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實相就有了,即使你要說沒有也否認不掉。當佛陀初成道的時候說:“我不能夠去弘法利生,因爲我所要講的,與世間人所知道的剛好相反,他們認爲財色名利是快樂的,但我認爲這些都是苦惱的根源;我所要講的真如圓成實性是清淨的,是真正快樂的,但他們認爲這是虛無飄渺不合實際的。我所證悟的,與一般人所知道的剛好相反。”大智、大悲、大聖的佛陀都如此感歎,可見衆生認識顛倒,不容易一下就轉過來的。
我們來省察一下,有的是否真有?無的是否真無?比方說,我在這裏講演,這講過的語句是沒有留下什麼東西,但在各位的心上,卻隨著我的講演忽東忽西。現在我指著桌子問你們“這是什麼?”你們各位會告訴我“這是桌子。”但我可以說:“這不是桌子,是木材,因爲木材做成桌子就是桌子,做成黑板就是黑板,做成門窗就是門窗。你看到的桌子,實際上它的本體是木材,桌子只是它的假相而已。”假如我再拿一塊木材問各位“這是什麼?”你們各位一定會毫不猶豫的回答說:“這是木材。”但我可以說:“這木材的本來樣子是山上的大樹,砍下來以後才成爲木材。”假如,我進一步再指著窗外一棵樹問各位“那是什麼?”你們會說:“那是樹。”“其實,同學們,樹不是樹,樹的本來面目是種子。種子也不是種子,種子只是假名,種子的本來樣子是因緣,是許多因緣和合才成爲這一粒種子,這一粒種子還需要很多因緣(如土壤、水分、肥料、日光、空氣等)才能成爲樹,樹也需要很多因緣才能成爲木材,木材也需要很多因緣才能成爲門窗、桌子、黑板。”
我們看宇宙萬有,宇宙萬有實在只是一個假名,離開因緣,一切都不是本來面目,所以說有的非真有。你說沒有,這又不是,因爲“有”是因“緣”而有,因緣不就是真理嗎?當我們了悟到因緣,體會到因緣,那我們自然就解脫思想上的纏縛。
佛教裏經常講到空,空是有呢?還是沒有呢?平常說:四大皆空,空空如也。你們了解的空,不是佛教的真空,你們的空才是有──不空。不空就是沒有,不空就是不能事理無礙,要空才有,要空才能事理無礙。假如房舍沒有空間,怎麼能容納這麼多的人來聽講演?真空生妙有,你以爲沒有的,其實還是有的,怎樣從無(空)的上面去認識有,各位不要從幻有上去找有,要從真空上去找有。爲什麼?希望用空的至理,調攝複雜的事相。
五.汙穢不算髒 清潔不算淨
對一樣東西我們會生起這是肮髒的,那是幹淨的,這間教室堂皇莊嚴,那間房屋破落簡陋,有種種的分別。現在爲什麼說汙穢的不算髒呢?清潔的不算淨呢?我們先從人的大便說起,人的大便就是自己都認爲是髒的,可是狗類卻把它當成佳肴美味,互相爭食。我們認爲是髒的,狗子卻認爲不髒。這是什麼道理呢?
