二周,我也希望你們在不周全的環境設備上多予原諒,在各種不習慣的生活要忍耐接受。
在此開營典禮中,我要提供給大家的是四點修學佛法的准則。剛才我曾說過,希望各位同學應有爲道而來的態度,既爲求道而來,那麼學佛的態度當依止下列四法:
一.依法學不依人學
依法而學,就是以真理爲依據,凡事按真理而行事,人不足以爲依,因爲人的思想、見解各有不同。人有生、老、病、死,時時來去遷流,而法(真理)則亘古今而不變,曆萬劫而常新,所以學道應依法不應依人。
或許有人說,我們在學校裏,曾經接受過許多教授的教導,就是今天來參加佛學夏令營,也是同樣需要法師大德們的開導,這種情形怎可不依人而學呢?師長們的確給予我們教導,可是教導者的言教,還是要經過我們自己的體會和認識,才有所得,並不是人人可以直接將教導者之言教取爲本身的經驗。
有人問趙州禅師:“怎樣參禅,我們才能悟道呢?”
趙州站起身,道:“我要去拉尿了,唉!像這種拉尿的小事,都要自己去拉才好。”
我們所信仰所皈依的教主釋迦牟尼佛,開示道:應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這就是說要相信自己,依靠自己;要相信真理,依靠真理;不可依靠其它!所以我要再鄭重的告訴各位同學,上自教主釋迦牟尼佛的言教,下至每位師長之教授,只是先知先覺者的經驗,他們是宣揚真理,引導學子于真理大道上者,我們固然敬領其人的教言,但是欲得收獲,還得靠自己于真理上去親自體驗。
二.依智學不依識學
智是指智能的智,若以佛教術語而稱,即爲“無漏般若”;識是指心識的識,若以佛教術語而稱,即爲“分別意識”。
爲什麼要依智學,不可依識學呢?因爲世相虛幻,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所分別認識的現象,時刻都在隨著這虛幻的世相而變化,所以以識來分別認識世間的森羅萬象、千差萬別,畢竟不夠徹底。無漏般若,是本性上的大圓鏡智,持此光明鏡子以照射世間萬象,對方是個什麼樣子,反射在大圓鏡上的,就是什麼樣子。所以我們心地的修學能如一面鏡子,運以無漏般若,能無分別的映照事物的真相,就不會被世間幻化妄相所迷惑。當宇宙的萬有,人生的過去、現在、未來,顯明于心鏡上時,就是從根本上認識了宇宙和人生,而不是從枝末差別上認識世間。
叁.依義學不依語學
語言文字是使我們獲得知識、證悟真理的方便。不管中國的方塊字也好,歐美的斜形字也好,這些語言各不相同,但是它所表達的道理是一致的,所以我們應該把握它的根本,在一件事物的道理上,去分析它的內容,而不在語言文字上執著不舍,如果只在語言文字上執著,所爭者只是皮毛上之計較,而把真正意涵給忘記了。
在禅宗的公案裏,有一位禅師說:“假如今日我還見到釋迦牟尼佛說法,就一棍打死餵狗子吃”“什麼叁藏十二部教理,把它拿來當抹布!”祖師們如此狂言,好象是謗佛、謗法,其實不然,這就是要我們超越語言文字的執著,徹悟語言文字以外的真理。
《金剛經》雲:“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此段經義,好比我們坐渡船,到達彼岸的時候,即應上岸而去,不應再執守渡船不舍,若一定不舍渡船,帶之而行,豈不成了累贅了嗎?
所以各位同學,在真理的大道上,要把我們的知見、執著舍去,要于知見執著外去體會不偏不倚的本來真實面目。
四.依了義學不依不了義學
這就是依究竟絕對的真理,不依各種方便的不究竟的方法。
佛教爲適應衆生根機,而有小乘佛法、大乘佛法之分,同時在大小乘佛法之中,又依各種法門而樹立種種的專修宗派,所以佛法雖浩如煙海,但是修持法是秩序井然,也不致使行者眼花撩亂,而不知取舍。
佛陀告訴我們的各種修持法門,都是方便法門。方便法門是適應衆生的程度,適應衆生的根機而設立的,但不能把這種適應程度和根機的方便法認爲是究竟,最究竟者是與佛心相應,這就是依了義佛心,不依不了義的方便。
在第四期佛學夏令營,各位同學來這兒過著的是佛化生活,這與你們在學校、社會、家庭上的生活,有很大的不同,我希望你們要來適應佛教的生活,因爲我們無論學習什麼事,都要抱著一種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決心。佛教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有一層神秘色彩的,你們大家來體會一番,看看佛教生活對我們的安身立命,究竟能有什麼貢獻?
很高興各位同學來到這兒研究佛法,很感謝各位應聘的老師來到這兒授課。我們的教授,像會性法師,他很忙,暑期間到處有人禮請他去講經,他都沒有前往,而留在山上爲各位講八宗綱要。還有淨空法師,他在臺北有好幾處講座,這次也爲了成就你們的學佛,而從臺北趕來這兒給各位同學講課。另外有從日本回國的慈惠法師,爲你們講授小乘佛教,還有慈莊法師、方倫老師分別爲你們講《八大人覺經》及佛法大意,希望各位不負衆望,能于此短短的二周中,長養你們的菩提幼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