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求法的态度▪P2

  ..续本文上一页叭啦地讲了二十几分钟,连让我插嘴的余地都没有,只有正襟危坐地听他发表高论。又过了将近十分钟,他看看腕表,忽然讶异地说道:“啊!对不起!今天打扰您了,我下面还有事情要办,改天再来请教您,再见!”

  “喔!再见!”

  当我送走了他,才想起了他是有问题要来请教的,可是,自始至终我都没说过一句话。

  所以诸位要学佛,应该注意培养谦虚实证的态度,唯有虚心,才能获得实益。譬如:茶杯里装满了髒东西,即使上面再添入甘美的食物,也是难以下咽的。如果个人过去旧有的习气太重,执着太深,那么,再好的道理,再新的观念,也就无法庄严了。譬如一个人走路,后一步不肯放弃,如何能向前跨进一步呢?因此,具备虚怀若谷的态度,才是增进道德学问的根本。

  诸位如果了解虚心的道理,平日便要多留意周遭的事物,发掘问题,有了问题,再进一步去寻求解答。所谓“学问”,就是要学而能问。学而不问,不算是真正在学习。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若没有疑问,则表示“学问”没有进步,“小疑小悟,大疑大悟”,知识学问就是在“学”与“问”中长成。若耻于问人,则疑情永远不能解开,智能亦永远停顿在某一阶段,所以诸位不论求学或做事,皆要能虚心,要能不耻下问。

  第四愿 要改过迁善 

  现代的一般青年,普遍有种共通的毛病,就是有了过错不肯改正,尤有甚者不肯接受批评。如果在大庭广众中指正他的缺点,就认为严重打击了他的自尊心,使他在大众面前抬不起头来。其实,这是一个不懂佛法的观念。在佛教中,不论谁有了过错,必须在二部僧众面前披露忏悔,一经过忏悔,就能洗清过失,谁也不能再指摘你过去的不是。如果一再地遮掩隐藏自己的过错,则永远也没有澄清的时候。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一个人不怕有过错,只怕不能改过,语云:“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同学们彼此相处,坦诚对待,偶有过错,互相规劝。把过去的观念陋习改正,把内心的无明烦恼去除;化心浮气躁为慈悲祥和,导暴戾无理为柔顺有礼;唯有能改过,才能受益;唯有从改过中,才能培养自己伟大的情操。

  有一则寓意深长的故事说:佛殿中供奉着一尊大佛,是铜铸成的;放在佛桌旁的大磬,也是铜铸成的。

  有一天,大磬向大佛提出了抗议,说道:“喂!大佛啊!你是铜铸的,我也是铜铸的,大家的身价相等,可是,当信徒来参拜时,他们都拿着香花、水果供养你,并且向你虔诚的顶礼膜拜,他们不但不供养、不礼拜我,反而拿起木槌重重地敲打在我的身上,打得我疼痛不已?”

  大佛一听,稍为沉思了一下,微笑着说:“大磬呀!让我告诉你一个道理。当年我们从矿山被开采出来,都是同样的一块铜,可是当雕塑师开始雕塑我们时,我忍耐了很多的苦痛,历经了很多的煎熬,譬如说:当他们发现我的眼睛太小时,就拿起铁鎚猛打、猛挖;发现我的鼻子太大时,就又敲又鎚的,常常痛得我好难过,可是我毫无怨言,因为我知道雕塑错了,必须再加以改正的,就这样经过千锤百链,我终于成功地被塑成一尊佛像。而你呢?不加修饰的铸成了大磐,稍稍在你身上敲一下,你就嗡嗡地大叫,所以没有人供养你啊!”

  这故事告诉我们,一件事情没有能够完全顺利的,修正、改过是必经的门路。同学们到这儿来求法,要把“色身交给常住,性命付予龙天”,蠲除自己的成见,让师长来教导你,来雕塑你,学问道德才能增长,慈心愿力才能发扬,有朝一日,才能负荷如来弘法利生的使命。

  第五愿 要变化气质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变化气质。为什么要修行?也是为了变化气质。同学们到学院来念书,因为天天拜佛、念佛,自然地清秀庄严起来,这就是改变俗气而成为高尚的气质之故。

  有一位手艺精巧的雕塑师,经常替人雕塑鬼怪魔像,久而久之,大家见了他,都觉得他一脸的狰狞相,甚为恐怖。后来,有位佛教徒请他雕塑佛菩萨像,他经常沐浴在佛菩萨的慈悲法相中,观想着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渐渐地这位雕塑师的容貌也改变了,给人的印象是慈和庄严,这是一个变化气质的最明显的实例。

  诸位上山来学佛,也要学习把世间的陋习改变成高尚的气宇,把懈怠懒散的个性变化成勇猛精进。经上说:“心净国土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变化气质,是要靠自己的修持,靠自己的毅力,每一个人都是改造自己的工程师,自己想成为什么样子,一切的取舍都在于自己。平日贪欲、瞋恚、嫉妒、自私、偏执、骄傲的人,现在要把它改变成慈悲、喜舍、宽宏、中道、温和、勇敢,唯有能自我反省、自我改造,才能出人头地,因为要变化气质,不是别人能够帮助你的,必须自己有勇气、有决心、有毅力,切实去实践,所谓“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就是这个道理。

