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我們應知的努力方向

  《星雲大師講演集》-我們應知的努力方向

  

  時間:公元一九六六年

  地點:壽山佛學院

  聽衆:佛學院師生(學生道觀記)

  一.入世重于出世  

  二.生活重于生死

  叁.度生重于度死  

  四.事業重于寺院

  五.大衆重于個人  

  六.爲教重于爲己

  七.法樂重于欲樂  

  八.教情重于親情

  各位同學:

  你們進入本院讀書的目的是什麼?我想大家一定會回答是爲了求知識,好讓大家將來養成對國家、對佛教、對大衆服務的能力。各位同學如果想將來爲佛教有所貢獻,必須先在思想上建立自己,在言行上改正自己,才能成爲有用之材。今天我以我們應知的努力方向,提出幾點意見給大家參考:

  一.入世重于出世 

  在過去,我們中國佛教徒的思想,總以爲逃避世間,到深山裏修行才算清高。就算住在都市裏,也以不問世事爲尚。結果使大乘佛教救世的熱情一點也提不起來,使人誤解佛教爲消極、厭世的宗教,因此佛教在社會上遂逐漸孤立起來。

  佛教最終的目的是出世,這是沒有錯的,但是佛教出世的思想並不離開世間。六祖惠能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我也曾告訴過你們:「以出世的思想,作入世的事業。」在今後工業時代裏的佛教,一定要從入世重于出世做起。

  二.生活重于生死 

  不容否認的,在佛教裏把了生脫死看做是學佛第一件大事,所以你問這個人爲什麼出家,他會回答你是爲了超脫叁界;你問那個人爲什麼學佛,他會告訴你是爲了了脫生死,其實誰能輕易的超脫叁界、了生脫死呢?

  在我的看法,生死沒有了脫以前,解決現實生活是最爲主要的問題。一個人沒有衣穿沒有飯吃,怎好去忙生死大事呢?所以你們將來弘法,要多著重解決大衆現實的生活問題。比方說你沒有能力解決徒衆的教養生活,最好你不要收弟子。在佛法裏你要有謀生的技能,或者有令人尊敬供養的道德,不能光靠化緣求乞爲生,因爲你不但要養活自己,而且要養活別人,生活問題解決了,才能談到了生脫死的問題。

  叁.度生重于度死 

  佛教衰微的原因很多,但有一個主要原因,那就是度死重于度生。一般人家一死了人,就想到要請出家人念經,生子、過壽、結婚很少想到應依照佛教儀式來做。

  佛教的經忏製度,幫了多少佛教徒的忙,但也害苦了佛教。

  我們爲什麼不去做教師,到學校裏度化青年?我們爲什麼不去做醫生,到醫院裏治療苦難的病患者?我們爲什麼不到監獄裏去說法?我們爲什麼不到鄉下去布教?我們爲什麼不辦孤兒院、養老院?放著多少活人不去度化,專度死人,佛教墮落到什麼程度了!

  所以我希望同學們應知道度生比度死重要。

  四.事業重于寺院

  前面說的入世也好,生活也好,度生也好,總應有佛教的事業維持才行。佛教的慧命就建立在教育、慈善、文化等的事業上,甚至工廠、農場,又何嘗不可做?異教徒興辦事業,賺了錢,別人還要說他好。

  我們佛教徒,一向都將寺院看做安樂窩,終日躲在寺院裏自我陶醉,食住不愁,所以誰也不熱心弘法利生,成爲給人輕視的寄生蟲。我們今後要把事業看做比寺院重要,把佛教的慧命,從寄生在寺院上而轉移到事業上。佛教如能辦很多事業,活動的範圍就可寬廣,信佛的人自然就會增加了。

  五.大衆重于個人 

  佛教本來是無我相、無衆生相的,但今日信了佛教的人,個人主義、自我作風比任何人都強。經裏告訴我們說,佛道要在衆生身上去求。一切利益,如果忽視了和大衆共享共享,只圖個人占有,這不但不能接近佛道,即連做普通人的資格都夠不上。大陸叢林裏選任住持,其先決條件就是看他有沒有供養大衆的心。僧團的意義本來叫做和合衆,佛教只重大衆的生命,不重個己的私益。同學們要養成重視大衆,看淡自我的修養。

  六.爲教重于爲己 

  平時佛教給人批評、侮辱了,我們漠不關心;自己給人毀謗時,則氣憤難忍,非拚命不可。卻不知信仰才是我們的第一生命,佛教的榮辱才是我們的榮辱。我們信佛出家,已把自己身心交給佛教,我們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爲了匡扶正法,複興聖教,我們應做護法長城。

  七.法樂重于欲樂 

  什麼是欲樂?飲食男女,凡物質身體上的享受都是欲樂。欲樂裏包藏了染汙性,不是學道的人所應妄求的,我們應該以法樂爲樂。所謂法樂,誦經禮佛、說法度人,凡精神智能上的開脫都是法樂。離一分欲染,才能增加一分法樂。同學們進入佛門,就是爲了遠離欲樂,追求法樂,如果仍向往世間五欲,這就與道相違。所以大家要時時記好,法樂重于欲樂。

  八.教情重于親情 

  看同學們雖已出家,但對于親族之情,仍然看得非常濃厚。我們應知道父母生養我們的色身,佛法長養我們的法身慧命。色身有滅亡之時,法身慧命才能永恒普遍。所以佛教的恩情,有勝于親族之情。親情淡了,才能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因爲同學們的責任太大了,你們的肩膀上一邊擔了弘法,一邊擔了利生,如果不嚴格要求自己,決定自己的方向,將來怎樣才能達到我們學佛的目的?

  今天的周會時間有限,只有二十分鍾給我講話,所以簡單的提出幾點意見給同學參考。總之,希望同學們對自己的思想言行,孰輕孰重,應早有抉擇!

  

✿ 继续阅读 ▪ 求法的態度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