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講演集》-求法的態度
時間:公元一九七七年年八月
地點:中國佛教研究院
對象:老師、學生(弟子慈怡記)
第一願:要坦誠大方
第二願:要感恩說好
第叁願:要虛心下問
第四願:要改過遷善
第五願:要變化氣質
第六願:要勤儉忍耐
第七願:要虔敬禮誦
第八願:要勇猛正見
第九願:要求真務實
第十願:要慈心悲願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今天是本年度新生訓練,我要向各位講幾句話。各位到這裏來,主要是爲了求學,也可說是爲了求法,爲了求道。大家都知道,做人有做人的態度,做事有做事的態度;同樣地,求學有求學的態度,求法也有求法的態度。具備了求學的態度,才像個求學的人;因此,求法的人,也必須具備求法的態度。
求法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態度呢?以下所講的雖然是老生常談,但是,如果能夠仔細思量,躬身力行,將受用不盡,獲益無窮。事實上,佛法是一個原則,是一個指標。四句偈如果肯用心去深刻思惟,將有無限的妙用。反之,再好的佛法,在你的心裏不能生根,即使再好、再微妙,對各位仍然是無所增長。
那麼,各位求法究竟應抱持什麼樣的態度呢?最主要的,應該本著虔誠、恭敬、莊嚴的心。各位爲了到這兒來求法,有的人辭去了優厚的職業;有的人和家庭作種種的奮鬥,割愛辭親;有的人不惜千裏跋涉,遠道而來;雖然大家來的方法不一樣,但是,各位所抱持的理想和目標卻是一致的。因此,大家要有“爲大事也,何惜身命”的志願,爲真理而奉獻,爲佛教而犧牲,這才是求法者應有的態度。
大家既然有求法的志願,現在我就和各位講“求法”的願望。普賢菩薩有十大願,願願都是爲了攝受衆生,莊嚴淨土,現在我也提出十願與各位共勉:
第一願:要坦誠大方。
第二願:要感恩說好。
第叁願:要虛心下問。
第四願:要改過遷善。
第五願:要變化氣質。
第六願:要勤儉忍耐。
第七願:要虔誠禮誦。
第八願:要勇猛正見。
第九願:要求真務實。
第十願:要慈心悲願。
以上十願,再讓我逐條分析于後:
第一願 要坦誠大方
我時常感到今日僧青年,有些人不夠坦誠,該說的不說,不該說的卻又講了很多。譬如同學們寫周記,常常言不由衷,敷衍了事,不坦誠記事,不切實檢討,這樣的求法態度,將不能獲得實益。有些青年則不夠大方,譬如吃飯,本來可以放開肚皮吃飯,但當師長從旁邊走過,或者與師長同桌共餐時,則顯得腼腆不安,手足無措。也有些人于讀書時,心裏常常念著某些未完成的事情,恐怕遭人非議;做事情時,則又想著有些功課沒有複習,結果,書未讀好,事情也做不好。所以,一個求法的人,不論待人、處事、讀書、修行,必須認真、專心、坦誠、大方。只要不過分,大方能適度,不犯目中無人,大言不慚,則沒有什麼行不通的。
人與人之間所以有隔閡的産生,主要是缺乏坦誠,經上說:“直心是道場。”俗語也說:“書無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我們做的事,沒有一件不可以告訴人;我們說的話,沒有一句不可以讓人知道,胸懷坦蕩,態度誠懇,一切問心無愧,磊落大方,這樣的爲人處事,求學求法,相信定能獲益良多。
第二願 要感恩說好
今天大家到這兒來求法,首先要感謝叁寶恩,因爲沒有叁寶,我們好像迷失在黑暗中,見不到光明;沒有叁寶,我們彷佛漂浮在大海中,沒有救生艇。叁寶的慈悲光明,把我們接引到佛國淨土來,怎能不令我們感恩呢?
此外,于感謝叁寶恩之同時,我們還要感謝師長恩,本院有很多位老師,遠從臺北趕來上課,旅途奔波,廢寢忘食,爲了上幾個鍾頭的課,常常要花一兩天的時間去忙碌。老師們的用心良苦,老師們的精神毅力,我們能不感恩嗎?
往昔求法的人,爲了求大德明師指示,千山萬水,不惜長途跋涉,有時抵達目的地,仍不蒙大德開示半句,甚至于如浮山法遠禅師的慈心結緣而遭遷單開除;有的長期勞役,聽不到一句佛法。因爲是登門求師訪道,知道佛法得來不易,所以過去的青年學子,都能兢兢業業,珍視愛惜;可是,現在情形不同,老師熱心教導,希望將佛法傳授給學子,因爲得來太容易,反而不知珍貴。故凡學法明理的人,都應謹記“飲水思源”、“師恩如山”的古訓。懷著感恩的心,知識才能躍進,也才能得到佛法的樂趣。
平常對于一粥一縷,當思來處不易;雖然是一草一木,一磚一瓦,要經過多少人工的辛勤、血汗的結晶,才能有適合的環境供給我們求學。對于恩惠不知感謝的人,是無法得道的;時下一般青年最大的缺點就是只希望“別人爲我”,卻不曉得“我爲別人”;只想社會能給我什麼,卻從未想到我能給社會什麼。
今天的時代,國家進步,社會繁榮,民心安定,物質豐富,因此從事慈善工作的人很多,譬如獎學金的設置、各項活動的舉辦,同學們處處受人結緣布施。可是,一個真正的叁寶弟子,不只是接受別人的布施,自己也要能夠付出。因爲接受別人的布施,表示自己貧窮;惟有能夠付出,才表示自己富有。諸位到這兒來研究佛法,就是要學習爲人設想的道理。或許有人會說:“我們是個學生,功課繁重,哪裏有時間去研究如何爲人?”事實上,只要你有力量就可以幫助別人。有人又說:“我根本沒有什麼力量,又如何幫助別人呢?”
