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求法的態度▪P3

  ..續本文上一頁藏,必須在佛殿裏,藉著誦經禮佛的功德力才能開采出來。所以每個人都應該辛勤努力,做個勤勞的采礦者。

  四.把佛殿當做電力公司

  電力公司是一切燈光的來源,把電力公司的總開關一開,則街市、鄉村各地的電燈都能大放光明。至于要點亮我們心靈的燈光,則必須在佛殿裏,從誦經禮佛中開啓佛性的能源,心靈的燈光一亮,在精神的領域裏,可與外界的電燈一樣的光明皎潔。

  五.把佛殿當做自來水廠

  自來水廠的水,供給我們日常飲用;而我們在佛殿中誦經禮佛中所獲得的甘露法水,不但能洗滌內心的貪瞋愚癡、無明煩惱的汙垢,還能滋潤我們的菩提種子,令它發芽成長。

  有甘露法水的滋潤,自能身心清淨,法喜充滿。

  我們知道虔誠禮誦能獲得如此的妙處,大家應該好好去修持,從修持中增長道業,令自己的人生觀臻于上境。

  第八願 要勇猛正見 

  我常常覺得有些人缺乏正見,道聽塗說,人雲亦雲,明知道是歪理,卻由于缺乏正見,不能秉公處理,遂讓真理隱晦不明。我們學佛的人,都應該具備正知、正見的節操。

  佛法講八正道,八正道中以正見爲首。一個人如果不能具備正見,則無法契入佛法。《華嚴經》上說:“正見牢固,離諸妄見。”《勝鬘經》也說:“非顛倒見,是名正見。”有正知正見的人,對是非、善惡、真僞才能做正確的思惟,發諸于身口意才有正確的行爲,長養善念慧命。所以正見對于修學佛道的人非常重要,有人學佛一輩子,仍無法與佛法相應,惟有去除邪知邪見,方能進入佛法的智能大海。

  有的人不信仰佛教,不了解佛法的精深奧妙,僅以一己的短見而認爲佛教是迷信,這就是缺乏真知灼見;有的人初入佛門,尚未體驗佛法的禅味,僅見到一些佛教中的事情,就認爲不過如此,遂生退轉之心,這就是缺乏勇猛精進。因此,我們有了正見之後,更要勇猛向前。經上說:“在家懶惰,失于俗利;出家懈怠,喪于法寶。”平常一個人如果想得到寶物,就要努力去挖掘;何況想獲得珍貴的佛法寶藏,更應盡心竭力,不畏艱钜。

  經上記載:一位年老的比丘,因爲掉舉昏睡,墮失正道,轉生爲龍;而一位年僅八歲的小沙彌,卻因爲精進禅定,當生證得阿羅漢果。所以一個人在修行的途中,賢愚長幼的不同,並不重要,主要在于知見的是否正確,行持的是否勇猛。

  在佛教中,一個破戒的人,只要至誠忏悔,仍有重生的希望;而一個破見的人,則如病入膏肓,無藥可救。破戒,是個人行爲上的過失;破見,是根本思想的偏邪。行爲上的過失,可以醫治;而根本思想的偏邪,則真理無法再進入他的心中,永遠與佛道隔閡。因此,一個修學佛法的人,首先要培養正見;有了正當的見解,才能勇猛精進,深入佛道。

  第九願 要求真務實 

  求真務實是人性的本能,也是人性可貴的德行。一個人做人處世要求人格能夠達到真善美,信仰佛教也要求心靈能夠充滿真善美;寫文章的人要求內容富有充實感,繪畫的人也希望描繪的畫面具有真實感;活躍于舞臺上的人物,其理想是“實至名歸”,要求實際表現與名譽能夠一致。總之,這個世間上,無論有形無形,若事若理,求真求實是人類最大的願望。所以諸位到這兒來求法,也必須要有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精神,按步循序地去發掘知識的真實相。

  我常慨歎同學們中,有人寫字寫了幾年,都不能把字寫好;有人讀書讀了幾年,也不能把文章作好。這都是不能求真務實,凡事敷衍了事,虛應故事一番,抱著這種心情,不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功;何況學佛求道這等大事,又豈是敷衍草率就能獲得實益的呢?所以一個求法的人,必須凡事謹慎,求真求實,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第十願 要慈心悲願 

  慈心悲願是現代僧青年最重要的修養,因爲一個人有了慈悲心就不會生起瞋恨心,如大慈彌勒菩薩偈雲:“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任他自乾了;他也省力氣,我也少煩惱。”乍看之下,似覺悲觀消極,其實,這是菩薩的大慈悲。維摩菩薩因衆生病而生病,地藏菩薩因衆生受苦而入地獄,有慈悲心,故能代衆生承擔一切痛苦,把慈悲心建立在般若智的基礎上,自然就能利益一切衆生,真正做到“人我衆生,叁無差別”的境界。

  佛教中所謂的“慈”,是給予快樂之意;“悲”是拔除痛苦之意。譬如:自己生活物質豐富的時候,會想到貧寒交迫的人;自己身體強健的時候,會想到病苦纏身的人;自己兒女繞膝,享受天倫之樂時,會想到鳏寡孤獨的人。如此推己及人,便是佛教所謂的“慈悲”。平常一般人看到自己喜歡的人受苦時,比較容易生起悲心;但是,看到不喜歡的人得到利益時,則興不起歡喜心;其實,一個修學佛道的人,應該不論歡喜不歡喜,予樂拔苦平等施舍,甚至于對怨家仇人更應施予慈悲,以示修道者的無私風範。

  以上我列舉十個願望,今後大家學習的路線應該是:口才好的學習當教師,將來做一個布教家;文筆好的努力習作,將來爲佛教著書立說,以文字弘法;富于慈悲心的人,將來從事佛教的慈善事業,各人盡己所長,擔負弘法利生的重任。

  我們求法的態度方法很多,昔時佛陀在因地修行時,曾懷著“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決心;玄奘大師西行求法時,也有“甯向西天一步死,不回東土一步生”的願望。此外,如昙無谶冒險患難的精神,密勒日巴吃苦耐勞的大志,這些事例都可以做爲我們求法的模範,希望大家聽我講過這些話以後,能夠擇要而行,終生受用。大家剛上山來,必須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一心一意去求學,等待將來學有成就時,爲佛教貢獻出一己的才能,希望大家多多自勵。

  

  

《求法的態度》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