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爲什麼

  《星雲大師講演集》-爲什麼

  

  時間:公元一九七叁年

  地點:中國佛教會 

  聽衆:大專佛學講座(弟子陳武雄記)

  一.一個不算少 萬億不算多  

  二.微塵不算小 虛空不算大

  叁.刹那不算短 劫波不算長  

  四.有的非真有 無的非真無

  五.汙穢不算髒 清潔不算淨  

  六.退步非落後 進步非向前

  各位法師、各位來賓、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爲什麼?”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但也是一個很重大的問題。

  “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信仰是入佛之門的首要條件。但是佛法除了信仰之外,還得從另外一個角度“爲什麼”來看,從懷疑來看。佛法常說:“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不疑則不悟。”懷疑也是入佛之門。沒有問題,怎麼會有解答呢?有了問題,有了疑問,才能有解答。解答圓滿生信了,然後才由正門導入堂奧。所以佛教的禅宗最提倡懷疑,先要各位提起話頭來,提出問題來,發生一團疑情,提出一個“爲什麼”。這個“爲什麼”是個很深的問題,可以說是個微妙難答的問題。很簡單的事情,我們多問幾個“爲什麼”,就變成不簡單。你爲什麼要吃飯?因爲肚子餓。肚子餓了爲什麼要吃飯?吃了飯肚子爲什麼就能飽?這問題是有人類以來,每天都把吃飯當爲尋常的事,但若能回答爲消化、營養、排泄等的道理,那問題就不簡單了,這也是國父以飲食爲例,做爲他“知難行易”學說的基礎之一。多提出了問題,這問題也就玄深了。各位來此研究佛學,一定是希望對浩無邊際的佛法作更進一步的探討。也許有些同學是將信將疑,甚至以懷疑的態度對待佛法,坦白的告訴各位,這並沒有關系,因爲佛教是不怕懷疑的,是經得起懷疑的。懷疑,正可蘊發思想,知性明心。

  佛教不同于一般宗教的地方,是不怕有問題,反而問題越多越好,越有懷疑越好,那是爲什麼呢?我解說一些使各位生疑的問題,借以引導各位的思路,走入佛教的正理。

  一.一個不算少 萬億不算多

  在我們一般的觀念裏,一是整數的起點(零是近世才被列入數字中,而這裏所談,爲能數的東西,零不在範圍以內),萬億是一個很大的數目,現在我在此地寫“一個不算少,萬億不算多”是爲什麼呢?佛教對于數量、數目不是一筆胡塗帳,也不是多少都搞不清楚。一個很小的數目,爲什麼要說不算少呢?萬億又爲什麼要說不算多呢?

  現在,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以及這支粉筆的粉末,是一粒很小的微塵。我們仔細的想,這支粉筆,它需要石膏、白石灰、顔料、水分、人工把它灌入模子,再經過太陽曬,或是熱度烘幹,然後纔能成爲粉筆。我們再想想:這位工人爲什麼要做這支粉筆?當然,他是爲了賺錢營生,既要生活,他就要吃飯、穿衣。談到吃飯、穿衣,就想到做衣服的裁縫師和種田的農夫。農夫所耕種的田地,需要陽光、水分、空氣。像這樣連綿推演下去,這支粉筆集合了宇宙萬有的能量和質量,才能成爲這支粉筆,怎麼能說很少呢?

  我們上課的這間教室稱爲一間,臺灣稱爲一地,地球是一座星球,宇宙是一個虛空。這支粉筆的一粒粉末與一個虛空,都稱爲“一”,那麼,這個“一”不是很大嗎?因此有人就提出這麼一個問題來,萬法歸一,宇宙萬有歸于一,那一又歸于何處呢?一歸萬法。

  在佛教裏,一與萬億不是現象界,是不能以多少來衡量的。《金剛經》說:“若有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人演說,其福勝彼。”四句偈就是幾句話,在一般人想來是簡便,是稀松平常的事情,若要以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來布施,那才是件很難的事情,因爲叁千大千世界七寶的數量很多,四句偈的數量很少。其實不然,叁千大千世界七寶的數量,總有個數目字,凡是有數量的,都是有相、有住。一句四句偈,幾句佛法,看似很簡單,但可不相同。我們舉個例子,各位到中國佛教會來,參加佛學講座,假使今天每位分一萬或十萬元,甚至百萬或千萬元,你們會歡歡喜喜、高高興興的,一個人雖然分了一筆龐大的金錢,可是這筆金錢,你要揮霍的話,叁年五載很快的就用完,而各位來此地聽聞佛法,佛法在你的八識田中存儲反應,流衍不盡,不但今生可以薰導行爲,生生世世都閃爍心海,以迄妙智功成。

  所以說,四句偈的潛在功能,曆劫不泯,可以大大勝過有爲法當中的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一個不算少,萬億不算多”,這個道理我現在,是把此題當話頭,希望各位進一步的去參“爲什麼”。 

  二.微塵不算小 虛空不算大

  微塵是質量最小的單元,原子、電子、微塵,一般人以爲這是最小的東西,但在研究佛學者的眼光看來卻不是很小,虛空也不算很大。爲什麼小的不算小,大的又不算大呢?舉個例就可以明白此理。

  過去有座寺院,挂了一幅對聯,上面寫著“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有位讀書人看了對聯,就很懷疑的說:須彌是須彌山,那麼大的山藏一個芥子沒問題,但是芥菜的籽裏怎麼可以容納須彌山?未免太言過其實了。寺院裏的知客師就回答說:“這是個簡單的問題,是不必懷疑的,你是讀書人,想必聽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兩句吧!”

