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为什么▪P2

  ..续本文上一页这个实相就有了,即使你要说没有也否认不掉。当佛陀初成道的时候说:“我不能够去弘法利生,因为我所要讲的,与世间人所知道的刚好相反,他们认为财色名利是快乐的,但我认为这些都是苦恼的根源;我所要讲的真如圆成实性是清净的,是真正快乐的,但他们认为这是虚无飘渺不合实际的。我所证悟的,与一般人所知道的刚好相反。”大智、大悲、大圣的佛陀都如此感歎,可见众生认识颠倒,不容易一下就转过来的。

  我们来省察一下,有的是否真有?无的是否真无?比方说,我在这里讲演,这讲过的语句是没有留下什么东西,但在各位的心上,却随着我的讲演忽东忽西。现在我指着桌子问你们“这是什么?”你们各位会告诉我“这是桌子。”但我可以说:“这不是桌子,是木材,因为木材做成桌子就是桌子,做成黑板就是黑板,做成门窗就是门窗。你看到的桌子,实际上它的本体是木材,桌子只是它的假相而已。”假如我再拿一块木材问各位“这是什么?”你们各位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回答说:“这是木材。”但我可以说:“这木材的本来样子是山上的大树,砍下来以后才成为木材。”假如,我进一步再指着窗外一棵树问各位“那是什么?”你们会说:“那是树。”“其实,同学们,树不是树,树的本来面目是种子。种子也不是种子,种子只是假名,种子的本来样子是因缘,是许多因缘和合才成为这一粒种子,这一粒种子还需要很多因缘(如土壤、水分、肥料、日光、空气等)才能成为树,树也需要很多因缘才能成为木材,木材也需要很多因缘才能成为门窗、桌子、黑板。”

  我们看宇宙万有,宇宙万有实在只是一个假名,离开因缘,一切都不是本来面目,所以说有的非真有。你说没有,这又不是,因为“有”是因“缘”而有,因缘不就是真理吗?当我们了悟到因缘,体会到因缘,那我们自然就解脱思想上的缠缚。

  佛教里经常讲到空,空是有呢?还是没有呢?平常说:四大皆空,空空如也。你们了解的空,不是佛教的真空,你们的空才是有──不空。不空就是没有,不空就是不能事理无碍,要空才有,要空才能事理无碍。假如房舍没有空间,怎么能容纳这么多的人来听讲演?真空生妙有,你以为没有的,其实还是有的,怎样从无(空)的上面去认识有,各位不要从幻有上去找有,要从真空上去找有。为什么?希望用空的至理,调摄复杂的事相。

  五.污秽不算髒 清洁不算净

  对一样东西我们会生起这是肮脏的,那是干净的,这间教室堂皇庄严,那间房屋破落简陋,有种种的分别。现在为什么说污秽的不算髒呢?清洁的不算净呢?我们先从人的大便说起,人的大便就是自己都认为是髒的,可是狗类却把它当成佳肴美味,互相争食。我们认为是髒的,狗子却认为不髒。这是什么道理呢?

  因为众生的业感不同,对净秽的看法自有差异,如唯识学上说:天人所看到的水是琉璃,人类看到的水是水,鱼看到的水是宫殿,地狱里的众生看到的水是脓血,而理化学家又把它看成二个氢分子、一个氧分子的化合物。同样是水,业感不同,知识分别,其净秽价值就迥然不同了。

  再比如说:我们吃剩的饭菜,如果髒了、坏了,把它倒了,因为这是不卫生、不清洁的东西,可是有很多修道的人,他们认为吃残羹剩饭才有功德,甚至还专选这些髒的、臭的东西吃,有名的鸟窠禅师,出身六宫使者,与帝王相处如兄如弟,但出家后栖居松树上,茹苦不避恶食;金山活佛专在厨房里以洗锅水为食。有的人吃的是山珍海味,他还觉得不高兴吃,没有味道;欢喜吃鱼虾的人,假如他知道吃一口鱼虾,也同时把多少鱼虾的大小便肠胃都吃下去时,他一定会恶心;猪肉好吃,但猪公、猪母都吃最髒的东西成长的。当然,为了口腹之需,心里就不把那些看成是髒的,所以净秽皆由自心所现,自心所造。

  在佛教里常谈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东方琉璃世界是个净土,有的弟子就怀疑的问佛陀说:“佛陀!您的世界怎么不是净土呢?您看娑婆世界是多么污浊肮脏啊!”佛陀即用他的佛力,要弟子看他的世界,顿时日月四洲,金河茂树,繁花秀草,齐现眼前。怎么世界变了?因为那才是佛陀的世界,体验的境界。

  心净国土净,心若清净,那世界就自然清净。如是清净,才是修道者的圆满的价值,修道者的心中世界,不是外面世界的净秽为净秽,修道者的心境可以转移外境的净秽。所以学佛的人,应该不要受环境影响,要能自立独行,要能在狂风骇浪、举世浊流的环境里,不受环境影响,而去支配环境。所以,学佛的人,要证得心境的湛定,就要把那些虚妄的对待法都抛开,应该朝超越对待的般若智能里去找。

  我在这里所说的净秽,是就心境层次的提高,以解物欲的桎梏,并非要大家矫枉过正,去效法鸡犬或邪命外道,希望不要误会。

  六.退步非落后 进步非向前

  退步为什么不是落后?进步未必就是向前,这是为什么呢?

  这道理应该很容易明白,因为,地球本来是圆的,假如你坐飞机往前飞,飞到最后还是回到原地。进步不一定就是向前,反而是往后退呢?有时退一步想,海阔天空,回过头来就是彼岸。所以研究佛法的人,人生观往往跟人家不一样,有时候进步进步,向前向前,碰到了电线杆,面前阻碍,此刻回过头来退一步路,反而比较容易到达目的地。

  各位现在正是朝气蓬勃的年龄,依我看来,各位这种朝气,恰似一天飞絮,满路纷纷,将来归于何处?尚实须智能的引导,戒定的薰习,才能见到人生的光辉。道安法师说:要用难忍难行的精神来救人救世。我认为可以用后退的心,用回头的态度来化导人间。道路很广,有时候退步才是进步。

  各位同学们,星期假日,你们本来可以去游山玩水,而却肯来此地听闻佛法,这是为了什么?退步就是向前,今天我们退到这里就是为了有大智能,希望能有大进步。

  关于“为什么?”就是说明对世间的认识:在数量上不要讲究多少,在物体上不要讲究大小,在时间上不要讲究长短,在空间上不要讲究有无,在认知上不要讲究净秽,在行动上不要讲究前后。过去所有的观念,不一定是正确的,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用佛学的尺度,将过去对数量、物体、时间、空间、认知、行动,再来衡量一下。关于这个道理,在今后你们要多留心求解。或请教善知识解答,或者要常常记住,思惟参悟。

  其次,若只是从道理上去研究,只是知识的了解而已,仍然不够彻底。应该进一步追求精神上的落实,那惟有修持;佛法不同哲学,除了理解以外,还要实践。有人问赵州从谂禅师:“怎么样才能修行开悟?”赵州禅师不回答,站起身来说:“我要小便去!”说后就走,走了一段路停下说:“你看!这么一点小事,还要我自己去。”小便是小事,需要老僧自己去始得,他人是没办法代替,甚至于不能用金钱解决,真正解决问题,还得靠自己去实际体验。

  

  

  

《为什么》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学佛前后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