  第六愿 要勤俭忍耐 

  佛光山是一个七众弟子的道场,出家在家的男女僧青年都可以来求法;我们不是为了贪图学位名利而学道的,也不是希望佛教给予我们荣华富贵而来的。佛光山的道风是朴素勤俭的、是行解并重的、是福慧双修的,诸位到这儿来,要把佛光山优良的道风维持下去,以勤俭忍耐来讲,不但要勤于学习、勤于劳动、勤于做人、勤于修行,还要能忍耐、忍辱、忍苦、忍气、忍难,如此方能见道。我个人曾经从勤俭忍耐中深深体会到很多道理。

  我在佛教丛林里生活了十年,十年之中,做了六年的行堂,两年的香灯,一年半的司水,都是自愿发心为常住做事。当时生活简单,似乎没什么事可做,环境很干净,也不必时常打扫。垃圾筒几天才要倒一次,因为里面没有东西,大家克勤克俭,丝毫不浪费,因此觉得生活上没什么烦琐的事情。为什么当时我要做六年的行堂呢?因为我常想:当一日和尚撞一日钟,吃一天饭做一天事。俗语说:“食人之禄,忠人之事;吃人茶饭,与人担担。”又说:“得人钱财,与人消灾。”百丈禅师也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我既然受惠于佛教,就要感恩图报,做好一个出家人。时下有很多僧青年,不要说发心做六年行堂,即使六个月,或六星期都会受不了,甚至于打扫一个星期也会做不下去,想要马上轮组调换。对于勤劳作务,不能耐烦的人,是不能有成就的。

  由于现代物质太丰富,人的欲望也随着物质在增加。但我个人始终不以为靠物质便可滋养我们的身体,我认为滋养身体需要用佛法,所谓“禅悦为食”,即是最好的证明。佛法虽然没有禁止我们对物质的需求,但是,佛法告诉我们,对于物质的欲望要适当地节制,因为世间上不可能有喜欢什么就拥有什么的如意事,所谓“不如意者十常八九”。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养成浪费金钱、好吃零食的坏习惯,要从佛法中去体会禅味,以代替物质的欲望。

  其次讲到忍耐,平时我们观察一个人是否能成器,往往先看这个人有没有忍耐力。世界上最大的力量就是忍耐的力量,忍的功夫可以成圣成贤,譬如忍饿、忍穷、忍贪、忍气、忍苦、忍难、忍魔,这种忍的力量,实为禅定、持戒所不及,因为忍耐的功德很大,可以成就一切。

  汾阳禅师在大雪纷飞的寒冬,为了求法,千里跋涉至远方一寺院,到了山门,没有人理睬他,直等到夜晚,一位知客师看他不肯离开,端过来一盆冷水便朝他身上泼,并且声色俱厉地赶他走。但是,汾阳禅师平静地说:“大德!我为法不远千里而来,岂是这一盆冷水就能赶得了的呢?”禅师抱着大志大愿而来,为了求法,不畏屈辱,终于成为一位伟大的禅师。

  诸位也从各地远道而来,大家能有这种忍耐的功夫吗?学佛的人,要时时反省:能忍受工作的繁忙吗?能忍受饮食的饥饿吗?能忍受天气的寒冷吗?能忍受无理的气愤吗?人,是万能的,只要我们有大愿心,有大智能,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以坚毅不拔的节操去求法,佛道就在眼前了。  

  第七愿 要虔诚礼诵 

  一般社会上的求学只是求知识、谋技能,诸位到这儿来求法,必须福慧双修、行解并重。有些人到佛门中来,兜一圈又走了,连边儿都没沾上一点,原因何在呢?那是因为他没有宗教生活的体验,也没有尝到佛法修持的妙味,因此,这种人在佛门中就无法生根,如水上的浮萍,随风飘荡。如果,诸位想在佛教中安身立命,则必须虔诚礼诵,从礼诵中与佛法相契。

  如果,一个人每天能念佛一支香,那么你的身心则能与阿弥陀佛合而为一;如果能禅坐一炷香,则会感到人格在升华,心胸在扩大;如果能虔诵一卷经,则能感觉饱餐法味,其乐无穷。在这种情形之下,假若有人要你离开佛教,相信你绝对不会离开,因为你已经在佛法修持的体验中得到了宝藏。

  诸位天天进出佛殿,礼佛课诵,不知道大家把佛殿观想成什么?现在我举几个譬喻以增加各位的信心。

  一.把佛殿当做战场

  或许有人会说:佛殿是诵经礼佛的地方,战场是敌我厮杀的地方,这两种怎能相提并论呢?殊不知我们礼佛诵经是为了消除烦恼,要与妄想魔王作战,借着佛法的力量来驱逐烦恼魔王,我们新的生命才能产生。在与魔王厮杀时,不但要勇敢,而且要付出很大的力量,才能把烦恼魔军驱除,所以说要把佛殿当做战场。

  二.把佛殿当做学堂

  我们进入佛殿,是为了向佛学习,以佛为良师,学佛的慈心悲愿。我们要不断地反躬自问:我们学习了多少佛的德行?所谓“明佛之理”、“合佛之心”、“达佛之境”、“成佛之道”、“感佛之恩”、“敬佛之德”、“满佛之愿”等,我究竟做到了几分?所以我们要像个学生,在学堂里认真用功,认真学习。

  三.把佛殿当做矿场

  一般的矿场里有金、银、铜、铁、锡等能源,而我们的内心也有很多智能的宝藏。要开采这许多智能的宝…

《求法的态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