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讲演集》-为什么
时间:公元一九七三年
地点:中国佛教会
听众:大专佛学讲座(弟子陈武雄记)
一.一个不算少 万亿不算多
二.微尘不算小 虚空不算大
三.刹那不算短 劫波不算长
四.有的非真有 无的非真无
五.污秽不算髒 清洁不算净
六.退步非落后 进步非向前
各位法师、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为什么?”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也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
“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信仰是入佛之门的首要条件。但是佛法除了信仰之外,还得从另外一个角度“为什么”来看,从怀疑来看。佛法常说:“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怀疑也是入佛之门。没有问题,怎么会有解答呢?有了问题,有了疑问,才能有解答。解答圆满生信了,然后才由正门导入堂奥。所以佛教的禅宗最提倡怀疑,先要各位提起话头来,提出问题来,发生一团疑情,提出一个“为什么”。这个“为什么”是个很深的问题,可以说是个微妙难答的问题。很简单的事情,我们多问几个“为什么”,就变成不简单。你为什么要吃饭?因为肚子饿。肚子饿了为什么要吃饭?吃了饭肚子为什么就能饱?这问题是有人类以来,每天都把吃饭当为寻常的事,但若能回答为消化、营养、排泄等的道理,那问题就不简单了,这也是国父以饮食为例,做为他“知难行易”学说的基础之一。多提出了问题,这问题也就玄深了。各位来此研究佛学,一定是希望对浩无边际的佛法作更进一步的探讨。也许有些同学是将信将疑,甚至以怀疑的态度对待佛法,坦白的告诉各位,这并没有关系,因为佛教是不怕怀疑的,是经得起怀疑的。怀疑,正可蕴发思想,知性明心。
佛教不同于一般宗教的地方,是不怕有问题,反而问题越多越好,越有怀疑越好,那是为什么呢?我解说一些使各位生疑的问题,借以引导各位的思路,走入佛教的正理。
一.一个不算少 万亿不算多
在我们一般的观念里,一是整数的起点(零是近世才被列入数字中,而这里所谈,为能数的东西,零不在范围以内),万亿是一个很大的数目,现在我在此地写“一个不算少,万亿不算多”是为什么呢?佛教对于数量、数目不是一笔胡涂帐,也不是多少都搞不清楚。一个很小的数目,为什么要说不算少呢?万亿又为什么要说不算多呢?
现在,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以及这支粉笔的粉末,是一粒很小的微尘。我们仔细的想,这支粉笔,它需要石膏、白石灰、颜料、水分、人工把它灌入模子,再经过太阳晒,或是热度烘干,然后纔能成为粉笔。我们再想想:这位工人为什么要做这支粉笔?当然,他是为了赚钱营生,既要生活,他就要吃饭、穿衣。谈到吃饭、穿衣,就想到做衣服的裁缝师和种田的农夫。农夫所耕种的田地,需要阳光、水分、空气。像这样连绵推演下去,这支粉笔集合了宇宙万有的能量和质量,才能成为这支粉笔,怎么能说很少呢?
我们上课的这间教室称为一间,台湾称为一地,地球是一座星球,宇宙是一个虚空。这支粉笔的一粒粉末与一个虚空,都称为“一”,那么,这个“一”不是很大吗?因此有人就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来,万法归一,宇宙万有归于一,那一又归于何处呢?一归万法。
在佛教里,一与万亿不是现象界,是不能以多少来衡量的。《金刚经》说:“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四句偈就是几句话,在一般人想来是简便,是稀松平常的事情,若要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来布施,那才是件很难的事情,因为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的数量很多,四句偈的数量很少。其实不然,三千大千世界七宝的数量,总有个数目字,凡是有数量的,都是有相、有住。一句四句偈,几句佛法,看似很简单,但可不相同。我们举个例子,各位到中国佛教会来,参加佛学讲座,假使今天每位分一万或十万元,甚至百万或千万元,你们会欢欢喜喜、高高兴兴的,一个人虽然分了一笔庞大的金钱,可是这笔金钱,你要挥霍的话,三年五载很快的就用完,而各位来此地听闻佛法,佛法在你的八识田中存储反应,流衍不尽,不但今生可以薰导行为,生生世世都闪烁心海,以迄妙智功成。
所以说,四句偈的潜在功能,历劫不泯,可以大大胜过有为法当中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一个不算少,万亿不算多”,这个道理我现在,是把此题当话头,希望各位进一步的去参“为什么”。
二.微尘不算小 虚空不算大
微尘是质量最小的单元,原子、电子、微尘,一般人以为这是最小的东西,但在研究佛学者的眼光看来却不是很小,虚空也不算很大。为什么小的不算小,大的又不算大呢?举个例就可以明白此理。
过去有座寺院,挂了一幅对联,上面写着“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有位读书人看了对联,就很怀疑的说:须弥是须弥山,那么大的山藏一个芥子没问题,但是芥菜的籽里怎么可以容纳须弥山?未免太言过其实了。寺院里的知客师就回答说:“这是个简单的问题,是不必怀疑的,你是读书人,想必听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两句吧!”
