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求法的态度

  《星云大师讲演集》-求法的态度

  

  时间:公元一九七七年年八月

  地点:中国佛教研究院

  对象:老师、学生(弟子慈怡记)

  第一愿:要坦诚大方  

  第二愿:要感恩说好

  第三愿:要虚心下问  

  第四愿:要改过迁善

  第五愿:要变化气质  

  第六愿:要勤俭忍耐

  第七愿:要虔敬礼诵  

  第八愿:要勇猛正见

  第九愿:要求真务实  

  第十愿:要慈心悲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是本年度新生训练,我要向各位讲几句话。各位到这里来,主要是为了求学,也可说是为了求法,为了求道。大家都知道,做人有做人的态度,做事有做事的态度;同样地,求学有求学的态度,求法也有求法的态度。具备了求学的态度,才像个求学的人;因此,求法的人,也必须具备求法的态度。

  求法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态度呢?以下所讲的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如果能够仔细思量,躬身力行,将受用不尽,获益无穷。事实上,佛法是一个原则,是一个指标。四句偈如果肯用心去深刻思惟,将有无限的妙用。反之,再好的佛法,在你的心里不能生根,即使再好、再微妙,对各位仍然是无所增长。

  那么,各位求法究竟应抱持什么样的态度呢?最主要的,应该本着虔诚、恭敬、庄严的心。各位为了到这儿来求法,有的人辞去了优厚的职业;有的人和家庭作种种的奋斗,割爱辞亲;有的人不惜千里跋涉,远道而来;虽然大家来的方法不一样,但是,各位所抱持的理想和目标却是一致的。因此,大家要有“为大事也,何惜身命”的志愿,为真理而奉献,为佛教而牺牲,这才是求法者应有的态度。

  大家既然有求法的志愿,现在我就和各位讲“求法”的愿望。普贤菩萨有十大愿,愿愿都是为了摄受众生,庄严净土,现在我也提出十愿与各位共勉:

  第一愿:要坦诚大方。

  第二愿:要感恩说好。

  第三愿:要虚心下问。

  第四愿:要改过迁善。

  第五愿:要变化气质。

  第六愿:要勤俭忍耐。

  第七愿:要虔诚礼诵。

  第八愿:要勇猛正见。

  第九愿:要求真务实。

  第十愿:要慈心悲愿。

  以上十愿,再让我逐条分析于后:

  第一愿 要坦诚大方 

  我时常感到今日僧青年,有些人不够坦诚,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却又讲了很多。譬如同学们写周记,常常言不由衷,敷衍了事,不坦诚记事,不切实检讨,这样的求法态度,将不能获得实益。有些青年则不够大方,譬如吃饭,本来可以放开肚皮吃饭,但当师长从旁边走过,或者与师长同桌共餐时,则显得腼腆不安,手足无措。也有些人于读书时,心里常常念着某些未完成的事情,恐怕遭人非议;做事情时,则又想着有些功课没有复习,结果,书未读好,事情也做不好。所以,一个求法的人,不论待人、处事、读书、修行,必须认真、专心、坦诚、大方。只要不过分,大方能适度,不犯目中无人,大言不惭,则没有什么行不通的。

  人与人之间所以有隔阂的产生,主要是缺乏坦诚,经上说:“直心是道场。”俗语也说:“书无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我们做的事,没有一件不可以告诉人;我们说的话,没有一句不可以让人知道,胸怀坦荡,态度诚恳,一切问心无愧,磊落大方,这样的为人处事,求学求法,相信定能获益良多。

  第二愿 要感恩说好 

  今天大家到这儿来求法,首先要感谢三宝恩,因为没有三宝,我们好像迷失在黑暗中,见不到光明;没有三宝,我们彷佛漂浮在大海中,没有救生艇。三宝的慈悲光明,把我们接引到佛国净土来,怎能不令我们感恩呢?

  此外,于感谢三宝恩之同时,我们还要感谢师长恩,本院有很多位老师,远从台北赶来上课,旅途奔波,废寝忘食,为了上几个钟头的课,常常要花一两天的时间去忙碌。老师们的用心良苦,老师们的精神毅力,我们能不感恩吗?

  往昔求法的人,为了求大德明师指示,千山万水,不惜长途跋涉,有时抵达目的地,仍不蒙大德开示半句,甚至于如浮山法远禅师的慈心结缘而遭迁单开除;有的长期劳役,听不到一句佛法。因为是登门求师访道,知道佛法得来不易,所以过去的青年学子,都能兢兢业业,珍视爱惜;可是,现在情形不同,老师热心教导,希望将佛法传授给学子,因为得来太容易,反而不知珍贵。故凡学法明理的人,都应谨记“饮水思源”、“师恩如山”的古训。怀着感恩的心,知识才能跃进,也才能得到佛法的乐趣。

  平常对于一粥一缕,当思来处不易;虽然是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要经过多少人工的辛勤、血汗的结晶,才能有适合的环境供给我们求学。对于恩惠不知感谢的人,是无法得道的;时下一般青年最大的缺点就是只希望“别人为我”,却不晓得“我为别人”;只想社会能给我什么,却从未想到我能给社会什么。

  今天的时代,国家进步,社会繁荣,民心安定,物质丰富,因此从事慈善工作的人很多,譬如奖学金的设置、各项活动的举办,同学们处处受人结缘布施。可是,一个真正的三宝弟子,不只是接受别人的布施,自己也要能够付出。因为接受别人的布施,表示自己贫穷;惟有能够付出,才表示自己富有。诸位到这儿来研究佛法,就是要学习为人设想的道理。或许有人会说:“我们是个学生,功课繁重,哪里有时间去研究如何为人?”事实上,只要你有力量就可以帮助别人。有人又说:“我根本没有什么力量,又如何帮助别人呢?”

