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再說時量
我們看到月亮的圓缺,知道時間的運轉不停;我們體察心念的生滅,知道了時間的短暫。我們人類普通的計算時間,最短的是一瞬,爲時間最小的單位;把時間說得很長的是生物學者,他們的生物紀一說都是若幹萬年;地質學者更有較長的地層紀,他們一說都是幾千萬年;最長的是天文學者的天體紀,一說都是若幹萬萬年。雖然如此,但與佛陀的相較,相差程度是不能想象的。
“一瞬”的正確時間究竟有多少?經過很多科學家實驗後的平均值是五分之二秒,這其中包括:放下眼睑是十分之一秒,眼睑放下後的停止狀態是十分之一點五秒,眼睑又再提升是十分之一點五秒,總合之一瞬即五分之二秒。以我們中國計算時間的說法,從一瞬推上去是一須臾,但多少一瞬才爲一須臾,是沒有辦法計算的。有的計算時間是叁十須臾爲一時辰,十二時辰爲一晝夜,約叁十晝夜爲一月,叁月爲一季,四季爲一年,叁十年爲一世,如此而止。現在世界所通用的是六十忽爲一秒,六十秒爲一分,十五分爲一刻,四刻爲一小時,二十四小時爲一日,約叁十日爲一月,約叁百六十五日分爲十二月爲一年,百年爲一世紀,每逢百年增數爲一世紀。
世間對時量的一般計算,略如上說,那麼佛學中的時量如何計算呢?
佛學中的時量,分小時,中時,大時,以《俱舍論》之說略解如下:
小時量的計算:在佛學中大抵是以“刹那”爲時量最小的單位。在《仁王護國經》中說,梵語刹那,中國的意思名爲一念,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有九百生滅,若具體一點說,所謂“少壯一彈指,六十叁刹那”。一分鍾內,爲四千五百個刹那。《大毘婆沙論》說一晝夜有六四六.六零六、六六八○刹那。實在說來,刹那的真量,除佛陀外余皆不能盡知,因爲能知的心念粗細懸殊,所知的時量也就千差萬別。今以《俱舍論》的說明如下:
百二十刹那爲一怛刹那
六十怛刹那爲一臘縛
叁十臘縛爲一牟呼栗多
五牟呼栗多爲一迦攞
六迦攞爲一晝夜
依這樣的推算,則一晝夜是叁千二百八十二萬刹那,比《毘婆沙論》的六十四萬萬六千六百零六萬六千六百八十個刹那爲一晝夜的計算是粗顯得多了。因爲這樣才便于常人及學者的運用,若准確微細計算時間,除了佛陀,不是我們心量所能覺察思辨的。
中時量的計算:佛經裏常有晝夜六時的記載,此即指六迦(左手+右羅)而言,一個晝夜,分爲六時,晝叁時,即上日(辰巳)中日(午未)下日(申酉),夜叁時,即初夜(戌亥)中夜(子醜)後夜(寅卯)。從晝夜往上推,則爲:
叁十晝夜爲一月
四個月爲一季(我國叁個月爲一季,一年爲春夏秋冬四季,蓋印度每年分寒季雨季熱季,與他處不同)
叁季爲一年
一百年爲一世(我國叁十年爲一世)
五百年爲一變(此可見于釋尊說法初五百年如何,後五百年如何可知)
一千年爲一化(此可見釋尊說正法千年象法千年可知)
一萬二千年爲一周(此可見釋尊說正法象法末法共爲一萬二千年可知)
從中時量的計算,我們可以看出,佛教說小時量的單位爲刹那,說大時量的爲大劫,這是因爲刹那便于體察心念的生滅,大劫便于說明物界成壞的相續,中時量對于人文的相續,較欠詳盡的發揮,所以對于年以上的世態變遷,就很難知道它的曆史了。
大時量的計算:佛學中說大時量常用“劫”字,劫就是大時的意思。分小劫中劫大劫叁種。一個小劫究竟是多少時間?從人壽十歲算起,每過一百年增加一歲,加到八萬四千歲,然後再從八萬四千歲每隔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總共一千六百八十萬年叫做一小劫。以此往上推,則爲:
一個小劫爲一千六百八十萬年
二十個小劫爲一個中劫
四個中劫爲一個大劫〔一個大劫中有成(世界生長期)住(世界壯盛期)壞(世界老死期)空(世界滅無期)〕,如此成住壞空相續循環一次爲一大劫。
七個大劫(亦名火壞劫)爲一水壞劫
七個水壞劫爲一風壞劫
