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講演集》-佛陀的樣子(上)
地點:宜蘭念佛會
聽衆:居士
一.佛陀的聖像
二.佛陀的金容
叁.佛陀的真身
佛在世時我沈淪,佛滅度後我出生;
忏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
佛陀涅槃已經兩千多年了,生在末法時代的我們,不能親自瞻禮到佛陀的金容,每念及此,不禁就令人想到古人說的:“佛在世時我沈淪,佛滅度後我出生;忏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
自從佛陀應身的金容涅槃以後,我們只能瞻禮到佛陀的聖像,那麼佛陀究竟長得什麼樣子呢?
一.佛陀的聖像
聖像的種類──佛陀莊嚴的相好,慈悲的金容,初學者只有從聖像上才可以稍有認識。佛陀聖像的種類很多,有用木石雕刻的,有用金屬鑄造的,有用絹紙畫印的。聖像之中,有的是坐著,有的是立著,甚至還有的是臥著的。無論是木石雕刻的、金屬鑄造的、絹紙畫印的,或是坐著的、立著的、臥著的,總是表現佛陀的慈悲莊嚴、崇高偉大,令人一見就會生起仰慕之念。
佛陀的聖像,爲什麼有的要坐著?有的要立著?有的要臥著?可以說每一種式樣,都含有它深刻的意義,象征著佛陀的一份精神,一份聖格。
先說佛陀坐著的聖像:坐像中有的是結跏趺坐,象是正在禅定的樣子;有的是左手放在盤著的腿子上,右手高舉,以掌心向外,象是說法的樣子。前者可以說是表征佛陀的自覺,後者可以說是表征佛陀的覺他。自覺是說佛陀所以成爲佛陀,要經過相當的修持,思惟觀照,深入禅定,方能識得自己;覺他是說佛陀從體起用,以真理普利衆生,用甘露法水,淨化人群。
次說佛陀立著的聖像:立像中有的垂手站著,象是正在接引衆生;有的是開步行走,象是忙于教化。垂手站立,接引衆生,見到佛陀的慈悲之手伸出,在苦海漂泊的人,怎能不誠懇的皈投到佛陀的懷抱?忙于教化,這正顯出佛陀對他體證的宇宙人生真理,充滿無限的熱情,雖然是功行圓滿的佛陀,也要用真理不休息的爲衆生服務。
再說佛陀臥著的聖像:臥像中只有吉祥臥的涅槃像一種。涅槃,是福慧完成,到達不生不滅的境界。佛陀的涅槃像,可以說是由動歸于靜的意思。佛陀住世時,說法、行化,這都是由靜生動,動是有休止的時候,靜則是無窮的悠長。佛陀的生命,參入天地之至奧,流入無終的時間之流中,故說由動歸靜。因爲佛陀的聖像中,有示現涅槃的一種,佛陀將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與日月並光,與天地同長!
雕像之始──關于佛陀的雕像,始于什麼時候?這在《增一阿含經》第二十八卷和《大唐西域記》第五卷均有詳明的記載:
有一年夏安居的時候,僧團中不見了佛陀,佛陀到哪裏裏去了呢?大家都不知道這個謎。很多的弟子請問阿難尊者,阿難尊者也不知道,不過,阿難尊者介紹大家去請問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尊者入定以天眼觀察後,告訴大家說,佛陀上升忉利天宮爲聖母摩耶夫人說法。
佛陀爲什麼不告而別,要到天宮說法?一、是爲了報答聖母養育之恩;二、是因人間有些大衆不樂聞佛法,因爲佛陀常在身邊的緣故;叁、是因爲教團中多诤,佛陀離開一下,使好诤者能夠幡然悔悟。
教團中大衆知道佛陀到忉利天後,最想念思慕的莫過于拔蹉國的優填王。優填王起初受王妃的感化皈依以後,對佛陀就生起無比的恭敬供養之心。現在聽說佛陀上升天宮,多日不見,他竟因思念之切而生起病來。
優填王病後,大臣們商量治療王病的方法,一致通過建議優填王請有名工匠來雕刻佛陀的聖像,以便朝夕瞻仰禮拜。優填王大喜,立刻商請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以神通力,接工匠上達天宮,親觀佛陀的金容妙相,雕刻五尺高的牛耳旃檀聖像。目犍連尊者接送工匠往返叁次,旃檀聖像方才雕刻完成。優填王因此病愈,其歡喜自不用說。
佛陀在忉利天宮說法,大約是叁個月的時間,叁個月後,佛陀下降人間,旃檀聖像,竟起立迎接佛陀。佛陀微笑著對聖像安慰道:“你教化辛勞了嗎?末世的衆生,實在要靠你開導哩!”
由此看來,雕刻聖像,並不在佛陀涅槃以後,在佛陀住世時,就已經開始雕刻聖像供奉了。
雕刻的旃檀聖像,起立迎接佛陀,這表征了無論是佛陀的金身,或是佛陀的聖像,都是活潑潑的活在人間!
鑄像之始──關于佛陀的鑄像,始于什麼時候?這在《增一阿含經》第二十八卷以及《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中,各有記載:
第一、憍薩彌羅國的波斯匿王,聽到優填王用旃檀雕刻佛陀聖像,爲了對佛陀的崇敬,也爲了好勝之心,乃以紫磨黃金鑄造聖像,高也是五尺,這算是最早的佛陀鑄像了。
第二、是給孤獨長者。有一次佛陀在只園精舍講法以後,他就上前頂禮佛足,禀白道:“佛陀!教團中有您聖駕住錫的時候,一切就在莊嚴、威儀、肅靜中如法生活;有時佛陀到別處去弘化,這裏沒有佛陀做中心,在秩序上有所欠缺,在大家的心靈上也有一種空虛寂寞之感。我們懇求佛陀允許,讓我們鑄造聖像,就是佛陀去他方,我們也可瞻仰,見聖像如見佛陀,這樣就可以維系教團中的清淨,讓佛陀的威德之光永遠普照著我們!”
