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講演集》-佛陀的樣子(下)
其實,佛陀的金容,豈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所能形容的,比方說佛陀是丈六金身,當時有一外道聽了懷疑,他就用尺去測量佛陀究竟有多高,但他量了丈六,又是丈六,永遠是量不完的。《西遊記》小說敘說孫悟空一個觔鬥十萬八千裏,但他翻了幾十個觔鬥,也翻不出如來的掌心,這正可以形容佛陀的金容相好,崇高過山嶽,深遠逾海洋。
叁十二相中有一廣長舌相,這是形容佛陀說法的音聲,可以遠聞。音聲究竟能傳播多遠?在《寶積經》中,說到佛陀的大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連,有一次想測量佛陀說法的音聲,飛翔到距離娑婆世界無量遠的東方佛國,再測聽佛陀的音聲,依然可以聽到。數千裏外的歐美廣播,我們現在況且能夠收聽,何況功德巍巍的佛陀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只是我們凡夫所了解的佛陀,佛陀的真正金容相好,又豈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所能形容包含?
八相成道──佛陀的金容雖然有著無量的相好,但是佛陀誕生在人間,他終究也是人。關于佛陀應身的金容,在人間整整八十年的教化,說明佛陀一生的經過,那就是八相成道。
茲將八相成道略述如下:
1.降兜率:佛陀由燃燈佛授記,他就是娑婆世界的補處菩薩,先住于兜率天的內院之中,經過四千歲,是在觀察娑婆世界教化的機緣。
2.入胎:在兜率內院住滿四千年後,即乘白象由天而降,由聖母摩耶夫人右脅而入胎。
3.誕生:是在四月八日的豔陽天氣,于藍毘尼花園中降誕,降誕後即能行走七步,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4.出家:十九歲的時候,因感念世間無常,弱肉強食,而且人間多不平現象,遂毅然騎馬踰城出家學道。
5.降魔:在修道的時候,內心有貪瞋煩惱的魔,外境有聲色貨利的魔。征服魔軍的邪惡,不爲魔女所誘惑,這需要大雄、大智、大無畏的降魔精神。
6.成道:降魔以後,終于在十二月八日,于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而成正覺。
7.轉*輪:佛成道以後,于五十年中,談經說法,把真理弘遍人間,使*輪常轉于世。
8.涅槃:八十歲的那年二月十五日,教化因緣已滿,由動歸靜,把生命進入宇宙造化之間,遂于娑羅雙樹下進入涅槃。
佛陀是人間的大聖者,佛陀既生于人間,他的金容相好,就有嬰兒、童年、青年、壯年、老年的不同,大迦葉尊者命雨舍大臣所繪的八相成道經過,正可說明佛陀一生的化迹。
金身受災──佛陀的金容聖身,是那麼相好莊嚴,我們就以爲這應身的佛陀,在人間的活動,是順心如意,百無阻礙,那是錯誤的想法。
佛陀的教法,說明這個世間是無常苦迫,但是成了佛陀的人,就能逍遙于這定理之外嗎?絕沒有這樣的道理。從佛陀一生有爲的金容聖身的變化,說明世間諸行無常的真理。“身教重于言教”,佛陀口中講著世間苦空無常無我的真理,而他卻萬年常青,不病不老,這豈不矛盾?佛陀示教在人間,他有爲的色身、金容、相好,仍有不少的災害發生。
不管怎麼說,功德所修積而成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總是有爲的身相,不是無爲的法身。佛陀應化的有爲金容聖身,所受的災害,那自然也是意料中的事。
佛陀在行路的時候,曾遇到兩次災害,一次是行走轲地羅山的時候,被有名的怯陀羅毒樹的木刺刺傷足踝;一次是在耆阇窟山下經過的時候,爲提婆達多從山上推下的巨石,擊傷右腿流血。佛陀又有兩次對大衆宣布他患病的消息,一次命名醫耆婆爲他調下痢的藥服用,而後病愈。一次背痛命阿難尊者到村中乞求牛乳,命大迦葉尊者爲其誦念七菩提分,病苦得以消除。佛陀又有兩次爲飲食而遇到困難,一次是在婆羅村安居的時候,適逢饑馑之年,在叁個月中,每日唯食馬麥充饑;一次出外乞食不遇,空缽而還,只有餓著肚子等待天明。
婆羅門的戰遮女,曾當面指著佛陀的金容,誣蔑佛陀;拘利城的善覺王,指著佛陀的聖身,批評佛陀;佛陀的災難迫害是不要緊的,提婆達多、戰遮女、善覺王,他們都得到不幸的果報,一個偉大的宗教家,要有向災難、迫害挑戰的精神。
佛陀的聖身金容,遭受如許的災害,不了解此中深義的衆生,很容易生起疑惑,憍薩彌羅國的國王波斯匿王,就曾經將這個問題提出來請問佛陀,他問道:
“佛陀!您的金容相好,品德威嚴,這是天上人間所沒有的,但是佛陀您在傳播真理的生涯中,爲什麼會有那些災害呢?”
