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禅修到了空、明、覺,體悟清靜本性,當體空寂之後,是否此時就到了像禅宗裏講的即而保任,但保任需要到何種程度視爲解脫的彼岸?(2010.9.23章華寺)
答:不錯,這時候是當你能夠真正來到開發出空、明、覺,超越那些二元對立,善惡止息,這時候我們的清淨本心會逐漸的流露出來,當下空寂。那這時候就是需要我們繼續,所謂的保任就是說需要把這樣的空明覺的程度、穩定度逐漸的讓他擴大、穩定。那不止是在打坐的時候我們能夠有空、明、覺,出了禅堂、下坐、走路、經行、做其它事情,我們一樣都能夠維持這樣一種空、明、覺的心靈。所以這個就是,爲什麼說明覺不嫌多,因爲我們要來到遍一切處,我們都能夠處在明覺的情況。
那至于說要到何種程度視爲解脫彼岸,因爲並不是說空明覺當下就是解脫,而是你能夠處在這種情況的話,那因爲我們的心靈清靜,而且敏感度越強,所以這時候呢,你容易去體悟到叁法印、容易去見法、容易開啓智慧眼。所以,並不是說我保任、保任在這樣的情況就是了,不是。就好像說明心,明心下一步你要去見法,你要去體悟叁法印,你要去如實觀生命實相,真理實相,甚至有時候正思維,止觀雙運那是很重要的,因爲要透過空明覺進行止觀雙運,你才會真正的開啓智慧。
如實觀,如果你沒有開發出空明覺的話,你是用意根、意念在推想、在想象,這個不叫作如實觀。所以你要來到不帶成見、清靜的心來看,這時候你才能夠來到所謂的如實觀。
但是往往是你情況好的時候,你可以很客觀的看,但沒多久你又開始打妄想,或是帶著、用著個人的成見、個人的習以爲常的觀念知見在看、在論斷,你又不知道。你離開了那個空明覺、離開了那個客觀你都不知道。所以爲什麼說又要隨時回到開發我們的明覺,然後讓我們回複到很清靜的心,不帶汙染、不帶成見。那這時候是要來止觀雙運,你才能夠真正如實觀,你才能夠看到真正的真理實相,你才會真正開啓法眼、智慧眼。
所以不是只是這樣一直保任,不是這樣而已,那是一個過程。那至于強調說,不是只是一直在保任,而是要進一步來到止觀,來到如實觀,講到這裏就又要講一點,很多貪求快速的人,他們就認爲,我們就是這樣啊,開發那個明覺之後,然後就保任哪,就保任哪。
你不知道下一步要去止觀雙運,結果,很多的觀念,因爲這方面我遇到過不少,遇到過很多,很多人這種情況,當他處在空明覺的情況之下,然後他常常是背著一把銳利的寶劍要去跟人家較量,要去砍別人。他就認爲我保任,我保任功夫多厲害呀,那你這個都還算……就是水准都還很差的。真的這個就是變成你處在那一種,事實上一直處在保任的情況你還是有張力的,如果你沒有進一步去止觀雙運,真的很容易就停留在還是在世間法裏面的明覺的情況。
所以很多貪求快速的人,他就是一直只是我想,我只要打坐就好啊,我只要怎麼樣啊,我只要保持那個空明覺這樣就好啊。所以爲什麼說要有逐漸的深入聞思、正思維,要有深厚的聞思基礎,你才知道下一步,你現在停留在什麼樣階段,下一步應該再怎麼樣繼續深入,那你才會知道怎麼樣回來反觀、怎麼樣回來淨化我們自己,不然那個空明覺,他很容易又形成一個張力,然後把我們內心的結縛、汙垢又把他遮障住,然後背著一把劍到處要去跟人家比量、比劍、比高下,設法要把別人比下去。這個就是如果你的聞思觀念沒有深入、不正確的話,很容易形成狂禅,又容易走入狂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