  没有力量没关系,总该有心吧!人不能没有心,感恩者,要感恩于心,因为一个人总不能说我没有心,既有心,凡事就必须用心,用心去实践如何充实自己,如何推广社会福利,如何与更多人结缘,如何让更多众生得度的等等问题?

  有一位日本宗教家中岛先生,曾经到山上来演讲,他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日本人,从小家中的父母、学校老师,甚至于社会长者,经常教导我们一个“缘”道理,就是人与人之间经常结缘,因为日本是一个佛教的国家,所以佛教的思想很普遍,大家一有机会就想帮助人,就想与人结缘,因此,缘就越结越广,越结越深。”

  诸位到这儿来学佛,也要学习广结人缘,大家在思想上、行为上要互相切磋琢磨,要能认清自己为什么要出家?为什么要学佛?一个学佛的人,不但要能淡泊名利,要能断除烦恼,还要能知因识果,要能行持精进,如此才能与真理相应,也才不枉入宝山。

  佛法常讲众缘成就,任何一件事情不可能单独存在。譬如诸位在学院求学,如果没有师长,没有其它同学,甚至于没有讲堂,没有课桌椅,试问如何读书呢?常住的成就学堂,师长的谆谆教诲,使每一个人能够知书达礼,能够理解佛法,有了这许多成就,大家就必须时常怀着感恩的心,努力精进。因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对于这个世间上的一切,就不会感到不满。譬如:当你伫立在窗前,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枝头上的小鸟宛转地歌唱着,庭院里不断地飘过来阵阵花香,宇宙自然界多么地厚待我呀!我所拥有的是这么的多,我能不感恩吗?时常怀着感恩的心,内心会觉得更富有。

  诸位生来都有一张能言的嘴巴,大家除了要有感恩的心以外,在言语上更要经常赞美说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是传达感情的工具,但若运用不当,则成为伤人的利器,我们说话能不谨慎吗?一般人说话,常犯了几个毛病:有的人讲话“话中带刺”,喜欢别人称赞自己,却常以恶语伤害他人;有的人讲话敷衍虚伪,不切实际;有的人讲话信口开河,不负责任;有的人讲话不经过思考,话不得体;有的人讲话东拉西扯,毫无意义。因此,佛经中曾列九种譬喻,说明口业的得失:

  一、口诵佛名如吐珠玉。

  二、口宣教化如放光明。

  三、口谈无信如嚼木屑。

  四、口好戏谑如掉刀剑。

  五、口道秽语如流蛆虫。

  六、口说善事如喷清香。

  七、口语诚实如舒布帛。

  八、口言欺诈如蒙陷阱。

  九、口出恶气如闻臭味。

  平常一个人在言语上最大的毛病,是建设性的、赞美别人的话说得太少,而无用的赘语、不满的言论发表得太多。经上记载:释迦牟尼佛往昔因中与弥勒菩萨一同修行,因释迦牟尼佛经常赞歎诸佛菩萨,以此赞歎功德比弥勒菩萨早成正觉。

  同学们到这儿来求法学道,也要学习知恩报恩,要随时赞美说好,心里常怀着感恩的念头,口里常说着赞美的言词,将我们有限的生命领域扩大,奉献自己一份热忱的心力,以期共同完成佛教的使命。

  第三愿 要虚心下问 

  佛教的教育是重视有疑问的,譬如在禅堂里,主七和尚要我们提起“疑情”来。有时问你:“什么是佛?”“什么是法?”或者问:“什么是祖师西来的大意?”“什么是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来面目?”“念佛者是谁?”一连串的疑问要你自己去参证,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这是告诉我们参学中先要有疑问,有了疑问后,再虚心去寻觅答案。

  时下有些青年,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他常常有问题来请教,用尽了种种方法替他解答了,他却又不肯采纳。譬如:

  “老师!我应该怎么样才能把书读好?”

  “从最浅近的基础打起,字也要把它练好。”

  “老师!我觉得学习英文似乎比较重要。”

  “不错!英文也重要,英文通达了,将来可以到国际去弘法。”

  “老师!您说得不错!但是研究佛法应该比学习英文重要。”

  “……”

  像这种情形,他似乎都比你高一等,不管你怎么说,他总是以“不过……然而……但是……我觉得……”来否定你的意见。

  记得有一次,一位大专学生用电话约好时间,告诉我他有问题来请教。可是,当我们见了面,他劈头就说:大师!我有一个问题来请教您,我觉得这个问题……

  他劈哩…

《求法的态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