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我们求法应有的认识

  《星云大师讲演集》-我们求法应有的认识

  

  时间:民国六十四年九月

  地点:佛光山中国佛教研究院

  对象:中国佛教研究院学生(弟子依空记)

  一.我们求法的精神──八千里路云和月

  二.我们求法的任务──万方多难此登临

  三.我们求法的愿心──春蚕到死丝方尽

  四.我们求法的功用──万里无云万里天

  五.我们求法的耐力──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我们求法的悲心──一夜乡心五处同

  七.我们求法的方法──心有灵犀一点通

  八.我们求法的目标──留取丹心照汗青

  各位同学:

  今天是中国佛教研究院开学后的第一次周会,我非常高兴来和大家见面讲话。

  在今天物欲横流,青年们纷纷向物质世界追求享乐的时候,而你们不同于一般人,都能够舍弃社会上的种种享受与诱惑,到本院来读书求道,实在是非常难得。

  《维摩诘经》中记载舍利弗尊者向维摩诘菩萨问法的故事,菩萨问智能第一的舍利弗说:“仁者为法来耶?为床座来耶?”尊者回答说:“我为法来,非为床座。”大家今天舍弃社会声色欲乐来山探究佛法,就好像舍利弗尊者一样,是为了求证宇宙人生的真理而来。古人有“立志苦不早”的慨歎,大家这么年轻就能发心求法向道,实在值得嘉许。但是凡事总要认识清楚,讲求方法,意志才能坚决,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天我就针对“求法应有的认识”这个问题,并且借用古代文人诗词中所表现的意境,来和大家谈一谈我们求法应该具备一些什么认识?

  一.我们求法的精神──八千里路云和月 

  宋朝的民族英雄岳飞在他的<满江红>词中,有两句话说:“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为了保护国家,不怕风尘仆仆,踏遍万里云山与明月,远征沙场,我们求法也要有“八千里路云和月”的精神。

  什么叫做“八千里路云和月”的精神呢?就是说我们追求真理要有不怕困难,不怕路途遥远的精神;也就是要有锲而不舍、勇往直前的精神。我们翻开佛教历史,古来有许多高僧大德,往往为了求得佛法,千里跋涉,到处参访,甚至只要能够听到真理而牺牲了生命,也在所不惜。譬如佛陀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有一天遇到一位面貌凶恶的罗刹正在喃喃说到:“诸法无常,是生灭法。”佛陀听了非常高兴,这正是他长久以来所要参究的道理,于是上前请罗刹继续将真理加以说明,罗刹说:“我肚子饿了,你肯做我的食物,我才将其中的道理告诉你。”佛陀为了求得半句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因此成了罗刹的腹中物。我们也要有这种为法忘躯的精神。

  唐朝玄奘大师到印度去留学,历经风险。有一次途经八百里流沙,烈日当空,大师途中断绝了饮水,眼看生命危在旦夕,但是玄奘大师却发下坚宏的誓愿:“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我们求法也要有大师这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现代的青年缺少大德们这种恢宏的气度,缺少为求真理而不畏艰辛,不计利养的决心。目前佛教青年往往以常住事务繁忙,人手不够为理由,耽逸在寺庙里,不能迈开脚步来追求真理。或者以研究一经一论为满足,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离不开寺院,舍不得师父,宗派的观念,人我的是非,阻碍外出参学的勇气,好比养在温室里的花朵,承受不起冰雪的洗礼,永远不能成为挺拔的栋梁,如何担负得起济众利生的大业?

  我们再来看看八十多岁的赵州禅师,有一次徒弟向老禅师问了一个问题:“劫火洞然,这个坏也不坏?”禅师答:“坏!”又问:“恁么则随他去也?”老禅师漫不经心的又回答说:“随他去!”事后觉得不太妥当,于是赵州禅师为了求得心中的落实,以八十高龄,仍然脚踏一双芒鞋,踩遍大地山川,目的在印证自己是否已经参悟佛法?而留下了“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僧”的美谈。善财童子以垂髫稚龄,历经无数国土,遍参五十三位善知识。我们佛教青年也要有这种为求佛法不怕路途迢远,只要是佛法所在的地方,即使是海底龙宫,那怕是山关阻隔,我们也不能退缩。从古至今有不少的佛教青年,为了求佛法,飘泊他乡异国,忍受千古的寂寞和孤独,我们也要有这种走出象牙之塔小圈圈的勇气,投向无边佛法的精神。顺治皇帝在<赞僧诗>中说:“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我们要以十方丛林为我们的常住,要以佛法大众为我们的师父,不要自己束缚了脚步,做一个鄙陋无知的愚人,所以我们求法首先要有“八千里路云和月”的精神。