佛陀回答道:
“大王!諸佛如來的永恒之身是法身,爲度衆生,才有應現這些災害,那些傷足患背、乞乳服藥,乃至涅槃,以其舍利分塔供養,這些都是方便善巧,欲令一切衆生知道業報不失,令他們生起怖畏的心,斷一切罪,修諸善行,獲證永恒法身,壽命無限,國土清淨,不要留戀娑婆世界的有爲色身!”
波斯匿王聞後,疑雲頓除,歡喜踴躍,他不但認識了佛陀的金容,他更體會到佛陀甚深的大悲心!
偉大的佛陀,他的聖身金容,我們雖然沒有看到,但佛陀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那靈山會上的百萬人天,中央端坐著相好莊嚴的佛陀,依稀還會浮現在腦海之中: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叁世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叁.佛陀的真身
無相真身──佛陀的聖像,我們到處都可瞻禮;佛陀的金容,兩千五百年前,確實是曾應現于世間,但佛陀的真身究竟是什麼樣子呢?
佛陀的真身,就是法身。法身,才是佛陀真正的樣子,但法身無相,九住菩薩尚不能見,何況我們給無明煩惱遮蔽了的衆生?法身,無爲無作、無形無相、無去無來、無始無終,我們怎樣才能見到佛陀的法身呢?
經雲:“斷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可見法身不是在形相上求見的,法身的樣子,完全是修證的問題。
《華嚴經》雲:“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佛境,不可得思量。”法身是離語言、離文字、離思量的境界,“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法身,就是虛空身,雖無形無相可言可見,但無形而無不形,無相而無不相,法身是橫遍十方,充實法界的。
太原孚上座,有一次在揚州講《涅槃經》,講到叁德法身的時候,廣談法身的道理,當時有一位參禅的禅師,在法會中聽得失笑起來,講經下座以後,孚上座搭衣持具,很虛心的向失笑的禅師頂禮道:
“適才某所講法身,莫非有不是嗎?”
禅師回答道:
“你如要認識法身,請你停講叁日,閉目深思,看看法身究竟是什麼樣子?”
孚上座聽後即日宣布,《涅槃經》停講叁日,自己閉門參究,叁日後,他對法身似有所悟,就很歡喜的說道:
“法身之理,猶如太虛,
豎窮叁際,橫亘十方,
彌綸八極,包括兩儀,
隨緣赴感,靡不周遍。”
從這個公案裏,可以知道法身非從形相上去了解的,非是用語言可以說明的。聖像金容,一說或一看,就可知道,唯有法身不是眼耳可以了知的,佛陀的無相真身是要從心上去認識的。
真身相用──法身之體,雖然不是有形可見,有相可看,但法身的莊嚴德相,微妙之用,又不是完全不可知道的。《大論》說:“法身畢竟體,非彼相好身;不離于法身,此二非不異。”佛陀的聖身金容,那不是法身,但聖身金容確又是從法身所顯現的相用。
在《密迹經》中說:佛陀聖身,雖然分有法身、報身、應身,可是叁身又不二的,因爲報身、應身,是從法身理體上現起的,離了法身,也就沒有報身和應身,所以從應身的金容上也可以測知佛陀的法身。當佛陀應化世間,到處說法的時候,在每一講經的法會中,有見佛陀是金色身的,有見佛陀是銀色身的,甚至還有見到佛陀是砗磲、瑪瑙、琉璃色之身的;有的見到佛陀與人無異,有的見到佛是丈六金身,與轉輪王無異,或見叁丈、千萬丈等種種不同之身。甚至佛陀說法的音聲,也有種種不同,有柔軟微妙聲、有獅子大吼聲,其所說法,也是隨著各個聽衆的根器而不同,有聞布施、持戒,也有聞禅定、智能、解脫、大乘法等等,這怎麼能說是普通的金容相好呢?這不就是從真身本體上所顯現的不可思議的法身神力嗎?