佛陀聽後,很歡喜給孤獨長者的請求,慈悲的允許道:
“你爲了佛法,這樣的請求很好,我允許你。”
“佛陀!我們要在鑄造的聖像之旁,安插旛蓋,香花供養,也希望佛陀允許!”給孤獨長者進一步的要求。
“這可以隨各人的心意。”佛陀回答。
我們從上面的兩段經文看來,佛陀住世的時候,就有很多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等,發心鑄造聖像供人瞻仰了。
鑄造的紫磨金像,供奉在教團共修的道場中央,像一盞明燈,信者的心裏就光明起來了。
畫像之始──關于畫像始于什麼時候?這在《大唐內典錄》中有一段記載說:我國漢朝時秦景奉旨回月支國途中,看見優填王旃檀雕像,于是請畫師照樣畫了一張,後來帶至洛陽,皇帝見了,敕命在西陽城門和顯節陵上供養,從此素丹流傳,以至于今。
另在《行事鈔》中記載說:當初佛陀的諸大弟子,恐後世造像,無所表彰,所以請目連尊者親自引導工匠上天取圖,如是來往叁次,旃檀聖像雕刻方乃逼真。後來到漢朝以後,中國僧伽紛紛前往印度留學,回國時,都想把旃檀聖像請回中國供養,那時印度諸王,對此聖像,恭敬保護,不准聖像出境。但佛法流通,一定要有所表征,諸王就叫畫工依照旃檀聖像描畫,今日所傳的畫像,都是由于這種原因而來。
照此看來,佛陀畫像,始于佛陀涅槃後已將近千年,但另在《阿含經》中有一記載,那是佛陀在涅槃的時候,大迦葉尊者很怕摩竭陀國的阿阇世王知道這個消息,過度悲哀,發生意外,因此就和雨舍大臣商量,恭畫佛陀聖像,以解王哀。這大概是最早的畫像吧!
不過近年來,英國皇家博物館中保存了很多佛陀的畫像,其中有一尊畫像,被當做國寶珍藏著,那幅畫像說是佛陀在四十一歲的時候,由弟子富樓那尊者所手繪的畫像,顔色原本至今依然。日本永平寺的住持北野,在英曾攝影帶回,此像現在臺灣各地,都有相片可見。
若依照這種說法,則佛陀的畫像,又更早了。甚至比雕像、鑄像還要早個幾年也不一定。
佛陀的畫像,《瑜伽法儀軌》上說:“所畫的布絹大小隨意,于蓮華臺上結跏趺坐,兩手臍下如入禅定。”因爲畫像方便,信衆家中皆可供奉,佛光能夠普照家家戶戶,畫像者的功德無量!
頂禮聖像──佛陀的聖像,是木石雕刻的,是布紙描畫的,有人說這是偶像,爲什麼要向偶像頂禮呢?有些耶稣教的傳教師,他們批評佛教這是拜偶像,爲什麼要拜木石、金屬、布紙的偶像呢?
我們不否認,我們是拜偶像的,因爲什麼人都不能離開偶像崇拜觀念。全世界的人都向他們國家的國旗敬禮,國旗不是紙就是布的,爲什麼要向紙和布敬禮呢?要知道製成了國旗的紙和布,他在國民的心中,已經不是紙和布,而是代表國家的象征了。耶教徒他們向十字架祈禱,十字架上還釘了一個可憐的耶稣,十字架、耶稣,不也是木製、鐵製、紙畫的嗎?耶教徒們爲什麼要向木、鐵、紙張跪下來祈禱呢?
所以,什麼人都有偶像觀念,向偶像敬禮,沒有什麼不好,耶教徒的十誡之一,不拜偶像,這只是他們千萬無理中的矛盾之一罷了。
一塊布,若做成帽子就可帶在頭上,做成鞋子就要穿在腳下,布是沒有貴賤的,做成的東西有貴賤罷了;一張紙印成父母的像,那我們對這張紙像就要好好的恭敬收藏,若是印的連環圖畫,隨便怎麼抛棄,也不覺心中不安。紙有貴賤嗎?這只是我們心上起分別有貴賤罷了。金屬的物體,或化學原料所製成的聖賢之像,要高高的供奉起來,若是製成兒童玩具如不倒翁,放在地上踢他幾腳,取笑也不要緊。一切物質都是一樣,做成什麼就是什麼,佛陀的聖象是金屬、木石、布紙所做成的,但在我們的心上那已不是金屬、木石、布紙了,他是大智大覺的佛陀聖像!
請問耶教徒,把你們父母的照片,把你們的耶稣像,隨便拿來亵渎,你心中怎麼樣?你能在偶像上不起分別嗎?請聰明的耶教徒們反省反省,偶像崇拜沒有什麼不好的,那表示我們心中有聖賢的觀念!
從事相上來說,我們修行,應該要有目標,偶像可以啓發我們的信心,幫助我們的修持,當我們瞻仰佛陀慈悲的聖像,心中頓息貪瞋的妄念;當我們禮拜佛陀莊嚴的相好,行爲自然就端正不敢放逸。“精誠所至,金石爲開”,我們對聖像恭敬頂禮就會有所感應。
從法性上來說,真正沒有偶像觀念的是佛教徒而不是耶教徒,說一個禅宗的公案就可以知道:
丹霞天然禅師在一個佛寺裏挂單,時值嚴冬,天氣寒冷,大雪紛紛,丹霞便將佛殿上的佛像取下來烤火,寺中糾察師一見,大聲怒斥道:
“該死,怎麼敢將…
《佛陀的樣子(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