  二.我们求法的任务──万方多难此登临 

  我们求法有什么任务呢?佛教中常说:“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大家今天很幸运能够来山学习弘法利生的智能与方便,但是不幸的是今日举世滔滔,一片混浊,唐朝大诗人杜甫在<登楼诗>中描写他遭逢乱世的心情说:“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各位上山来研求佛法的决心,这两句诗,不也正是你们的写照吗?今天是全世界大乘佛教命脉危在旦夕的时代,要发这种万方多难我登临的慈心悲愿,要以“复兴佛教,舍我其谁”的毅力,把振兴佛法的任务挑在我们的肩头。东晋时代的道安大师,生在兵荒马乱的时代,经过多次的播迁与逃难,虽然环境恶劣,仍然聚徒讲经、译经,延续佛法的慧命。真谛三藏远渡重洋,到中国来传法,不巧遇到烽火迭起的乱世,几经坎坷,甚至常有丧命的危险,仍然苦心译经,为东土播下佛法的种子。我们生在一个赤流弥漫、佛法倍受摧残的末法时期,也要有历代大德们这种以弘扬佛法为己任的认识与勇气。

  那么,我们怎样求法,怎样去弘法利生呢?一般人学习世间的知识是为了谋得一技之长,将来可以糊口维生,解决个人的温饱。而我们学佛法是为了解决众生的温饱,使他们知道怎样过佛化的生活,进而还要解决他们的痛苦,使他们了解人生的意义,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

  古人说:“任重而道远。”我们佛弟子,只要一天身披袈裟,就要努力于佛法的弘扬光大。在风雨飘摇的清晨,报晓的公鸡,仍然不停的叫苦,在众生沉沦,佛法待兴的今日,我们每一个佛教青年,做一个报晓的雄鸡,叫醒沉迷在梦中的大众,进一步各位更要负起中流砥柱的使命,力挽狂澜于既倒,人人担负起“万方多难此登临”的任务,弘法利生,才不枉费各位上山求法的初心。

  三.我们求法的愿心──春蚕到死丝方尽 

  佛教里非常注重发愿,譬如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大愿,希望众生都能往生极乐世界享受了脱生死的常乐,又如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表现菩萨大行大慈的心怀。我们平常说:“随缘、随缘”,但是我们有时失去了原则,曲解了随缘的真正含意,随着外缘而改变了自己的初衷,我们更应该学习菩萨,转“随缘”为“随愿”,以愿力来庄严国土,成就大众。

  我们学佛的人应该具备什么愿心呢?晚唐诗人李商隐有一首家喻户晓的诗说得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春蚕吐丝作茧,等到把茧作好,它的丝吐光了,生命也奉献了。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虽然油尽灰灭,却为人间带来了光明。我们求法正应该具备这种牺牲小我,成就大众的愿心。《华严经》云:“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我们学佛的人,抛弃了个人的享受,是为了替众生服务,解决他们的困苦。做为一个佛教徒,要培养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器识;要修持只求奉献不求报酬的梵行,要有为众生担荷一切痛苦,也能够甘之如饴的愿心。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明他忠君护主的忠诚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世间行道尚有休止的时候,至多以一生的精力从事于理想的追求。而佛教的愿心是无止尽的,我们看看《华严经》中普贤菩萨的愿心是何等的伟大与长远:“虚空界尽,众生界尽……我此愿心,无有穷尽。”虚空无穷无尽,众生无量无边,众生的烦恼无涯无际,而菩萨济化众生的愿力也是无穷尽的。地藏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种度尽一切众生的愿心,是我们每一个佛弟子求法必备的条件。我们应该以菩萨心,发大愿行,“常做佛事,永不休息。”只要做一天出家人,就要撞一天的钟,负起震聋发瞶的责任,上求下化。大家要坚信“有愿必成”、“愿无虚发”的道理,以春蚕至死仍然不忘奉献的愿心,人人发愿为佛教奉献一切,为众生而忘记个人。

  四.我们求法的功用──万里无云万里天 

  上面我们说要培养求法的精神,要认清求法的任务,要兴起求法的愿心,但是我们求法究竟有什么功用呢?现在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平常我们的衣服髒了,用清水来洗就会洁白如初;我们的心性,经过无始以来的薰染,好比染上污垢的白布一样,也要用佛法的法水来洗涤,才能将清净的自性显露出来。

  禅门有一句诗偈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最能表达求法的功用。我们的心本来像一尘不染的明月,因为种种的造业,使这轮皎洁的明月,蒙上了乌云。我们求法就是要以佛法的般若智能,去除我们的愚痴,使我们证得真如自性。当我们学佛开悟之后,我们的自性,就好比朗朗无云的晴天一般,再也没有丝毫的污染,再也没有任何的牵挂。好比明月映在千条江水之中,洁白无瑕,遍照十方。又好像虚空一样,不但没有乌云的遮蔽,也没有白云的沾盖,但是却不妨碍云朵的自由飘游,这就是华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到达这个境界,我们的心胸就会开展起来,我们的智能就会显发出来,起心动念都不会有差错,而这些种种的好处,从什么地方来呢?从求法证悟而来。

  近代高僧太虚大师,一生从未受过完整的正规教育,幼年出家,在普陀山几经潜修阅藏,终于开悟,致力于佛教的革新,为中国佛教带来无比的希望。大师描写他阅藏有得的情形说:“阅经次,忽然失却身心世界,泯然…

《我们求法应有的认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