以這樣計算,一個風壞劫中有七水劫,四十九火劫,一百九十六中劫,叁千九百二十小劫,六百五十八萬萬五千六百萬年。佛經裏常說的劫,大都指的這風水火的劫而言,有些經裏常說到釋尊修叁大阿僧只劫而得成佛果的故事,在這叁大阿僧只劫中,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然後方于菩提樹下成等正覺。這種時量之長,真夠駭人!《彌陀經》中,說“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于今十劫”的時量,也是很難計算的了。
四.佛教看數量
依佛教的真理來講數量,原來是:
一個不是少 萬億不是多 一就是多 多不離一
對佛教沒有研究的人,見了這句話,一定大惑不解,然而,這的確是一種真理,無法加以否認。
我們現在來講“一個”,什麼才叫做“一個”呢?我在這裏和諸位講話,“我”是一個;我在這間教室中講話,這間教室也是一個;這間教室在臺北,臺北也只一個;臺北在臺灣,臺灣也只有一個;臺灣是中國,中國也是一個;中國是世界的一環,世界也是一個;世界是虛空中的一個行星,然而虛空也是一個。宇宙中沒有兩個同樣的東西,然而這些“一個”,究竟哪裏“一個”多,哪裏“一個”少呢?所以,仔細的想想,一個實在不能說它是少的!反之,萬億也在“一個”之中,也不能說它多。因爲一是不離多,多是不離一的。在佛教中,說萬物相關,萬物一體。一與多,兼容相入,一就是多,多也就是一。好比說,零本來沒有,但把零圈在一萬萬的後面,這個零可就太多了。黑板的粉筆,這粉筆的一粒灰塵,就是集合了萬物的力量才能形成的。這一粒粉筆的灰塵,假若是白粉的泥土做的,那麼,就離不了做這支粉筆的模型、工作的人員、養活那些工作人員的衣食住行等資源,他們都有密切不能離開的關系。衣食住行從何而來?那又不能離開供給衣食住行的世界上一切的人,還有,産生這些原料的土地與日光空氣水,如果缺少一個,這點粉筆的灰塵都不會做成,都不會落在這裏。所以說一中含多,多中含一;一個不是少,億萬不是多,一與多是表裏的關系,並沒有特別的兩樣。
實在說來,這一與多,本來是不可說的,在《維摩經》中,文殊問維摩诘:『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诘默然無言!文殊歎曰:『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不二法門”,這正是數量無一無多的最好說明。
五.佛教看空量
依佛教的真理來講空量,原來是:
大中有小 小中含大 遠不在天邊 近不在眼前
研究佛教的人,都知道螺蛳殼內,諸佛菩薩可以作道場,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境界!佛于一毫端中,光明能遍周法界,這又是多麼難猜測的事情!然而,這決不是異想天開的神話,而確是如此的。
前面曾說過,空量的最小是微塵,最大的是刹土。現在假定說,十萬萬個太陽系,大千世界爲最大量,這是今日天文學中所能窺探的,但這只是人類比量所知的境界,若以人身上的細胞來說,把我們人身看成是地球,而人間的地球,即成爲不可知的宇宙。如果拿色究竟天的有情來說,他們身高十萬踰繕那,大于地球好多倍,我們此世界人類,其小甚于彼身上的細胞。一只烏龜每小時可走七公尺,在同一時間內,一只兔子可跑六十五公裏。人類嫌其狹小的花園,一只螞蟻走進去可能找不到家。如此大小相差,長短距離,廣狹厚薄,以及南北東西,上下之量,那實在是不能有一定的說法了。
佛教裏有兩句話:“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過去有一個讀書人不懂,問一位師父:『師父!你們佛教中這兩句話,第一句須彌能藏芥子,倒也罷了,但第二句太不通,因爲芥子怎麼好納須彌呢?』師父回答說:『你們讀書人知道“讀書破萬卷,落筆如有神”這兩句話嗎?這萬卷書讀到什麼地方去了呢?』那位讀書人把肚子一拍說:『讀在我的肚子裏呀!』師父又說:『既然萬卷書都能讀進你的肚子裏去,那麼,這裏有一本書請你裝進肚子裏去吧!』那個人被師父這麼一說,方才悟到空量的大小原來是這樣兼容的!