  “不錯啊!”

  “那麼請你把這本書放進肚子裏去吧!”

  “一本書怎麼放得進肚子裏去呢?”

  “可是萬卷書我們能讀得進去,一本書爲什麼放不進去呢?我們不該把事和理分開來,應該把事相和義理融會貫通,這便是心的客觀性和超越性。如果能藉著這個義理達到事相,雖然一粒微塵,從這粒微塵裏面,可以看到叁千大千世界。這粒微塵就是一個虛空,這個虛空就如我們的心,心在哪裏裏?無形無相,等于虛空看不到,拿不到,可是這個心卻包含太虛,量周沙界。”

  現在拿聲音來作個比喻,有時候我們在屋子裏面說一句話,在屋外十公尺以外就聽不到,其實,那是肉耳聽不到,如果用天耳通,不論多遠都能聽到,比如在美國轉播各種棒球比賽,我們臺灣不但能聽到,而且更能從電視裏看到,我們一句話說出來,聲聞叁千大千世界;我們投下一顆石子到大海,雖然看不出掀起波濤,可是這粒石子到了大海,它能使整個大海,都受到它的震動。因此雖然一粒微塵渺若無形,但一即一切,有它廣大的意義。

  我們常聽到“莫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積小善可以成大善,積小惡可以成大惡;滴水可以穿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的不算小,大的不算大,“爲什麼”,希望各位去參究抉擇。

  叁.刹那不算短 劫波不算長

  刹那依心識生滅計算,在佛教的時間裏算很短,劫波是依世界成毀計算,是很長的時間。“刹那”短到什麼程度?經裏說:“少壯一彈指,六十叁刹那”,一般人都認爲,刹那是極短的時間,劫波是最長的時間。今天,要向各位提出一個問題就是“刹那不算短,劫波不算長”,這要從哪裏裏去了解呢?

  時間本身不是實體,無可衡量長短。有人看了一本書,就感歎說:“人生苦短,只一彈指間。”另外又有人感歎說:“人生難過,度日如年。”“一日不見,如隔叁秋”“人生百歲,如石火電光。”時間沒有長短,完全依附心行的情緒而顯現。有的微生蟲朝生暮死,牠也度過一生,有的動物比人的壽命要長好幾倍,牠也是度過一生。無論時間長,無論時間短,總之都是一生。除了這相對的長短時間之外,人生另有超越長短的時間,那不是以長短可以計算的時間,如你覺悟了這種道理以後,雖是朝生夕死,也會感到自己的生命是永恒的,我們的生命本來就是如此,天地劇場,有情坐客,人,本來就不會死的。若是你不能覺悟的話,就算是人生億萬年,也是浪費人生,虛擲生命。

  佛陀在他八十歲將入涅槃時,弟子們很傷心,因爲佛陀將要離開大家,人天眼滅,世界長夜。其實,佛陀是不會離開我們的,有爲的肉體雖然會消滅,但那是生、老、病、死的自然現象啊!而佛陀的法身慧命卻會進入到無相的法性裏去。我們深深的體會到,佛陀在世間假如還沒有死,而我們又不奉行佛法,那生對他又有何意義?如今他雖離去了,而佛法常存,真理永在,這就是佛陀的法性,就像那火炬,永遠照耀世間啊!

  有的人僅活了幾十年,如僧肇大師,如譚嗣同、鄒容先烈等,他們對這世間的影響是無限的。有的人奮發努力,很想有所成就,卻遭遇很多障礙,歲月漫漫,終于一無所成。所以長和短完全是一個人分別心的作用。

  民國叁年冬季,太虛大師在普陀山閉關,一夜,大靜一聲鍾下,心空際斷,泯無內外,再覺已是清晨,這一夜,像只坐了一個小時而已。我們不要挂念時間的長短,我們只問所修所學的價值。長與短不是紙上能講就算了,各位可就愛因斯坦相對論,有關時空觀念對照佐證我的說法,這裏面含有很深的內涵,“爲什麼”這一點,希望各位更進一步的去探討。

  四.有的非真有 無的非真無

  我們平時對一個觀念,有的東西絕不會說沒有,沒有的東西,也絕不會說有。比如說,房子是有的,人也是有的,誰會說這裏沒有房子,沒有人,如果說這裏沒有房子和人,豈不是大妄語嗎?在佛法裏有的東西,用本覺靈照去正確的透視它就是真的沒有;無的東西,看不見抓不住的,反而認爲存在。例如,風是看不見的,是抓不住的,可是無形可見的風,卻能吹動了林木,蕭瑟了大地。再如電,電在哪裏裏?不是在銅絲上嗎?如果把銅絲剖開來,就知道銅絲裏那裏有電了。還有愛與恨是在人的身體上的哪裏一部分呢?所以,有沒有的問題,不是全憑感官就能決定有無的。

  真如本性是一個充滿于虛空,遍滿于法界,與時間同長,與空間等寬,在境界的立義上本來沒有,我們不承認它的東西,可是在法理立義上…

《爲什麼》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學佛前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