我們從各種經典中可以知道教主佛陀,常常在同一個時間,在千萬國土裏作佛事,有種種名號,有種種身形,有種種教化,這不就是從法身所顯現的相用嗎?若非法身能顯相用,何能至此?一佛的國土是叁千大千世界,娑婆只是叁千大千世界中的一小世界,佛陀應現世間,若非法身到處可顯相用,何能教化叁千國土?
《起信論》說:法身,自體有大智能光明,遍照法界,真實識知。由此可知,就是娑婆世界的一切,也無一不是法身的相用,所謂“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總是法身”。在覺悟了的聖者眼中,無一不是佛陀的真身,無處不是佛陀的真身。佛陀將有爲的身形進入涅槃,就是佛陀契合法性,把真身遍在一切法中,一切法中都有佛陀的真身,佛陀至今還和我們活在一起,我們就活在佛陀的法身中。
不但我們活在佛陀的法身中,《楞嚴經》說:“十方虛空世界,都在如來心中,猶如片雲點太清。”這如來的心,就是佛陀的真身;宇宙萬象,都是佛陀真身的相用。
真身處處──法身,就是佛陀的真身,這真身遍滿十方虛空法界,所放的光明遍照無量的國土,要具足十住的菩薩,才能常常聽到法身演說妙法。法身,是佛陀的境界,《華嚴經》說:“大海之水可飲盡,刹塵心念可數知;虛空有量風可系,無能說盡佛境界。”佛陀在各經中不時的指導修學的弟子,如何很親切的認識佛陀的真身。佛陀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佛陀的法身就是諸法的自性,若能從緣起法中,通達諸法的空性,那就能見到佛陀的真身。《金剛經》也說:“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爲有佛。”法在就有佛在,信法就是信佛,佛陀所以是佛陀,就是佛陀能契合法性,證悟法性,和法性打成一片;不相信法,不恭敬法,不了解法,就不能認識佛陀的真身。
佛陀的應身,應現的因緣將了,要進入涅槃的時候,弟子們都很悲哀,佛陀就對大家說道:
“你們大家不要悲哀,有爲的、年老的應身如同破舊的車子一樣,破舊的車子要壞的時候,用保養來繼續使用,這終不是永久的辦法。我把這有爲的肉體生命,活上數千萬年,和你們共同在一起,但有會合就有別離,這是不變的道理!佛陀進入涅槃,在法性中照顧你們,讓佛陀的生命,和無爲的法身相應,這生命與天地同長,與日月同光!你們大家今後能依我的教法而行,那綠色的楊柳,那青青的松柏,都是佛陀的法身。”能依著佛陀的教法而行,就能見到佛陀的真身。
因此,那戒定慧叁無漏學是佛陀的真身,那叁十七道品、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是佛陀的真身,甚至奉行這些教法的僧團,就是佛陀的真身。
常住真身──佛陀的真身,佛陀的法身慧命,就是六和敬的僧團,佛陀常說:“能供養僧,則供養我已!”佛陀是多麼重視僧團!所謂“紹隆佛種”、“續佛慧命”,都是要靠僧團,希望今後僧團不要以爲佛陀已經入滅了,要知道佛陀的慈力永遠加被著我們,我們要分散在四方弘法利生,讓佛陀有無量的真身遍滿在世界之上!
唐朝的順宗皇帝,對于佛陀的真身究竟在哪裏裏,曾向佛光如滿禅師提出問答,現在把這問答寫在下面,作爲本文的結束。
唐順宗問佛光如滿禅師道:
“佛從何方來?
滅向何方去?
既言常住世,
佛今在何處?”
如滿禅師回答唐順宗說道:
“佛從無爲來,
滅向無爲去;
法身滿虛空,
常住無心處。
有念歸無念,
有住歸無住;
來爲衆生來,
去爲衆生去。
清淨真如海,
湛然體常住;
智者善思維,
更勿生疑慮。”
唐順宗得到如滿禅師這麼回答,仍然有疑,又再問道:
“佛向王宮生,
滅向雙林滅;
住世四十九,
又言無法說。
山河與大海,
天地及日月;
時至皆歸盡,
誰言不生滅?
疑情猶若斯,
智者善分別。”
如滿禅師又再回答道:
“佛體本無爲,
迷情妄分別;
法身等虛空,
未曾有生滅。
有緣佛出世,
無緣佛入滅;
處處化衆生,
猶如水中月。
非常亦非斷,
非生亦非滅;
生亦未曾生,
滅亦未曾滅。
了見無心處,
自然無法說。”
《佛陀的樣子(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