因爲衆生的業感不同,對淨穢的看法自有差異,如唯識學上說:天人所看到的水是琉璃,人類看到的水是水,魚看到的水是宮殿,地獄裏的衆生看到的水是膿血,而理化學家又把它看成二個氫分子、一個氧分子的化合物。同樣是水,業感不同,知識分別,其淨穢價值就迥然不同了。
再比如說:我們吃剩的飯菜,如果髒了、壞了,把它倒了,因爲這是不衛生、不清潔的東西,可是有很多修道的人,他們認爲吃殘羹剩飯才有功德,甚至還專選這些髒的、臭的東西吃,有名的鳥窠禅師,出身六宮使者,與帝王相處如兄如弟,但出家後棲居松樹上,茹苦不避惡食;金山活佛專在廚房裏以洗鍋水爲食。有的人吃的是山珍海味,他還覺得不高興吃,沒有味道;歡喜吃魚蝦的人,假如他知道吃一口魚蝦,也同時把多少魚蝦的大小便腸胃都吃下去時,他一定會惡心;豬肉好吃,但豬公、豬母都吃最髒的東西成長的。當然,爲了口腹之需,心裏就不把那些看成是髒的,所以淨穢皆由自心所現,自心所造。
在佛教裏常談西方極樂世界是淨土,東方琉璃世界是個淨土,有的弟子就懷疑的問佛陀說:“佛陀!您的世界怎麼不是淨土呢?您看娑婆世界是多麼汙濁肮髒啊!”佛陀即用他的佛力,要弟子看他的世界,頓時日月四洲,金河茂樹,繁花秀草,齊現眼前。怎麼世界變了?因爲那才是佛陀的世界,體驗的境界。
心淨國土淨,心若清淨,那世界就自然清淨。如是清淨,才是修道者的圓滿的價值,修道者的心中世界,不是外面世界的淨穢爲淨穢,修道者的心境可以轉移外境的淨穢。所以學佛的人,應該不要受環境影響,要能自立獨行,要能在狂風駭浪、舉世濁流的環境裏,不受環境影響,而去支配環境。所以,學佛的人,要證得心境的湛定,就要把那些虛妄的對待法都抛開,應該朝超越對待的般若智能裏去找。
我在這裏所說的淨穢,是就心境層次的提高,以解物欲的桎梏,並非要大家矯枉過正,去效法雞犬或邪命外道,希望不要誤會。
六.退步非落後 進步非向前
退步爲什麼不是落後?進步未必就是向前,這是爲什麼呢?
這道理應該很容易明白,因爲,地球本來是圓的,假如你坐飛機往前飛,飛到最後還是回到原地。進步不一定就是向前,反而是往後退呢?有時退一步想,海闊天空,回過頭來就是彼岸。所以研究佛法的人,人生觀往往跟人家不一樣,有時候進步進步,向前向前,碰到了電線杆,面前阻礙,此刻回過頭來退一步路,反而比較容易到達目的地。
各位現在正是朝氣蓬勃的年齡,依我看來,各位這種朝氣,恰似一天飛絮,滿路紛紛,將來歸于何處?尚實須智能的引導,戒定的薰習,才能見到人生的光輝。道安法師說:要用難忍難行的精神來救人救世。我認爲可以用後退的心,用回頭的態度來化導人間。道路很廣,有時候退步才是進步。
各位同學們,星期假日,你們本來可以去遊山玩水,而卻肯來此地聽聞佛法,這是爲了什麼?退步就是向前,今天我們退到這裏就是爲了有大智能,希望能有大進步。
關于“爲什麼?”就是說明對世間的認識:在數量上不要講究多少,在物體上不要講究大小,在時間上不要講究長短,在空間上不要講究有無,在認知上不要講究淨穢,在行動上不要講究前後。過去所有的觀念,不一定是正確的,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用佛學的尺度,將過去對數量、物體、時間、空間、認知、行動,再來衡量一下。關于這個道理,在今後你們要多留心求解。或請教善知識解答,或者要常常記住,思惟參悟。
其次,若只是從道理上去研究,只是知識的了解而已,仍然不夠徹底。應該進一步追求精神上的落實,那惟有修持;佛法不同哲學,除了理解以外,還要實踐。有人問趙州從谂禅師:“怎麼樣才能修行開悟?”趙州禅師不回答,站起身來說:“我要小便去!”說後就走,走了一段路停下說:“你看!這麼一點小事,還要我自己去。”小便是小事,需要老僧自己去始得,他人是沒辦法代替,甚至于不能用金錢解決,真正解決問題,還得靠自己去實際體驗。
《爲什麼》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