沒有力量沒關系,總該有心吧!人不能沒有心,感恩者,要感恩于心,因爲一個人總不能說我沒有心,既有心,凡事就必須用心,用心去實踐如何充實自己,如何推廣社會福利,如何與更多人結緣,如何讓更多衆生得度的等等問題?
有一位日本宗教家中島先生,曾經到山上來演講,他說過這麼一句話:“我們日本人,從小家中的父母、學校老師,甚至于社會長者,經常教導我們一個“緣”道理,就是人與人之間經常結緣,因爲日本是一個佛教的國家,所以佛教的思想很普遍,大家一有機會就想幫助人,就想與人結緣,因此,緣就越結越廣,越結越深。”
諸位到這兒來學佛,也要學習廣結人緣,大家在思想上、行爲上要互相切磋琢磨,要能認清自己爲什麼要出家?爲什麼要學佛?一個學佛的人,不但要能淡泊名利,要能斷除煩惱,還要能知因識果,要能行持精進,如此才能與真理相應,也才不枉入寶山。
佛法常講衆緣成就,任何一件事情不可能單獨存在。譬如諸位在學院求學,如果沒有師長,沒有其它同學,甚至于沒有講堂,沒有課桌椅,試問如何讀書呢?常住的成就學堂,師長的諄諄教誨,使每一個人能夠知書達禮,能夠理解佛法,有了這許多成就,大家就必須時常懷著感恩的心,努力精進。因爲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對于這個世間上的一切,就不會感到不滿。譬如:當你伫立在窗前,微風輕輕地吹拂著,枝頭上的小鳥宛轉地歌唱著,庭院裏不斷地飄過來陣陣花香,宇宙自然界多麼地厚待我呀!我所擁有的是這麼的多,我能不感恩嗎?時常懷著感恩的心,內心會覺得更富有。
諸位生來都有一張能言的嘴巴,大家除了要有感恩的心以外,在言語上更要經常贊美說好。“良言一句叁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是傳達感情的工具,但若運用不當,則成爲傷人的利器,我們說話能不謹慎嗎?一般人說話,常犯了幾個毛病:有的人講話“話中帶刺”,喜歡別人稱贊自己,卻常以惡語傷害他人;有的人講話敷衍虛僞,不切實際;有的人講話信口開河,不負責任;有的人講話不經過思考,話不得體;有的人講話東拉西扯,毫無意義。因此,佛經中曾列九種譬喻,說明口業的得失:
一、口誦佛名如吐珠玉。
二、口宣教化如放光明。
叁、口談無信如嚼木屑。
四、口好戲谑如掉刀劍。
五、口道穢語如流蛆蟲。
六、口說善事如噴清香。
七、口語誠實如舒布帛。
八、口言欺詐如蒙陷阱。
九、口出惡氣如聞臭味。
平常一個人在言語上最大的毛病,是建設性的、贊美別人的話說得太少,而無用的贅語、不滿的言論發表得太多。經上記載:釋迦牟尼佛往昔因中與彌勒菩薩一同修行,因釋迦牟尼佛經常贊歎諸佛菩薩,以此贊歎功德比彌勒菩薩早成正覺。
同學們到這兒來求法學道,也要學習知恩報恩,要隨時贊美說好,心裏常懷著感恩的念頭,口裏常說著贊美的言詞,將我們有限的生命領域擴大,奉獻自己一份熱忱的心力,以期共同完成佛教的使命。
第叁願 要虛心下問
佛教的教育是重視有疑問的,譬如在禅堂裏,主七和尚要我們提起“疑情”來。有時問你:“什麼是佛?”“什麼是法?”或者問:“什麼是祖師西來的大意?”“什麼是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來面目?”“念佛者是誰?”一連串的疑問要你自己去參證,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這是告訴我們參學中先要有疑問,有了疑問後,再虛心去尋覓答案。
時下有些青年,有一種很奇怪的現象,他常常有問題來請教,用盡了種種方法替他解答了,他卻又不肯采納。譬如:
“老師!我應該怎麼樣才能把書讀好?”
“從最淺近的基礎打起,字也要把它練好。”
“老師!我覺得學習英文似乎比較重要。”
“不錯!英文也重要,英文通達了,將來可以到國際去弘法。”
“老師!您說得不錯!但是研究佛法應該比學習英文重要。”
“……”
像這種情形,他似乎都比你高一等,不管你怎麼說,他總是以“不過……然而……但是……我覺得……”來否定你的意見。
記得有一次,一位大專學生用電話約好時間,告訴我他有問題來請教。可是,當我們見了面,他劈頭就說:大師!我有一個問題來請教您,我覺得這個問題……
他劈哩…
《求法的態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