“不错啊!”
“那么请你把这本书放进肚子里去吧!”
“一本书怎么放得进肚子里去呢?”
“可是万卷书我们能读得进去,一本书为什么放不进去呢?我们不该把事和理分开来,应该把事相和义理融会贯通,这便是心的客观性和超越性。如果能藉着这个义理达到事相,虽然一粒微尘,从这粒微尘里面,可以看到三千大千世界。这粒微尘就是一个虚空,这个虚空就如我们的心,心在哪里里?无形无相,等于虚空看不到,拿不到,可是这个心却包含太虚,量周沙界。”
现在拿声音来作个比喻,有时候我们在屋子里面说一句话,在屋外十公尺以外就听不到,其实,那是肉耳听不到,如果用天耳通,不论多远都能听到,比如在美国转播各种棒球比赛,我们台湾不但能听到,而且更能从电视里看到,我们一句话说出来,声闻三千大千世界;我们投下一颗石子到大海,虽然看不出掀起波涛,可是这粒石子到了大海,它能使整个大海,都受到它的震动。因此虽然一粒微尘渺若无形,但一即一切,有它广大的意义。
我们常听到“莫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积小善可以成大善,积小恶可以成大恶;滴水可以穿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的不算小,大的不算大,“为什么”,希望各位去参究抉择。
三.刹那不算短 劫波不算长
刹那依心识生灭计算,在佛教的时间里算很短,劫波是依世界成毁计算,是很长的时间。“刹那”短到什么程度?经里说:“少壮一弹指,六十三刹那”,一般人都认为,刹那是极短的时间,劫波是最长的时间。今天,要向各位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刹那不算短,劫波不算长”,这要从哪里里去了解呢?
时间本身不是实体,无可衡量长短。有人看了一本书,就感歎说:“人生苦短,只一弹指间。”另外又有人感歎说:“人生难过,度日如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人生百岁,如石火电光。”时间没有长短,完全依附心行的情绪而显现。有的微生虫朝生暮死,牠也度过一生,有的动物比人的寿命要长好几倍,牠也是度过一生。无论时间长,无论时间短,总之都是一生。除了这相对的长短时间之外,人生另有超越长短的时间,那不是以长短可以计算的时间,如你觉悟了这种道理以后,虽是朝生夕死,也会感到自己的生命是永恒的,我们的生命本来就是如此,天地剧场,有情坐客,人,本来就不会死的。若是你不能觉悟的话,就算是人生亿万年,也是浪费人生,虚掷生命。
佛陀在他八十岁将入涅槃时,弟子们很伤心,因为佛陀将要离开大家,人天眼灭,世界长夜。其实,佛陀是不会离开我们的,有为的肉体虽然会消灭,但那是生、老、病、死的自然现象啊!而佛陀的法身慧命却会进入到无相的法性里去。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佛陀在世间假如还没有死,而我们又不奉行佛法,那生对他又有何意义?如今他虽离去了,而佛法常存,真理永在,这就是佛陀的法性,就像那火炬,永远照耀世间啊!
有的人仅活了几十年,如僧肇大师,如谭嗣同、邹容先烈等,他们对这世间的影响是无限的。有的人奋发努力,很想有所成就,却遭遇很多障碍,岁月漫漫,终于一无所成。所以长和短完全是一个人分别心的作用。
民国三年冬季,太虚大师在普陀山闭关,一夜,大静一声钟下,心空际断,泯无内外,再觉已是清晨,这一夜,像只坐了一个小时而已。我们不要挂念时间的长短,我们只问所修所学的价值。长与短不是纸上能讲就算了,各位可就爱因斯坦相对论,有关时空观念对照佐证我的说法,这里面含有很深的内涵,“为什么”这一点,希望各位更进一步的去探讨。
四.有的非真有 无的非真无
我们平时对一个观念,有的东西绝不会说没有,没有的东西,也绝不会说有。比如说,房子是有的,人也是有的,谁会说这里没有房子,没有人,如果说这里没有房子和人,岂不是大妄语吗?在佛法里有的东西,用本觉灵照去正确的透视它就是真的没有;无的东西,看不见抓不住的,反而认为存在。例如,风是看不见的,是抓不住的,可是无形可见的风,却能吹动了林木,萧瑟了大地。再如电,电在哪里里?不是在铜丝上吗?如果把铜丝剖开来,就知道铜丝里那里有电了。还有爱与恨是在人的身体上的哪里一部分呢?所以,有没有的问题,不是全凭感官就能决定有无的。
真如本性是一个充满于虚空,遍满于法界,与时间同长,与空间等宽,在境界的立义上本来没有,我们不承认它的东西,可是在法理立义上…
《为什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