佛說:一微塵中有無數刹(一刹即爲億萬太陽系),無數刹中有無數佛,一一佛身各毛孔中有無數刹,刹中佛身,佛身毛孔,毛孔中刹,重重無盡,這樣看來,極小的極微又不知大于太陽系多少倍了。從此可知,我們今日所知的空量,皆是此世界有情幻覺中的幻相,因爲有情界各有各的不同空量。我們從中國到日本,相隔數千裏,即使坐噴射客機,也要幾個小時;西方極樂世界,離此十萬億佛土,一念之中,即可往生;此可知空量的距離,近不在眼前,遠亦不在天邊。
六.佛教看時量
依佛教的真理來講時量,原來是:
促一刹那而非短 延無量劫而非長
我們從世間的有情界來看時間,所謂長短久暫,延促相差,都是幻覺不真。
親朋好友相聚歡談的時候,數小時等于一瞬;怨家對頭相逢一起的當兒,幾分鍾也好似曆時數年。蜉蝣不知晝夜,朝生夕死;彭祖八百歲,幾經滄桑;他們都覺得同樣的度過了一生,生命的久暫本來都是幻覺而不實在的。
我們看到日出日沒,知道是日已過,但地球上半年有太陽,半年無太陽,他們的一日如何計算?人間的五百年,忉利天才一晝夜;忉利天五百年,夜摩天才一晝夜;這樣一算,人間的一日,在夜摩天尚不及一秒。人間的一秒,在朝生夕死的蜉蝣,可能當作一晝夜,如此,時量實無准確可言!
娑婆世界的一劫,于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才一晝夜;極樂世界的一劫,于金剛堅佛刹的袈裟幢世界才一晝夜;袈裟幢世界的一劫,于善勝光明蓮花開敷佛刹的不退轉音聲輪才一晝夜;不退轉音聲輪世界的一劫,于法幢佛刹的離垢世界才一晝夜;離垢世界的一劫,于獅佛刹的善燈世界才一晝夜;善燈世界的一劫,于光明幢佛刹的妙光明世界才一晝夜;妙光明世界的一劫,于法光明蓮花開敷佛刹的難超過世界才一晝夜;難超過世界的一劫,于一切神通光明佛刹的莊嚴慧世界才一晝夜;莊嚴慧世界的一劫,于月智佛刹的鏡光明世界才一晝夜;從鏡光明世界,如是乃至無數佛刹最後的一世界一劫,于賢勝佛刹的勝蓮花世界才一晝夜。從小處來看,我們娑婆世界的一劫,在勝蓮花世界裏有如一刹那;從大處來看,勝蓮花世界的一刹那,正如娑婆世界的一大劫。如此延促相差,可知我們這世界的時量是有情類幻覺中的假名了。
一只蚊子,在一秒鍾內,能將他的翅膀振動五百至六百次,但人類即使是一個最優良的打字員,在一秒鍾內頂多也不過能按六到七下鍵盤,同樣的時間,卻有如此的懸殊,若不明白這都是有情界的幻相,那就永不能認識時間!
剛才和各位略釋佛教的數學,因限于時間,未能一一詳言,各位如果有興趣,對佛學稍加涉獵和注意,那麼對于數學的原理和宇宙人生的意義,當更有體會!
《佛教的數學》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